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和王世襄先生在一起的日子

May 25, 2015   艺术新闻/中文版

 

0田家青《和王世襄先生在一起的日子》

和王世襄先生在一起的日子(节选)

撰文/田家青

对明白可教的人,王先生略说几句话,便能点醒。我立刻感悟到所谓“真人不露相,高人不咋呼”的深刻含义。我有幸结识王世襄先生,是在一九七九年。在此之前,我已经在古玩和明清家具圈子中泡了几年,向老木匠学习修复家具,向民国时“打小鼓”出身的古玩商贩学习辨别家具真伪,并和当时尚为数不多的玩家们相互切磋,为了掌握木工制作技艺,还特地学了专业术语和行话,也收藏到几件挺有意思的老家具。因此种种,那时就觉得自己已经什么都弄明白了,按老北京的话说,就是“门儿清了”。在这个过程中,总会听到大家说起一个人:王世襄先生。都说他是位高人,常讲起有关他的一些逸事,十分有趣。然而他究竟高在哪里,可谁也说不清楚。所以,年轻气盛的我去见王先生的时候,还不太服气,是抱着一种“会一会”的心态:凭什么行里人都说你那么“高”呢?

初次与王先生见面,是通过老鲁班馆名师陈书考和王少杰两位的介绍。解放后,他俩曾先后在龙顺城硬木家具厂任厂长。公私合营之后,该厂将当年各个鲁班馆的明清家具集中起来,各式各样、大小不一的明清家具堆积如山,王先生常常去看,彼此自是熟人。他们把王先生家的地址给了我,事先也可能象征性地跟他打了个招呼,于是我就一个人直愣愣闯上门去。

进得王先生家,三间大北房中,摆满了明式家具,很多都叠摞着摆放——如今大都陈列在上海博物馆,当时一下子就把我看晕了。这些明式家具,整体形成了一个气场,用造型美、线条流畅、用料精选、结构扎实、工艺考究等等这些形容明式家具的专用词,都不足以说明其对人产生的强烈冲击。

00竢翁寓意编等旧抄本(王世襄旧藏)

房内其他地方摆满书籍和资料,多为古籍善本和英文的书刊,只剩窄窄的过道。王先生夫妇在地震抗震时卧寝的大柜子里,还贴着黄苗子先生写的对联:“移门好就橱当榻,仰屋常愁雨湿书”,横额“斯是漏室”,则谐音双关,来自唐刘禹锡《陋室铭》中“斯是陋室”的典故。这是一对明代的大漆四件柜,通体断纹,弥漫着古韵。书房中放着一张牙子上刻有宋荦(牧仲)题写铭文的紫檀大画案,案头有一唐代甜白釉的水丞。一方山西老太太做鞋压鞋底的青色压邪(鞋)石被用作镇纸,一掌见方的底座上圆雕狻猊,刀法畅妙,令人过目难忘,这些年来,我也见过不少同类的东西,却没有一件的造型和气韵能与之媲美。印章盒里放了各色各式的寿山石图章,墙上悬挂一张元代连珠式古琴,琴上居然是乾隆时的老丝弦。

房里林林总总,看似繁杂凌乱,但每一件器物,无不透露着神气和韵味,显示出非同一般的格调和品位,更透着主人的学识和修养。

000道光官模子蝈蝈葫芦三具(王世襄旧藏)

与王先生一交谈,我顿生“找到组织”的感觉。是否掌握木器行中的术语、俚语,还有一些极生僻的专业词汇(当时只有工匠和“打小鼓”的能说一些),是业界评价一个人真实水平的重要标准,而我会说一些,自以为已经很了不得。和王先生一聊,发现他不仅谙熟这些行话术语,而且还能说出背后的典故,比如哪个术语是在历史上哪个时期出现、哪些是对的、哪些是以讹传讹,哪个词是由于南北口音不同而发生变化及变化的过程,简直“神”了!与我以前认识的业界老人相比,他的境界之高,高得不是一筹两筹:这些行话,大家只是会念,而王先生凭借深厚的古文字基础,将近千条术语做了查证和校注,这不仅是重要的学术贡献,同时显示出他不是一般的学者,学究式的学者根本不可能有这样的实践基础。

此外,我印象极深刻的是,王先生朴实,说话不张扬,不炫耀。在当时,凡圈儿里自称“高手”的人都爱卖弄,相互挤对、踩咕,显摆自己能耐如何。王先生多为倾听,从不夸耀自己的学问,觉得不着调的人,连理都不理。对明白可教的人,略说几句话,便能点醒。我立刻感悟到所谓“真人不露相,高人不咋呼”的深刻含义。这第一次见面,他并没有说太多,但其间纠正了几处大家常说常用、但实有偏差的术语,让我大为惊叹,也隐隐约约预感到,和王先生将会有不解之缘。

当天离开王先生家,心里别提多愉快了。我喜爱古典家具,纯粹出于本真的爱好。可在当时,热衷古家具的人,京城上下屈指可数。我所认识的业内人,有民国时期打小鼓收古玩的,有修理家具的工匠,有骑三轮回收废品的板儿爷,他们所知道的,多是辨识木器用料以及初步的年代及价值估定,对一些较为特殊的物件,有的能说出来历,例如某件大案来自慈禧太后、又辗转经几个军阀或名人使用等等。他们不仅文化水平不高,人品和素质则更不敢恭维,但越是这样的人越是吹得多,真学问少。我一度时常感到迷茫,甚至怀疑我这种与当时主流文化脱节的爱好,是否值得坚持和努力,困惑自己是不是走错了路?那时候见到朋友,最怕人家问我在干什么。见到王先生后,知道自己选对了路。

第一次见面,我自己觉得表现还不错,颇得王先生的赞赏。大约在十来年后,偶尔聊起来,他回忆了当初见我时留下的印象:那时社会上没什么人会对破旧家具感兴趣。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没有人引路,全凭本能去喜爱和感悟明式家具,且收藏的东西基本对路,问的问题在行,出乎他的意料

神通济世越古今,从刘松年到村上隆的罗汉画

罗汉,是梵文“Arhat”的音译,也称阿罗汉或应真。罗汉的原意指的是小乘佛教的修行者所能达到的最高成果位。由唐代玄奘大师翻译的《法住记》中称,佛陀临涅槃时,嘱咐十六大阿罗汉,自延寿量,常住世间,游化说法,作众生福田。六根清净,无明无烦恼的罗汉形象,自古至今,从最初的严肃宗教塑像,到当代漫画式的超现实创作,虽然手法逐渐西化,但这种戏剧化的方式仍然传达着东方传统中不变的祈福心愿。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