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一个艺术家做丈夫或男朋友,于女艺术家而言意味着什么?在另一个艺术家的阴影下创作,亦或合作却难以被分享的成就?在一个男权掌握话语权的艺术体系里,随着即将上映的《大眼睛》,我们一起回溯那些在亲密关系中被消解了独立艺术家身份的女艺术家。
将于12月25日在美国上映的蒂姆•波顿(Tim Burton)新作《大眼睛》(big eyes)在刚刚结束的迈阿密海滩巴塞尔艺术展的2014年电影单元中大放光彩,电影讲述了上世纪一大艺术骗局。
《大眼睛》预告片
在电影上映之前2个月,《卫报》的一篇名为《大眼睛儿童:一个非同寻常的艺术骗局》(The big-eyed children: the extraordinary story of an epic art fraud)便详细解剖了这段历史背后的种种细节。
六十年代,沃尔特•基恩(Walter Keane)因画作大眼儿童而出名,跻身名流,殊不知,这些广为流传的动人画作并非出自沃尔特之手。真正的创作者是他的妻子玛格丽特(Margaret),她每天被迫工作16小时,而沃尔特则忙着在外应酬卖画。玛格丽特曾教丈夫创作大眼睛儿童,却没能成功,“他画不出来,却成了我的错。”一起生活十年之后,两人离婚。玛格丽特继续为沃尔特创作二三十幅画作之后,她突然决定不再为沃尔特说谎:“从现在开始,我只讲真话。”
《大眼睛》电影剧照
1970年10月,玛格丽特向合众国际社记者说明了一切,但是沃尔特坚决声称自己是“大眼睛”的原作者,玛格丽特不得不起诉沃尔特。在法庭上,玛格丽特在53分中内完成了一幅“大眼睛”作品,而沃尔特却说自己肩膀酸痛,不能画画。当然,玛格丽特胜诉,并获得四百万美元赔偿金,但她没拿到分文,“钱都让沃尔特挥霍买酒喝了。”
无独有偶,类似的事件也发生在中国艺术家肖鲁身上。1989年2月5日,在中国第一次现代艺术大展开幕上,两声枪响震惊世界。26岁的女艺术家肖鲁展出了她的第一件装置作品《对话》,她以行为的方式,开枪射击了作品中的“电话亭”。随着这两声枪响,第一次在官方展出的现代艺术,在开幕的当天被迫闭展,这两声枪响也被喻为“积蓄十年力量的新潮美术运动的谢幕礼”。
肖鲁作品,《对话》
枪击现场,站在肖鲁旁边的唐宋却被便衣警察误抓。唐宋成为《对话》的代言人,而真正的“枪手”肖鲁却成为坐在一旁一言不发的那个人。《对话》的创作者从送展名单上的“肖鲁”变成媒体报道中的“唐宋、肖鲁”。肖鲁从不讳言自己在《对话》之后保持沉默一方面源于对瞬间成名的不知所措,另一方面更是因为自己陷入爱情。她在后来出版的自传体小说《对话》中写道:“我走出审讯室,这时,唐宋正好从另一间审讯室出来。他冲我微微一笑,特定状态下,一种浪漫情怀在我心中油然而生”。
枪声之后的肖鲁与唐宋,1989年
枪声之后,肖鲁失声了,更在随后的15年里与唐宋远走澳洲,从当代艺术里消失。2003年,肖鲁与唐宋分手后,开始了漫长的追讨作者权之路。“唐宋曾给过我爱情,在国外的15年我的创作是停止的,当年打了那一枪后我是心甘情愿把话语权交给唐的;可是,当有一天,爱情没了,自我意识就觉醒了,你还必须去争曾经沦丧的权力。”在一次谈及作品时肖鲁如是说。
2003年,肖鲁创作了《15枪……从1989到2003》,这件被她看做对自己感情清算的作品,是一个女人要开始面对自我,也是面对过去的力量;2004年,她分别给89艺术大展筹备组的高名潞和栗宪庭写信,佐以录像资料,试图证明《对话》其实与唐宋无关;2006年嘉德拍卖,肖鲁复制了原作《对话》,最终以231万人民币成交,作者署名“肖鲁”; 2010年,肖鲁的自传体小说《对话》发表,除人名虚构外,她试图还原《对话》的构思、初衷与历史真相。
