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5月6日,美国共确诊新冠病毒肺炎病例1263092例,其中183770例,即约总数的七分之一集中在美国最大城市纽约。而在纽约市内,1972年成立的皇后区博物馆(Queens Museum)所在区域正是新冠疫情中心的中心。根据5月5日的数据,与皇后区博物馆同属邮编”11368”的区域,平均每千人中有34例确诊病例,比纽约市平均数据高71%。在“过于漫长的隔离和过去普遍的失去”中,《艺术新闻》国际版收到了皇后区博物馆主席和执行馆长Sally Tallant的来信。她在信中提到,人们对具有呼吸感的、开放的、包容的、能够共情的文化机构的需要,从未如此紧迫过,并表示对艺术家、公众教育和社区群体的承诺从来都是博物馆的第一要义。
Sally Tallant
皇后区博物馆主席和执行馆长
自我来到纽约出任皇后区博物馆馆长已经一年,我们的团队一直在重新思考能使我们和皇后区及其之外的社区联系更紧密的方式。过去的一年中,我们构建出一所包容的、可触及的、全球化与超本土化兼并的博物馆。随着与不同社区进行的绵绵不绝的对话,它的内涵也在不断地被刷新和定义。
皇后区博物馆。图片来源:Wikipedia
这所博物馆曾是两届世界博览会和联合国大会的举办地,又蕴藏着一系列令人振奋的开拓性作品,正是这些丰厚的历史遗产将我吸引到这里工作。初来乍到时,我眼前这所博物馆刚经历了内部变革,那时的我不会想到,短短一年后,等待我们的是一场更具挑战性的困局,而我需要带领团队走出这片令人恐慌和瘫软的现实,重辟一条能使我们再度融入公众的道路。
皇后区博物馆内的表演现场,图片来源:TAN
皇后区处于美国新冠疫情中心的中心。毗邻的社区,尤其是它所处的Elmhurst, Jackson Heights and Corona区,已经成为皇后区五个行政区中最脆弱的。皇后区受泽于世界各地来此居住的多元群体,在纽约拥有最高的非美国出生人口比率。这座城市最核心的工人们也聚集于此——有开出租车的,有为超市整理货架、搬运货物的,以及送快递跑外卖的——他们中的很多人属于“零工经济”一族,没有医疗保障、社会福利或劳工保护;也有很多是谋生来到这里的无身份移民,享受不了停工居家隔离的条件,只能不停辗转于那些拥挤不堪的房屋之间,以确保这个城市的正常运作。
与皇后区博物馆同属邮编”11368”的区域,新冠病毒肺炎确诊率高于纽约市平均71%,图片来源:bhuffs.carto.com
放眼皇后区之外,每一个人都面临着全球的、政治和经济层面的不确定性。我们承受着大规模失业和经济萧条的重负,经历亲人挚友撒手人寰的悲痛。到最后,我们面对的是一种对悲恸的共同体验,它或许是陌生的、史无前例的,交织在难民危机和对全球变暖更深刻的理解之中。
我们还不具备能贴切把握和言说这种悲恸的语汇,但这种集体体验或许能汇流成对孕育供养、赋予我们灵感的人物、场所和生态系统有更坚定、更深沉的照料和承诺。博物馆也应该成为提供照料的场所——不单单是对藏品,还有我们的社区、员工和艺术家们——成为能承载、保存和记录下那些个人和集体体验的场所,陪伴我们渐渐度过这段过于漫长的隔离和过于普遍的失去。数字化媒介能创造联结,但更重要的是,它们能强化处于共同的当下、体验切实可感的连接。
纽约市2019冠状病毒病暴发期间,皇后区阿斯托利亚一家药店透过防护塑料售货的景象。图片来源:联合国/Evan Schneider
待我们回到这里,需要重新思考如何共同置身于并创建这些开放的公共空间。我相信博物馆在重建过程中有它应当承担的使命。人们对建造具有呼吸感的、开放的、包容的、能够共情的文化机构的需要,从未如此紧迫过。我们的美术馆和博物馆必须坚守承诺,为人们营造出能让基本的权利、多元的意见和创造力绽放的场所。
在尝试认识并摸索着走出这泥泞的同时,我们也在鞭策自己反思皇后区博物馆恢复开放后的运营模式。对艺术家、公众教育和社区群体的承诺从来都是博物馆的第一要义,而在未来几周,我们会继续探索在这段艰难时期中维护公共空间的方式。试图通过科技赋能,为观众提供可分享、可互动的数字化内容。依然有很多需要反思的问题——博物馆终会恢复开放,但重新回到公众空间后人们该如何作为、如何相处,我们还没有答案。
在这段失去联结的日子里,我所在的社区有很多人把East River旁的河滨公园变成了他们静悄悄的户外空间。恋人、一家几口、遛狗的人都有,绝大多数是孤身一人。戴着口罩,隔着一段不无疏离感的距离,我们打量着彼此,往往打着电话戴着耳机——各自处于各自的世界里。这样的现实每天傍晚7点被打破,人们踏上阳台、探出窗户,站在街上敲锣打鼓、高声欢呼,在共同的希望和感恩中沉浸片刻,致谢那些使我们安全无恙的形形色色的人们。明天,此地此刻,我们将会重聚。(撰文/Sally Tallant,皇后区博物馆主席和执行馆长,翻译/周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