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从武汉爆发蔓延到中国与全球的新型冠状病毒传染病,不仅让全球聚焦于发生在武汉和湖北的疫情与公共卫生危机,这场发端于中国的烈性瘟疫,也是近年来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一部分。
在新的生态危机引发的一系列人道危机、经济危机与政治冲突面前,艺术家与艺术机构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不论是参与到瘟疫和灾难的记录与创造性解析,展开艺术与科学、传播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合作,还是减少消耗的行业和个人自律,每个人在此时的回应与行动,也影响着身处的社群的未来。在这个连生命安全都不确定的时刻,我们还需要艺术吗?艺术在如此极端状态下的世界中,又意味着什么吗?我们如何反思过去十年全球化的超级链接带来的利与弊,以及未来本地艺术生态面临的转变。
从3月1日开始的“艺术解毒剂”特别策划,邀请了7位国内外的评论人、策展人、艺术史学者,分享他们在全球与中国这个非常时期对于非常状态及其未来的理解、观察和应变。
“我们无法预测未来,但是可以对未来做好准备”。这是柏林罗伯特·科赫研究所所长洛萨·H·威勒在采访中说过。希望我们此时开始的准备,尚未为晚。
–
从1月24日武汉封城开始,灾难激起的恐慌、哀伤与愤怒的情绪,如风暴一样蔓延。面对着微信和微博上不断涌入疫区的消息与持续不断的悲恸现实,《艺术新闻》主编叶滢为这一特别策划提笔写下了开篇思考——由新冠病毒疫情导致的短暂休克,提醒我们在面对人类共同的生态危机与中国的现实问题面前,艺术家们将越来越难找到一方清净之地。此时短暂的休克,会带来艺术的边界可能被颠覆,生发出新的创造的重启时刻吗?
肆虐的新型冠状病毒对社会的公共卫生状况提出了巨大挑战,也揭示了社会治理体系特别是应急管理体系的问题。在回顾历史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对于烈性病毒的恐惧是贯穿历史的长久噩梦,而与其纠缠和斗争的经历也一再轮回。时间不一定能抹平伤痛,但艺术会记录并反思人类与疫病遭遇与自救的历史。
应《艺术新闻》主编叶滢邀请,英国创意产业公司Made In China创办人、主席菲利普·多德与《艺术新闻》读者分享了他的观察与提议。在新冠疫情让世界承受恐慌、痛苦和隔离时,民族主义与分界的回归早已经在不同地方制造新的政治藩篱与文化分歧,而深受全球化影响的艺术系统操作的“不平等”也为真正的全球化带来了隐患与危机。
艺术世界能弥合加速竖起的藩篱吗?能解决全球化中的不平等问题吗?他说,“这不容易,但是可能的。我们得开始行动了。”
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在欧洲继续加重。3月10日,意大利全国封城防疫正式生效。意大利总理孔特称新冠病毒疫情爆发是意大利“最黑暗的时刻”。回到彼特拉克提出欧洲经历“黑暗时代”的14世纪,“黑死病”(腺鼠疫)吞噬了欧洲半数以上人口。生命因疾病消逝的现实与记忆,第一次让真实的死亡进入到欧洲艺术史的视觉表达中。
当褶皱重重的现实裸露出它的面目,我们重新关心新闻的书写,面对一位在豆瓣上书写失去了双亲的陌生女孩,我们不可能不愤怒,我们重新开始练习提问——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分离?而因为一切当下的行动都受制于此时此刻的现实,我们过往的生活也被拿出来检视。拿艺术来说,我们还可以在瘟疫之中做艺术吗?什么样的作品能回应瘟疫之中社会的溃败和人性中的善良呢?又或者,艺术自身又逃得过瘟疫带来的溃败吗?
世界卫生组织(WHO)担忧围绕新型冠状病毒的失当报道、非理性、过度反应正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信息过载。根据德新社(dpa)报道,世卫把眼下的状况描述为一场“大规模的信息流行病”(massive Infodemie)。欠妥信息(misinformation)、假信息(disinformation)及恶意信息(malinformation)混杂在一起。过去疫情爆发初的一个月内,随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确诊病例在全球范围内的出现,这场“信息流行病”陡然成为了另一桩“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事件”。
面对前所未有的严峻生态问题,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Royal Academy of Arts)举办的《生态创见家:面对一个紧急状态中的星球》(Eco-Visionaries: Confronting a planet in a state of emergency)涵盖了气候变化、粮食短缺、生物绝种和资源耗尽等议题,展览结合21位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设计师和建筑师的作品,在展览的引言中,策展人严正地指出生态危机已达刻不容缓的地步,根据联合国的资料,全球暖化会在未来数十年急速加剧,世界人口将于未来30年间上升至97亿,“我们必须在2050年前把二氧化碳排放减至零”——面对这些排山倒海的事实和数据,和未来无法预料的灾难局面,艺术怎样从中开辟另一条出路、提出新的创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