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以艺术叩问记忆与死亡的“当代萨满”先走了
Jul 15, 2021
艺术新闻中文版
法国艺术家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Christian Boltanski) ,图片来源:Marian Goodman Gallery
法国艺术家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Christian Boltanski) 7月14日在位于巴黎的家中去世,享年76岁,其死因尚未对外界透露。他最知名的作品常常探索记忆、失落与死亡相关,并以图像、照片、绘画、雕塑和多媒体装置等方式进行创作。“波尔坦斯基的作品,抑或是他的整个人生,都在持续地探讨这个问题:如何记住一个人生存的历史。就波尔坦斯基而言,他的人生见证了从二战直到今日全球化的进程——现代历史剧烈变动、最富戏剧性的一段时期。关于犹太人大屠杀的记忆并不新颖,那可是人类自相残杀史上最黑暗时期,常常被人纪念、用来进行批判反思。”艺术评论家、策展人侯瀚如曾经如此写道。
波尔坦斯基于1944年9月6日出生在巴黎,此时大约是巴黎从纳粹控制下解放两周后。这位艺术家的父亲是乌克兰犹太人后裔,他躲在家里的地板下一年半,在占领期间幸存下来,波尔坦斯基后来说,这一事实极大地影响了他的作品。他的母亲则是基督徒,有科西嘉血统,当时她不需要在纳粹占领期间躲藏起来。“我出生在二战结束时。我父母的大多数朋友都是幸存者……所以我一直在听这些故事,作为一个很小的男孩,这真的改变了我的精神,”波尔坦斯基曾说。“今天我相信我们仍然处于战争状态。没有什么变化。我不相信我们正处于和平时期。有多少移民死于地中海?这就是战争。”在采访中,他曾说自己是一个“感性的极简主义者”(a sentimental minimalist)。
波尔坦斯基在12岁左右离开学校,虽然他从未接受过任何正式的艺术训练,但此时他已经开始制作雕塑和绘画。在他还是个少年的时候,他就开始进行大型具象艺术作品的创作,并开始处理历史黑暗时刻的题材。
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Christian Boltanski) ,《机遇·命运之轮》,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法国国家馆展览现场,2011年
1968年,他在巴黎拉内拉剧院(Théâtre le Ranelagh)举办了他的第一次个展,“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不可能的生活”(The Impossible Life of Christian Boltanski)。他的第一次机构个展于 1970 年在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1972年,他入选卡塞尔国际文献展;1975年,他第一次进入威尼斯双年展(他一生中有六次进入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最近的一次是2015 年;2011年他代表法国国家馆参展)。在他60年的职业生涯中,他曾经在巴黎蓬皮杜中心、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伦敦泰特美术馆、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巴黎大皇宫美术馆、纽约公园大道军械库等世界重要美术馆和艺术机构举办展览。
六十年代末,他放弃绘画,开始以雕塑和短篇先锋电影走入公众视线。1986年起,他开始使用混合媒体和材料创作装置作品,例如讣告照片、家庭影集、生锈的铁盒、蜡烛等,表现的主题多为记忆、童年、死亡和被遗忘的过去。
在他1972年创作的《米老鼠俱乐部的62位成员》(The 62 Members of the Mickey Mouse Club)中,展示了他重新收集的儿童照片。这些照片是原本刊登于儿童杂志《米老鼠俱乐部》中,由读者投稿最能代表他们的照片。波坦斯基认为,从这些孩童的旧照片中无法得知照片中主角的个人发展,这些肖像并不意味着存在,而是仿佛“缺席”一般。在后来的一些作品中,他通过放大照片模糊了多数细节。眼睛,鼻子和嘴巴变成黑洞,脸部呈白色。这些影像让观众想起纳粹大屠杀幸存者刚被释放后的照片。他始终避免使用死亡集中营的真实照片,仅有少数作品使用到犹太儿童的图像。
心跳档案馆,日本丰岛,2010年
2008年以来,波尔坦斯基展开了一项收集“心跳声”的持续性计划。2013年他在日本香川县丰岛设立了心跳档案馆,在这个小型博物馆,任何人都可以在这里永久纪录自己的心跳、和收听艺术家迄今为止收集的世界各地人们的心跳声。他以此一再回到记忆与缺席的母题,“我们听到心跳声,更能感受他们的缺席。不是通过录下的东西去反抗死亡,死亡永远在那里,而是留下一种回忆,这种回忆,证明了他们曾经在那里。”
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Christian Boltanski) ,《心之档案》2008,心跳采集室,《档案》展览现场,马加辛三号美术馆,瑞典斯德哥尔摩,2008年
