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冠病毒在全球范围的迅速蔓延,据BBC报道,美国太空总署(NASA)称,今年的疫情所导致的人类活动减少,令污染下降持续的时间更长。这刚好印证了蛇形美术馆设置的长期项目“回到地球”(Back to Earth)所提到:“人类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已经影响到自然世界,因此人类本身作为一个物种,正面临灭绝的灾难”。
3D方式展示的苏格兰爱丁堡生态变化下正在消失的印尼古壁画
中国试图解决“墓葬壁画原位保护”的世界难题
在不断变化的气候和生态面前,同样面对灾难的还有文化遗产,如何将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保留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2019年12月12日,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考古团队公布了一项研究报告称,印尼南苏拉威西岛的史前洞穴壁画面临消失威胁,主要原因是当地矿石开采导致壁画岩石层持续剥落。这幅洞穴画的年代可追溯至4.4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是迄今最古老的叙事性壁画遗迹。
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考古团队发现的印尼南苏拉威西岛的史前洞穴壁画,视频来源: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人们常常认为,现代宗教文化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欧洲。早期的印尼人创作的艺术就表达了对人类与动物之间特殊联系的精神思考,这可能在欧洲第一批艺术出现之前。” 参与该项目的格里菲斯大学博士、印尼岩画专家阿迪·阿格斯·奥克塔维亚纳(Adhi Agus Oktaviana)说。
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考古团队发现的印尼南苏拉威西岛的史前洞穴壁画,图片来源:Endra
而壁画在中国,则根据支撑体的不同,大致可分三类:石窟式壁画、寺观壁画或者殿堂壁画,还有一类壁画出现在很多地方的墓葬,特别是在一些贵族墓葬中,称之为墓葬壁画。在河西走廊嘉峪关东北20公里处的戈壁滩上,有数千座魏晋时期的地下砖壁画墓,被誉为“世界最大的地下画廊”。该砖壁画内容精美丰富,反映了当时农耕、畜牧、宴饮、奏乐、出行等多方面社会生活,堪称古丝路上的“百科全书”。
敦煌壁画中的卧佛,图片来源:敦煌研究院
墓葬壁画的原址保护,目前在国内还未完全解决,甚至是世界难题。因为墓葬一旦开挖后,就会打破原来地下比较潮湿稳定的环境,跟大气接一通,很快就会变干,在变干燥的过程当中,墓葬土里面支撑的水分不断向表面迁移,就会对壁画造成危害。2月21日,甘肃省科学技术厅宣布甘肃省文物保护领域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完成立项公示,即由敦煌研究院牵头申报的“墓葬壁画原位保护关键技术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将重点开展墓葬壁画制作材料和工艺、典型病害劣化机理、墓室环境变化预测和控制、微生物产生机理及辐照灭菌方法、修复加固材料和系统保护方法等研究,力争提出墓葬壁画本体劣化与环境特征关联关系及环境调控方法,突破潮湿环境下壁画保护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提升中国墓葬壁画保护的整体水平。
“谷歌”发起新的在线计划
用数字可视化方式保护面临威胁的文化遗产
“谷歌艺术与文化”(Google Arts & Culture)近日发起了一个新的在线计划,或许可以给出新的方向,这一线上项目包括了复活节岛石人、孟加拉国清真寺、苏格兰古堡等五个项目,旨在呼吁人们关注五处受气候变化威胁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
“谷歌艺术与文化”(GoogleArts & Culture)发起的“灾难边缘的遗产”(Heritage on the Edge)在线项目
这个名为“灾难边缘的遗产”(Heritage on the Edge)的系列试图展现世界各地的人们如何保护自己的文化遗址不受气候变化的影响,也揭示了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和极端天气类型是如何威胁着世界各地的地标的。数字可视化不仅向公众宣传气候变化对世界各地古迹造成的危害,也将成为遗产管理者未来规划气候适应计划的“蓝图”。
从空中俯瞰复活节岛Hanga Tetenga海滩
“遗产实际上是人类的累积记忆,也是对成长环境的记忆。”ICOMOS(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Monuments and Sites,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气候变化和遗产工作组协调员安德鲁·波茨(Andrew Potts)说,谈到在关于当前气候危机的全球对话中,为什么要把重点放在文化遗产上?他表示:不断变化的气候是我们面临的最紧迫和最普遍的关切,全球变暖的影响已经以惊人的规模出现,从澳大利亚的丛林大火到基地景观的融化,由此产生敌意影响正在损害为社区提供基本利益和生活智联的基础设施、生态系统和社会制度。文化遗产的丧失是令人心痛的,这也是为什么2019年巴黎圣母院大火发生后的全球哀悼日,或者战争时期普遍谴责以文化遗址为目标,具有文化意义的场所可能是群众性情感的统一点。
近看复活节岛上被风沙侵蚀的巨型石像
“它们不仅是文物,而且代表着我们的文化和历史,从我的祖先到我的孩子。”拉帕努伊省保护主管达尼拉·梅扎·马钱特(Daniela Meza Marchant)说,她所工作的复活节岛(当地人称为拉帕努伊岛)因那些巨型石人而闻名,很多人曾认为这些石像是外星人留下了的。据统计,复活节岛上一共有大大小小800多个石像。最大的高达12米,重量88吨。当外部世界的人第一次踏上复活节岛的时候,这些石像有一些巍峨挺立,也有很多倒在地上,有一些还没有完工。
技术人员正在用仪器扫描石像
3D方式展示的复活节岛石像现代科学家们分析,复活节岛的森林是太平洋各个岛上几乎最脆弱的。它地势平缓林中没有野兽导致了曾经的殖民者更容易对岛上树木进行砍伐甚至砍光,同时气候相对干燥降雨量小,远离亚洲大陆,土壤养分消耗后得不到其他地方吹来的沙尘的补充等导致了树木生长缓慢。而复活节岛几十万年间形成的森林,在人类踏足后因为砍伐的速度远快于生长的速度,终于在短短几百年间逐渐退化并最终消失了。
孟加拉巴盖尔哈德的60圆顶清真寺
不稳定的气候仍在对这些巨型石像造成威胁,海平面上升、全球变暖、海洋变冷,而现代旅游业带来的游客们,也给石像带来新的灾难,“灾难边缘的遗产”用三维技术让人们能够以更多角度观看到雕像的全貌,也能以同样的方式飞跃爱丁堡的古代城堡、东非海岸最古老的坦桑尼亚古城基卢瓦基西瓦尼、孟加拉巴盖尔哈德清真寺和秘鲁的昌昌古城(Chan Chan Archaeological Zone)。“它们的恶化速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快。这反映了环境和气候的变化。”孟加拉国考古司的塞福尔·拉赫曼(Syfur Rahman)说。
3D方式展示的秘鲁昌昌古城
在该项目中,除了能看到在这些遗产第一线的工作人员是如何记录扫描并推动保护计划的,包括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主任弗朗西斯科·班达林(Francesco Bandarin)这样的专家所发出的行动呼吁也能一目了然,更为难得的是,该项目以开源的形势,供全球观众从世界各地的文化遗产网站下载、添加和刷新数据。(撰文/孟宪晖)
工作人员正在测量东非著名古城基卢瓦基西瓦尼的古城墙
*若无特殊标注,本文图片来自Google Arts &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