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feature|特写 新加坡和云南飞过的是同一群钳嘴鹳?“野外艺术家”对田野的迷恋与怯魅|未来志异

“未来志异”是《艺术新闻》主编叶滢发起的一档联结全球不同地方的创作者和策展人的谈话节目。在这里,展开全球新一代华人当代艺术创作的拼图,听到本年度艺术世界不可忽视的新声音。

feature|特写 “策·动”西湖,“今天‘山水’有用吗?”杭州发问一年间

2024年7月某天,奥地利艺术家杨俊受到Alice 陈(以下简称Alice)的邀请,到杭州参与正向艺术研究会PARC(以下简称“PARC”)的活动。这个活动是Alice自2023年在杭州发起的“今天‘山水’有用吗?”「策·动」项目(以下简称“策·动”)第六期“暴力西湖”的一部分。因为稍微错过活动开启前的规则介绍(形式上是由本次“策·动”项目的策划/主理人老妖精ensemble设计的卡牌游戏),杨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对略显神秘的活动现场感到费解,但随着“游戏”双方的情绪逐渐从具体讨论的问题中溢出,即使存在语言问题,杨俊也能够通过在活动现场捕捉到的直观感受进入活动设定的语境中。这一点似乎可以用来类比外界对“策·动”项目的认知与感受方式:在“今天‘山水’有用吗?”(以下简称“山水之问”)这个问题的邀请下,参与者只有将自己置身于问题之中,置身于山水之间,以各自的体验回应(而不是回答)。

feature|特写 新艺见 | 张文心:另一种幽灵学

“一个使用相机的旅行者,在长途的行驶后停下汽车,通过镜头以及镜面的反射,他/她得以从取景屏上窥视由取景框所限定的画面,而此时将眼睛贴在取景器前的旅行者,他所看到的是小小窗口中现实世界的魅影,一个指向过去的幽灵。”
——张文心《为什么学驾驶》,2016

feature|特写 林恩·赫舍曼·利森:有情赛博格与永生电子梦

一位名为Sarah的赛博格(cyborg)在屏幕中讲述自己的身世:ta出生于2029年的基因实验,是人类与人工智能意识的融合。Ta谈论着技术的历史、气候变化、还有ta遇到过的歧视——人类看轻人工智能,担心自己从对话中得到错误信息。
Sarah是美国艺术家林恩·赫舍曼·利森(Lynn Hershman Leeson)2023年的短片《赛博格狂想曲——永生》(Cyborgian Rhapsody—Immortality)中的主角——一位ChatGPT-3聊天机器人。在与利森的对话中,Sarah为自己取了名字、设计了外形、编写了这部影片的剧本,并预测了人类与人工智能和平合作的未来。影片的结尾,利森本人出现在屏幕上,将自己描述为这位赛博格的“编辑”:“我学会了如何写提示词,我知道要问你什么问题……GPT4 刚刚发布,GPT5 正在开发中。这都是进化的一部分。而进化是我们的永生”。

feature|特写 AI神话与算法统治之外:艺术如何重新想象与人工智能共处的未来?