肖鲁作品,《15枪……从1989到2003》(局部),2003年
从《大眼睛》到《对话》,真相背后都是亲密关系中,女性艺术家主体的丧失。我们不得不想到,历史上、现实中,还有多少女艺术家是这样主动或被动的选择自我遮蔽、沉默不语呢?早在2008年,翟永明的在自己的文字作品《天赋如此:女性艺术与我们》中,便已注意到这一现象,她在书中一一讲述了这些被遮蔽的女性艺术家。
李•克雷斯纳(Lee Krasner)VS 波洛克((Jackson Pollock)
艺术家李•克雷斯纳与丈夫 波洛克
极赋艺术天赋的李•克雷斯纳在与波洛克结婚后,主动将家中最大的画室让给波洛克,而自己却在客房作画,甚至有很长一段时间,她没办法创作,她总是作为“波洛克夫人”被提起,她的创作和作品几乎被掩盖在丈夫的光芒之下。她后来在自己的作品后签名为“K.L”,以此来抗拒对“波洛克太太”这一身份的限定。她自己也称“至少用了25年时间才走出波洛克的阴影”。
李•克雷斯纳作品
卡米耶·克洛岱尔(Camille Claudel)VS罗丹(Auguste Rodin)
雕塑家卡米耶·克洛岱尔
1883年,17岁的卡米耶走进雕塑大师罗丹的工作室,成为罗丹的学生、模特和情人,同时承担为罗丹阅读材料、收集素材,甚至在他订单多得忙不过来的时候,为他直接雕塑大理石作品。尽管卡米耶的初衷是成为“与他势均力敌的雕塑家”,尽管她在雕塑上想象力非凡、才华横溢,但她在所处的时代仍然被定位在“罗丹的学生”和“情人”的角色上。卡米耶在后来写给朋友的信件中绝望写道:“很多用心险恶的人,认为他在帮我雕塑……我艰苦奋斗出来的那些作品的成功,多亏了他的建议和灵感启示……”。
克里斯托(Christo)VS 珍妮·克劳德(Jeanne Claude)
克里斯托与夫人 珍妮·克劳德
上世纪六十年代艺术家克里斯托因著名的大型包裹艺术成名,却少有人知道背后的创作者还有珍妮。事实上,从一开始,珍妮就参与了创意与制作的过程,并与克里斯托完成每一个步骤和细。但是在所有的展览署名上,都只有克里斯托。而在媒体报道他们的照片中,珍妮背着包跟在克里斯托身后,旁边的图注写着“克里斯托和他的夫人”。尽管克里斯托也在不同场合声明他们是合作,但是人们似乎并不愿意相信。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珍妮的艺术地位才开始被艺术史重新确认。
克里斯托与 珍妮·克劳德作品,《包裹德国国会大厦》
弗里达·卡洛(Frida Kahlo) VS 迭戈·里维拉(Diego Rivera)
弗里达·卡洛和丈夫迭戈·里维拉
弗里达在遇到墨西哥著名壁画家里维拉之后成为他的学生,他们随后相爱。在他们定居美国时期,弗里达“并不将自己定位为画家”,而是满足于模仿墨西哥农妇,用绣着花手帕的篮子给里维拉送午饭。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她没办法作画,她的身份是“壁画大师的妻子”。强悍如弗里达后来试图摒弃里维拉学生的身份,她对记者称“我并不跟里维拉学画,他从小就画得好,但大画家应该是我。”这种独立的自我意识,也使得弗里达走出里维拉的光环,在有生之年得到一个“向弗里达致敬”的个展。撰文/Wendy
弗里达·卡洛作品
《艺术新闻》为The Art Newspaper独家授权现代传播集团的出版物,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和翻译,否则权利人将根据知识产权法律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