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个新年假期,2020年新冠疫情在中国的扩散已逐步得到控制,却又逐渐在全球肆虐。4月21日,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主任雷德菲尔德(Robert R. Redfield)在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时警告说,今年秋季第二次冠状病毒浪潮可能会比目前袭击美国的疫情更严重,因为它将在流感季节开始时爆发,尽管其后他在22日的白宫疫情简报会上改口,但人类与新冠病毒的对抗,已经进入了艰难的持久战阶段已是不争的事实,相关的健康防护不可松懈。今年的上半年的艺术博览会和拍卖行日程几乎都调整到了下半年,但一切未来的局势仍难以确定。
3月14日,北京798艺术区内的当代唐人艺术中心率先推出与柏林国王画廊合作呈现的群展“WHO AM I”,尽管比原计划的开幕日期推迟了一周,但仍可以看做大陆地区第一家开幕新展览的画廊。随后,大部分画廊随着国内疫情的好转选择在4月重新对外开放。与往年春天奔波于各大艺博会的状况不同,今年艺术界显得尤其安静。但与线下状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线上项目的繁忙,在线直播、线上展厅、播客、线上驻留,当原计划的展览已无法正常进行时,香格纳、SPURS、蜂巢等多家画廊则选择发起或号召合作的艺术家对突如其来的状况以创作进行回应,显示出创作的力量,也从不同层面对所处的环境予以思考,呈现出与美术馆所不同的灵活机动性。
充分利用线上平台
经济下行时市场仍在
“恶是”展览现场,蜂巢(北京)当代艺术中心
4月11日,北京蜂巢当代艺术中心推出疫情之后首展,以全部5个展厅分为5个单元,42位艺术家的100多件绘画、影像、装置等构成“恶是”群展,展览关心的是在这一特殊时刻所表现出来的集体的混乱和在某些人身上的分裂感等诸如此类的现象,并借以想传递一个事实:恶何以是(being),恶以何是,以及恶,何以为恶?!北京蜂巢当代艺术中心馆长、北京画廊协会会长夏季风告诉《艺术新闻》,这场展览原定于5月推出,“实际上所关注的主题恐怕远远大于疫情的主题。有关生死、快乐、痛苦等议题是人类始终在经受的一种经验,所以说与疫情有关是不够准确的,但也不得不承认其中很多作品是很容易让人在当下的情况下有更多联想。”
这场展览较为特殊的地方在于开幕导览是以策展人连线远程解读的方式进行,受隔离政策的影响,身在成都的策展人鲁明军无法按时到场,但线上的观看人数却超过了1万。夏季风说这样的结果令他感到意外,根据798艺术区的规定,到场参观的观众都要测量体温并进行登记,开幕当天近300人的流量虽然无法与以往相比,但在非常时期也不算少。
杨振中,我会死的(静帧),2016 网络征集单频录像©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事实上,在展览推出前,蜂巢艺术中心就已经邀请孔千、段建伟、夏禹、谭永勍、周力等诸多合作的艺术家以“一问一答”的形势通过画廊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出了“疫情之下”的系列文章,“云蜂巢丨艺术的慰藉”系列线上作品展示也在同一平台交替推出。“一方面是希望了解艺术家在的一个目前的状况,另外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来增加画廊本身的活跃度,线下活动没有时,我们只能把线上这块拓展了。”夏季风说近期更以PODCAST 音频导览的方式对展览进行补充介绍,他还通过“在艺APP”平台与观众和藏家进行直播互动,3月“在艺画廊周”期间,有三位新藏家都是在线上发掘的。4月24日,他还将在该平台讲解“如何寻找值得收藏关注的90后艺术家”。“线上的活动不会对线下有多大的冲击,但是在我看来肯定是个补充,无论观展还是销售,都会起到很大作用。这一趋势是毫无疑问的,5G技术的推出会使沟通更为便捷。”
谈到疫情期间所遇到的困难,夏季风说更多的还是作品的运输和成本问题,与美术馆能够获得多方捐助的情况不同,画廊仍是一个商业机构,“与其它行业的企业一样,采取任何节流的手段都是正常的,影响肯定有,对我们目前来讲可能还不算大,其实去年整个经济就不太景气,今年无非把这个情况加剧了。但我们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夏季风觉得艺术市场本身已经形成一个消费习惯,无非就是整个体量缩小了,而下半年的艺博会会是蜂巢当代艺术中心的重点方向,除了北京、上海等重要城市外,深圳、南京、厦门等城市的博览会也都会参加,他还透露位于外滩附近的上海空间计划仍在推进中,希望能够在11月与西岸、021等艺博会同期开幕。
口罩会脱下的
展览也会重新复苏的
“缓存:从字母B到字母Z”展览现场©香格纳画廊
4月12日,在上海西岸,香格纳画廊推出群展“缓存:从字母B到字母Z”,汇集了38位(组)艺术家的60件作品,围绕“缓存”这一主题,探讨人们应以何种策略与心态,来应对生活中的例外状态。展厅转化为一个临时的艺术“数据库”,作品根据艺术家名字的首字母进行排序,以直观而明晰的方式展示在观众面前,观众可以轻松而自由地在其中“检索”作品、“调用”灵感。同时,画廊也推出了VR全景线上观展。
“在得知疫情影响需要推迟复工的时候开始策划的,一切都是在线上相互联系沟通的‘云策划’展览。”一位画廊的工作人员告诉《艺术新闻》,这场展览是由艺术家施勇帮助组织策划完成的。在闭馆期间,画廊则在微信公众号平台推出了“艺术家云驻留”的专题系列,每期邀请一位香格纳艺术家,通过文字、图片、视频、音乐等媒介,分享他们在非常时期的生活点滴,一共推出了12期内容。也是借由此次机会,发现了艺术家们更全方位的才能。
