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下午,作为2024年度“永续之籽”教育计划的一部分,“万物纪”系列项目公共讨论活动“‘永续之籽’天目论坛”于天目里美术馆进行。致力于看见万物、认知万物、与万物对话,本次论坛旨在提供一个共情于万物生机、学习万物智慧、重述万物编年史的讨论平台。由“永续之籽”教育计划发起人、《艺术新闻》主编叶滢主持,“‘永续之籽’天目论坛”邀请艺术家曹明浩与陈建军,艺术家郑波,山水自然研究者、艺术家楼森华,生态学家、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研究所教授赵云鹏,从当代艺术、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态科学的多个维度,探讨“以万物为尺度”的生命观与世界观,展开了一场面向公众的跨学科对话与交流。
《艺术新闻/The Art Journal》将于香港艺术周期间,在3月25日于亚洲协会香港中心(Asia Society Hong Kong Center)举办主题讨论“浪潮回声:海外华人女性艺术家再发现”。本次讨论将从现当代艺术史的个案与群体研究,关注海外华人女性艺术家这一历史上长期被忽视的边缘群体,重新审视她们在全球离散艺术社群中的创作成就,并探讨她们如何透过艺术实践重塑文化与性别身份。本次主题讨论由《艺术新闻/The Art Journal》、亚洲协会香港中心与真宝基金会联合举办,由CHANEL特别支持。
2019年,艺术家林书楷的自制布偶戏台、绘画、装置综合创作《岛屿戏台》在香港黄竹坑Rossi&Rossi画廊的“新神剧场”展览中展出。林书楷使用香港标志性的竹制施工脚手架作为戏台的支架,宿命轮回般地唤起“黄竹坑”的起源,正是得名于脚手架的原材料“黄竹密生取材之坑谷”。这个自明朝起形成的坑谷村落历经了上世纪60年代起轻工业的鼎盛、90年代的制造业萧条、千禧年左右的旅游地产开发、2010年开始的“工厦活化”,名字的本意早已被人遗忘。时代更迭至今,黄竹坑蜕变成了南港岛的核心艺术区,超过20间本地及国际画廊、艺术家及经纪工作室、非营利机构聚集于此。“新神剧场”展览由当时刚加入Rossi&Rossi画廊不久的香港总监方恒邀请本地策展人万丰策划,以12位来自内地、香港、台湾的艺术家关于民间信仰与人文的创作,将两岸三地丰富活跃的民间宗教活动及剧场般的民俗庆典仪式搬进了工厦中的画廊空间。这场展览在当代的语境中重塑了漫长历史演变至今的“神圣性”及宗教的更新和再创造,与不远处的本地大王爷庙遥相呼应,也与画廊并行经营的佛教艺术及古董业务形成互文。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人们终于不得不冷静地直面他们生活的真实状况和他们的相互关系。”马歇尔·伯曼(Marshall Berman)在关于现代性的著作《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中引用马克思的话语,指出现代生活如同一团“运动的混乱”,一方面是永不满足的欲望与冲动,另一方面则是虚无主义与生活的碎裂。当前正在顺德和美术馆举办的展览“预言的寓言”,正是艺术家范勃对今日人们所身处的现代生活“看似坚固实则脆弱”的感受与表达,他在展览中通过一系列雕塑、绘画、装置和影像作品,试图揭示“可见与不可见” 的多重关系,观照人类在现代社会中的异化与焦虑。
Prada荣宅于3月20日开幕的新展“镜像:Lucio Fontana与 Michelangelo Pistoletto”(Mirrroing: Lucio Fontana and Michelangelo Pistoletto)呈现了两位战后意大利代表艺术家的首次隔空对话。Fontana以“切割”画布在现代艺术史上留下前卫大胆的一笔,Pistoletto则以其对“贫穷艺术”(Arte Povera)的贡献成为最重要的当代艺术家之一。尽管二人的艺术生涯并未直接相交,但Fontana的“空间主义”理念和他对绘画平面的打破对Pistoletto的艺术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两位艺术家摆脱画布二维平面束缚的不同路径,亦显示出意大利绘画传统中关于透视法的探索在20世纪的多元延续。
一顿饭、一封信、一首歌、一朵花——这些平凡的东西在艺术家李明维的创作中都被用作联系陌生人的“礼物”。1964年出生在台北的他属于在1990年代开始创作参与式作品的先锋一辈。在耶鲁大学修读艺术硕士的时候,他因为在陌生的环境倍感孤独而发起了《晚餐计划》(1995年),在校园内贴了几百张告示邀请有心人一同共进晚餐,而后抽签选出了30位,根据他们的饮食要求准备一顿中餐,以真诚的款待和食物作为建立信任和情谊的媒介。这个计划成为了延续至今的经典作品之一,而李明维在毕业后的创作都持续利用日常生活的不同环节和物品制造机遇、邀请和场景,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像是马鞭,像是拂尘,也像是某种空间能量的清洁仪——这根延展四五米远的长棍上绑着一扎黑色毛发,一下下扫起台面上的沙粒。《沙弥思老虎》出现在星美术馆零度雕塑计划第一期“经傲:神游”展厅的入口位置,和扫帚擦过水泥地时一样,它发出的声响带有某种原始而粗粝的质感,在整个地下展厅里空空回荡。
今年年初,DeepSeek呼啸而来,再次将人工智能技术的更新推进到我们面前。从ChatGPT到SORA,AI技术的迭代和快速变化,对于创作者来说,意味着什么?如果我们没有技术背景,如何才能跨越技术的门槛,找到个人进入AI时代的通路?
贾煜,从小在青海玉树长大,离开家乡后,儿时的回忆一直召唤着他重返故土。从2003年开始,他开始往返于玉树与工作地西宁,拿着相机走进藏区,拍摄了大量康巴藏族的家庭合影和生活照。2020年之后,作为某种情感回馈,他找到那些曾经拍摄过的牧民,把照片还给他们,并在征得同意后录下了他们拿到照片的时刻。为了感谢这位“陌生人”留下的照片,牧民们常常回赠给他糌粑、酥油、牦牛绳、药材等作为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