2009年,他进行了一桩奇特的艺术交易——这是一件名为“出卖自己的生命”(sold his life)的作品,澳大利亚收藏家大卫·沃尔什持续分期付款购买了艺术家在八年内工作室工作的24小时录像。艺术家活得越久,作品就越贵。他后来提到这次收藏行为时说,“通过在我的工作室架设一架监视摄像机。尽管他拥有成百上千小时有关我的录像,在画面上看到我的脸、我工作的样子,但其实这也是一种徒劳,因为他并不能购买我的精神。所以,等我去世以后,其实他也拥有不了太多东西,因为他仅拥有关于我的录像而不是我的灵魂。”
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的中国首展“忆所”(Storage Memory)2018年曾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展出。到场的观众应该会记得,展厅中出现的近十吨衣服、上百个婴儿和老人的面部照片以及回响着的成千上万人的心跳频率,艺术家营造的收藏“个人生活经验和群体历史”的“忆所”。在这个回顾性质的展览中,艺术家还为PSA高达165米的烟囱特别创作了委任作品《心之档案》,邀请中国观众参与刻录下自己的心跳声。
上图: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Christian Boltanski) ,《无人》,“忆所”展览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下图: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Christian Boltanski) ,《机遇·命运之轮》,“忆所”展览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对我来说,被穿过的衣服、一张逝者的照片,或一具尸体都是一样的。它们是将我们指向缺席主体的物品。曾经有过这样一个人,但我们能看到的仅仅是他留下的痕迹……我们永远不可能直接讨论一个有数千万人的群体。重要的是觉察到他者是独特的,这也是他者存在的原因。”个体和集体,存在与缺席的矛盾与联系,在他的展览现场留下了一再的追问,而社会背景则从二战的创伤记忆一直延续到社交媒体时代的身份焦虑。
上图: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Christian Boltanski) ,《人类》,“忆所”展览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下图:《圣地·魁北克》,“忆所”展览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侯瀚如在2018年所写的《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如何记忆》中提到,“当今,质疑记忆与重新审视历史的诉求越发变得既不容缓,波尔坦斯基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举行个展可谓恰逢其时,意味深长。这是个充满焦虑、不确定的时代,政治、社会、经济和地缘政治的不稳定性和冲突在世界各地引起了紧张、恐慌、愤怒甚至是极端行径。日新月异的通信技术加剧着这一紧张局面,脸书、推特、微信等无疑是传递信息、制造热点最迅速的工具。但颇为讽刺的是,它们也将被迅速地替代、遗忘乃至趋于消逝….. 记忆与遗忘唇齿相依。生命和死亡从未挨得如此之近。”
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Christian Boltanski) ,《无人》,Monumenta 2010展览现场,大皇宫,法国巴黎,2010年
最近,他的第二次回顾展于2019 年在巴黎蓬皮杜中心举行。“集体记忆和失落继续渗透到他的作品中”——《艺术新闻》的本·卢克 (Ben Luke) 在对展览的评论中写道,但艺术家仍在持续性的推进作品的深度。
“一位艺术家总是在重复同一个想法。随着年龄增长,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他会对这个想法有不同的看法。艺术家倾其一生讲述同一场旅行。我以前感兴趣的是别人的死亡,现在更感兴趣的是自己的死亡。”波尔坦斯基在生命后期坦然谈论“死亡”,也提到自己作为一个艺术家出现的“偶然”,“我是一名艺术家,因为我出生于20世纪的法国,但如果我出生在亚马逊,我就会成为一名萨满。我不用语言说话,我用感情说话,这就是我喜欢成为一名艺术家的原因。”
以表达个人和20世纪的“记忆和遗忘”的波尔坦斯基,留下了个体和人类的缺席与失落,也终将不会被艺术史和他所在的世纪所遗忘。TANC综合报道
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在布展现场,圣彼得美术馆,德国科隆,2001年
本文图片来自:Marian Goodman Gallery、圣彼得美术馆、巴黎大皇宫、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马加辛三号美术馆、威尼斯双年展
将两位老先生的作品抚去历史的尘土,重新发现他们的来路和新的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