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无法预测未来,但是可以对未来做好准备”。这是柏林罗伯特·科赫研究所所长洛萨·H·威勒在采访中说过。希望我们此时开始的准备,尚未为晚。
通过考古学家与艺术家的视角,探寻他们走过了哪些山川,河流,残垣与故道?他们为什么着迷于发掘与搜索前人留下的物证?他们如何保存或唤醒远古的记忆?考古学家如何在文物中洞悉逝去的文明?艺术家眼中的废墟中如何绽放诗意?
中国艺术界在疫情的沉睡中渐渐苏醒,展览开幕以及活动和酒会正在重新回归,而在此时,活跃于世界各地的华人艺术家们是如何以艺术创作,疗愈这个刚刚受过重创的世界?
公共艺术品成为大众较易接触艺术的方式,公共艺术在这个时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难得、可贵。本期《艺术新闻》精选8件来自2019年和2020年,坐落在全球多个城市的公共艺术品。
在这种不确定时期,从业者对神秘主义和灵性主义的信奉似乎寄托着对商业和行业的希望。在全球政治、经济以及公共安全问题仍处于震后余波的阶段,这样的希望或幻觉似乎更为强烈。
“有一些艺术家会在全球化抹去的文化平均值中找到他的特殊性。郝量就是一个例子,当所有人都在往前走的时候他是往后走的。他的表面形式趋向于保守、趋向于老派,反而当一个大部队往前走的时候,一个往反方向走的人会受到关注。”
创作于1656年,《宫娥》因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复杂如谜的构图方式以及精湛的绘画技艺,成为艺术史上最为广泛讨论和分析的作品之一,也被认为是委拉斯凯兹的巅峰之作和一生最伟大的成就。
过去十余年里,彭切瓦与斯坦福德音乐和声学计算机研究中心的教授乔纳森·阿贝尔(Jonathan Abel)合作,致力于圣索菲亚建筑体内传声效果的研究,目标之一是复原1453年之后再没有在圣索菲亚里响起过的拜占庭圣歌,重建当时人们“感性饱和”的宗教经验。
在最新开设的《艺术新闻》读书俱乐部中,来自伦敦、巴塞罗那、波士顿和北京的数位美术馆馆长和策展人向我们推荐了一系列在“穿越”隔离中通向广阔世界的书籍,在现实的动荡之外,希望这些书籍能带来内在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