“我希望你们知道,这不是一场演唱会......随着世界各地的政府、行业和组织都希望利用其变革能力,生成式人工智能已成为中心舞台。”——在数月前召开的英伟达GTC大会[业内俗称为“AI”(人工智能)春晚]中,英伟达的创始人黄仁勋这样说。与之同时发布的是性能增强数十倍、能耗降低了25%的全新升级芯片Blackwell GPU以及一系列可拓展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机器人......英伟达发布的软硬件更新也使得SORA这样一时无两的文字生成影片技术的大规模商用成为可能,人工智能将能真正的“理解”语言并准确地模拟现实事物在物理世界中存在、运行的方式。
斯坦福大学人本中心人工智能研究所(HAI)发布的《2024人工智能指数报告》指出,普通人越来越对AI将会对现实生活造成的影响感到紧张、焦虑而非激动;这一比例相较前年全球的中值平均数据上升了13%;在美国则上升了37%。当人工智能被视为医疗、工程、创意、金融等越来越多的现实产业的“终极”解决方案之时,大企业的“资源集中垄断型”AI平台的进步速度及效能远远超过更促进平等、独立及开源的开发模式。由硅谷工业、亿万富翁及科技巨头的生产共同塑造的“AI神话”叙事与现实危机的纠缠,也随着AI的“普及”逐渐介入了大众生活。由效优主义的行业标准推进的AI模型势必不能适配所有人,却在回音壁式的反馈循环中渐渐塑造甚至规训个体的需求,使其趋于同质化。在AI时代中,由于技术的壁垒,普通人可能更难察觉自己所面临的被动风险及在数字文化背景下的系统困境:西方式的、精英语境下的投资者和工程师的“世界观”、科技发展的“机会成本”、如何设计产品、由谁采纳技术、技术如何被监管、学界与产业的视角以及传媒和政策的动机为何?以上种种又如何相互交织继而难以察觉地构建了人工智能的“科技神话”被普通人所理解、所认知的方式?

feature|特写 以“万物纪”解题“人类世”危机:“永续之籽”迎向与万物共舞的未来

为万物编年,与万物共生,当下气候与生态系统面临着新的挑战,人类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也迎来了转变的契机。2024年由《艺术新闻》与CHANEL联合发起的“永续之籽”教育计划在“万物纪”的主题之下,于6月15日在本年度合作机构BY ART MATTERS天目里美术馆拉开序幕。
2023年,“永续之籽”教育计划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联合开展了“向山学园”交流共学与创作支持项目,来自全国高校的入选者与活跃在国际生态思想与艺术实践、可持续性设计和生态学领域的策展人、建筑师、思想家和科学家共同度过了为其三天的密集共学时光。本年度的“永续之籽”教育计划中“万物纪”系列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看见万物”(Seeing Wanwu)主题展览于6月15日-7月14日在杭州天目里美术馆驻留中心举办,14组创作者在“向山学园”中提出的创作提案经过完善,落地萌芽,从微观生物、植物到动物,从稻田、森林到海洋等生态圈,试图以个体之眼感知、深入探访其所在的具体生态现场,并尝试跨学科协作,在艺术与科学的交融地带探求生命的价值、触摸万物生命。在开幕当天,艺术家曹明浩和陈建军、艺术家郑波分别带来了以“水系学校#4:源头、本土知识与整体生命技术”和“生态感性与生态审美”为题的两场“种籽对话”艺术家工作坊,由创作者共享生态艺术创作经验与实践中的思考。
在6月16日的“‘永续之籽’天目论坛”中,“永续之籽”教育计划的发起人、《艺术新闻》主编叶滢,邀请艺术家郑波、曹明浩和陈建军与研究者楼森华、生态学家赵云鹏就“万物”、“生态”、“自然”等基本概念展开不同维度的讨论。在艺术与科学的交汇之处,一种新的共识正在浮现——各学科正在面临相同的任务,即以一种去人类中心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当前的工作,并在跨学科的交流与共同寻找新方法与新思想。

feature|特写 新艺见 | 此在他乡:韩倩的记忆媒介与乡土幻痛

“此在他乡”显然不止是艺术家这一代的伤痛,如同植物随风与动物飘荡落地生根、沙石顺水与地理集散冲击成滩,无论捡起哪块石头,我们都会与未名的记忆相遇。

feature|特写 共情万物生机,学习万物智慧——与艺术家与生态学家会聚“‘永续之籽’天目论坛”

时间:6月16日(周日)14:30-16:30
地点:天目里美术馆5层报告厅

feature|特写 新一代生态艺术创作者,为万物再编年:2024年度“永续之籽”教育计划“万物纪”系列项目即将开启

feature|特写 “永续之籽”于“万物纪”破土而出:《艺术新闻》与天目里美术馆联合启动2024年度“永续之籽”教育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