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feature|特写 方闻先生今天87岁了,老友余英时如何评价他所作的中国艺术史研究

12月9日是艺术史学家方闻的87岁生日。2016年8月,上海书画出版社启动“方闻中国艺术史著作全编”学术研究系列,率先推出方闻的3部重要著作:《中国艺术史九讲》《心印:中国书画风格与结构分析研究》《夏山图:永恒的山水》。值著作出版之际,方闻的挚友余英时为其学术历程做出评论与回顾,让人们得以更全面地了解方闻与他的中国艺术史研究。

feature|特写 小库哈斯致库哈斯:一封与“建筑”无关的影像信件

2016年威尼斯电影节,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的儿子托马斯·库哈斯(Tomas Koolhaas)为其拍摄的纪录片《雷姆》(REM)悄悄登陆了特殊展映单元。纪录片避免过于“建筑化”的表达方式,更像是一封从库哈斯儿子和朋友口中述说的真实的影像信件··· ···

feature|特写 性、禁忌与越界者:艾滋病如何改变了美国当代艺术

12月1日是世界第29个艾滋病日,时隔“艾滋病危机”30多年后,这种致命病毒不再引发大规模恐慌,而它从80年代起在文化中的影响却一直延续至今。艾滋病作为上世纪末社会讨论和艺术创作的重大主题,曾掀起了一场场由艺术家为主导的全球公共艺术运动,却长期隐藏于地下不被官方博物馆所认可,而今艺术界终于能够正视它给美国当代艺术带来的巨变。

feature|特写 荧光兔子、黏菌和细菌:当更多的艺术家走进生物实验室

我们身处生物科技的黄金时代。曾经仅存在于科幻或者哥特小说中的克隆技术 、仿生人、DNA修复、基因工程以及异种器官移植(即跨物种的器官或组织移植)—— 就像玛丽·雪莱(Mary Shelley)笔下活过来的弗兰肯斯坦一样 —— 在生活中渐渐成为了现实。随着生物科学家不断重塑人类对于自身以及所处世界的看法,艺术家们在也通过利用生命体表达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之中的机遇与恐惧。

feature|特写 回到清朝,“中国风”如何与西方交融?

当清代中国与西方文明相遇,在文化交流之中的东方和西方会碰撞出什么样艺术火花?由曲培醇、丁宁编辑,盖蒂研究所出版的艺术史专著《遇见清朝:中西艺术交流》收录文以诚(Richard Vinograd)、陶格(Greg Thomas)和詹尼弗·米拉姆(Jennifer Milam)等海外专家16篇论文,以西方学者的视角深入探讨清朝中西视觉文化相互交流与影响的历史。

feature|特写 进入特朗普时代,艺术如何发声?

美国大选特朗普(Donald Trump)当选总统的结果却让美国乃至欧洲民众依旧难以接受,随着欧美各地抗议民众涌上街头,在艺术圈也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纽约地铁艺术家发起“地铁治愈”项目已召集了上万名纽约客的参与,而在伦敦苏黎世艺术家们已开始筹备展览为女性主义和反对种族主义发声。

feature|特写 早夭的巴斯奎特:从布鲁克林走出的“黑人毕加索”

美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家让-米切尔·巴斯奎特(Jean-Michel Basquiat )曾一度被称为“黑人毕加索”。人们喜欢他,不只是因为他曾是麦当娜的前男友。这个从移民家庭走出来的“光彩夺目的孩子”试图通过涂鸦,打破艺术与社会中白人至上的精英主义的玻璃幕墙。他讨论贫穷与财富、融合与分离、内心与社会体验。巴斯奎特的一生急促短暂,但影响却早已远超了艺术的边界,成为不可被忽视的符号之一。

feature|特写 “梵高与高更”和那些双子星们:同时代艺术大师之间的爱与恨

继东京美术馆推出”梵高与高更“展览之后,毕加索美术馆以“毕加索与贾科梅蒂”为主题再现艺术史同时期两位艺术大师之间的关系与创作。每个艺术风格演变的潮流中都会涌现出一位位艺术天才,他们或彼此欣赏、或相互竞争,共同将艺术造诣推向顶峰。他们的故事凝固成油彩与雕塑,成为作品背后有趣话题,见证着艺术家生前的爱恨情仇。

feature|特写 “讲故事的人”约翰·伯格90岁了

11月5日,英国艺术批评家、作家、画家约翰·伯格(John Berger)迎来90岁生日。作为一名高龄文字工作者,伯格丝毫没有放慢思考与写作的速度,依然笔耕不辍,伏案写作。近期,伯格又有好几本新书出版面世。比起“艺术评论人”的头号,伯格更愿意称自己为一个“讲故事的人”。

feature|特写 内行收藏指南:伊莱·布罗德和乌利·希克如何开始收藏?

收藏家提琪·亚滕奇奥(Tiqui Atencio)在新书《可能、本来、应该拥有:艺术藏家的内部世界》(Could Have, Would Have, Should Have: Inside the World of the Art Collector)中,探讨了收藏品味的培养:专注中国艺术的乌利·希克选择将中国艺术置入艺术与社会的语境,俄罗斯战后艺术收藏家伊戈尔·楚卡诺夫(Igor Tsukanov)的信条是“学会沉住气”,而自身为艺术家的乔治·康多(George Condo)则讲述了自己从毕加索的一幅素描开始的收藏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