“从2月底3月初开始,我们便着手对新年后的第一个实体展重新进行计划与调整。由‘缓存’带出的字母线索则让我们轻而易举的完成了展览的呈现结构,它们就像一种文本索引,在让观众的走动中不断展开。有人问,为何在这个展览主题中没有‘A’?那是因为作为‘艺术’(ART)首字母的‘A’已经作为展览本身被充分地转换与呈现了。”施勇对《艺术新闻》说。
梁绍基,生命之树,2017©香格纳画廊
有着多年与美术馆、画廊合作经验的施勇觉得,从对艺术家在学术上的认可与社会影响认知度上,与美术馆相比,画廊的局限性是肯定的。通常画廊作展览的最终落脚点是与销售有关。所以它的针对性是显而易见的。受众群通常也比较固定且狭窄。而美术馆的展览更加关注其艺术家或者艺术作品本身的学术性与社会影响力。并且不同类型的受众群多而广,能给予艺术家及其作品在信息上以更大更广的传播力。“当然,画廊也有其自身的不可取代的特质。除了那种应变的灵活性之外,在对代理艺术家作品的长期推广(在过程中建立起针对性的藏家)与循序渐进式的对作品的梳理研究是画廊这个行业目前无法被取代的一个关键。随着2020疫情的全球性蔓延,画廊在经营方式上的调整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须的。”施勇说。
施勇,将一只()鸟从一座塔的塔顶放掉A,2018©香格纳画廊
尽管并未参与画廊的线上项目,但施勇作为观众在线上浏览了几个艺术项目。“老实说并不尽人意。它的好处当然我们都了解,比如线上的艺术之可能性是可以将艺术与我们在不用离家就处于零距离的状态。并且可以快速地更换作品与信息。但是,我记得有一天我上线上去浏览作品,结果却被卡在了那里,我会很习惯性地就作出一个下线的动作。就像你用微信电话,却发现断断续续听不清时,你会最终决定还是直接用手机电话一样。”施勇觉得线上展览的另一个问题是:展览的现场感,作品的质感以及由作品各种尺度架构起的场所关系是线上展览无法替代的。除非作品直接与线上的概念有关。
“此次疫情一定会改变我们对世界对人的原有认知的。不是吗?疫情让我们几乎已经没有勇气脱下口罩。它好像已经成为我们面对这个世界,面对每个人的一种例外态度了。”施勇说他想起了《列宁在十月》的一句著名的台词:“牛奶会有的,面包也会有的。” 不过希望以今天的视角重新调整一下这句台词:“口罩会脱下的,展览也会重新复苏的。”
利用“暂停”期
在不同的成熟平台发声
张辽源,《透气》,2020,摄影装置,UV微喷、空气净化器滤芯©SPURS Gallery
3月刚刚更名的SPURSGallery(原博而励画廊)并未因疫情而停下工作的脚步,而是迈出了更新的步伐。4月18日推出首展“CLEAN”,汇集了43位艺术家的作品,大部分作品为艺术家疫情期间创作的首次展出。同样是在疫情期间迅速发起以“CLEAN”为主题的创作号召。
“大家通过视频会议的方式商讨决定,从想法到落地,差不多用了6周时间,结合当下情况,艺术家的切身体验是最直接的创作方式。”画廊合伙人来梦馨说张辽源最新创作的《透气》,虽然其表达并非针对特定事件,而是期待距离一段时间之后反观自己创作的意涵,但也可以看到艺术家创作材料的选择依然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像,诸如对净化器滤芯的使用。邱岸雄创作的《明夷之歌》则更明确地来自当下环境对他产生的影响,用4分36秒静默的黑白影像纪念那些在这一时期不幸逝世的人们。“还有很多艺术家包括铁鹰、李怒、龚剑等等都积极响应我们发起的创作‘号召’,这不仅是对画廊的支持,对我们来说更像是和艺术家们一起经历了一个事件,由此成为更紧密的伙伴,将共同面对未来更多的挑战。”来梦馨说。
邱岸雄,《明夷之歌》,单屏影像(截图),4份35秒©SPURS Gallery
“根据现实情况作出了一些调整和改变,同时利用这个‘暂停’期,加速我们在内部管理中采用的数字化画廊管理,例如艺术家资料、库房运输、客户数据库等。”画廊合伙人贾伟说SPURS画廊使用了管理软件“Artpod”,方便每一个业务人员随时随地向自己的客人进行作品推荐,辅助对于艺术家的全面了解。而这个工作需要大量的时间和团队协作,导入正确的数据信息。
“我们短时间内不会考虑或者是投入线上销售的,但是会利用不同的成熟平台发声去推广大众对艺术家及画廊的了解。”贾伟也谈到销售作品是画廊存活的前提,在今年画廊更名后的首展中,一个90后年轻人收藏了一件何云昌在疫情期间创作的新作品,这让她对未来充满信心。
“CLEAN”展览现场©SPURS Gallery
在她们看来,尽管画廊面临的困境虽然没有诸如餐饮行业那么大,但是各行业在这一特殊时期之下,或许会产生更多的思考:“物理空间的经营方式在未来还将继续面临公共卫生安全的考验,需要我们具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画廊新展开幕后,我们不但准备了消毒水、酒精、体温计,还有测试盒,并保证画廊每日消毒,让观众放心看展览。在未来的经营中,我们考虑是否购买‘机器人’消毒设备。”贾伟说画廊的社交平台属性不会改变,但是线上的散点传播加速了,“我们选择没有在恐慌和自我怀疑中生活,北京就是我们大家的家。我们选择更加聚焦地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任何危机之后,会有一些事情改变了,也会有一些事情没有改变。阳光还是会普照的。”(采访、撰文/孟宪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