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德罗·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作品
在这个疫情逐渐趋向稳定期的时间,今夜进入“艺术十日谈”第二期,听一个古典艺术与软色情的故事,在多位艺术史学者的笔下探索对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大师桑德罗·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的当代解读。
2016年,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Victoria & Albert Museum,以下简称:V&A)举办《波提切利再想象》(Botticelli Reimagined)展览,是自1930年代以来英国最大的波提切利展览,在呈现50余幅波提切利的原作之外,展览以威廉、莫里斯(WilliamMorris)、雷内·马格利特(René Magritte)、伊尔莎·夏帕瑞利(Elsa Schiaparelli)、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以及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等艺术家的雕塑、摄影、绘画、舞蹈、行为艺术、电影甚至服装设计创作,回顾了这位经典大师的绘画作为图像母题为后世所带来的灵感启发。
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波提切利再想象”展览现场
展览由V&A油画部高级策展人马克·埃文斯(Mark Evans)与安娜·德贝内代蒂(Ana Debenedetti)负责策划,展览动线以时间倒序规划,分为“全球化,现代与当代”(Global, Modern, Contemporary)、“再发现”(Rediscovery)和“其时的波提切利”(Botticelli in his own Time)三部分。埃文斯告诉《艺术新闻》:“在策展之初,我们即决定以现世的艺术和设计为出发点,其用意是让观众带着亲切感进入展览,进而了解19世纪前拉斐尔画派(Pre-Raphaelite Brotherhood)的艺术家对波提切利的再发现。”
将波提切利代入后现代主义
展览期间,策展人之一安娜·德贝内代蒂(Ana Debenedetti)也与多位艺术史学家一起同期举办学术研讨会,并整理成为论文集《波提切利:过去与当下》(Botticelli Past and Present)。
《波提切利:过去与当下》(Botticelli Past and Present),安娜·德贝内代蒂(Ana Debenedetti)与卡罗琳·埃拉姆(CarolineElam)合著,伦敦大学学院出版社出版
德贝内代蒂曾清晰地表述过展览及学术研讨会的目的:“重新定义波提切利艺术作品的过程实际是更广泛的现代语境的一部分,这种现代语境将艺术作品从原有的历史背景中抽离,再将其加入全新的“当代”叙事之中……通过在展览中将历史作品与现代艺术及当代艺术一同展示,这些作品得以进一步地从它们最初的功能或是焦点中独立出来。这样的展示使历史作品迎来了新的观众,亦被赋予新的意义,同时也为在一旁的的现当代艺术作品带来新的亮点和更清晰的阐明。”
她提及的“更广泛的现代语境”指代后现代,即是将历史典故中的作品挪用到后来的语境及意义中,与它们最初的功能或目的变得不相关。波提切利对艺术史的影响远不仅仅止于作品的留存,更多的是留给后人的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
威廉·霍尔曼·亨特(William Holman Hunt),《觉醒的良知(The Awakening Conscience )》,1853年,画家是“前拉斐尔派“的创始人之一,图片来源:泰特美术馆
该展览也是按照这个线索,分为三个大板块呈现波提切利在艺术流派中的演变——从波提切利和他的工作室,到前拉斐尔派(the pre-Raphaelites)、沃尔特·佩特(Walter Pater)及英国唯美主义运动(English Aesthetic Movement)对于波提切利的复兴,再延伸至后现代主义及流行文化。
丹蒂·加布里埃尔·罗塞蒂(Dante Gabriel Rossetti),《普洛塞尔皮娜(Proserpine)》,1874年,画家为英国唯美主义运动代表人物,图片来源:泰特美术馆
论文集也根据相同的脉络收录文章,并加入本书另一位作者卡罗琳·埃拉姆(Caroline Elam) 所撰写的《波提切利:艺术史与鉴赏之间》(Botticelli Between Art History and Connoisseurship) 作为第四部分。
书中收录了关于几位处于能够称为“波提切利研究的黄金时代”(Golden Age of Botticelli studies)的学者理论的文章。其中包括研究意大利艺术评论家乔瓦尼·巴蒂斯塔·卡瓦卡塞勒(Giovanni Battista Cavalcaselle)与艺术史学家、新闻工作者阿切尔·克洛(JosephArcher Crowe)的多纳塔·列维(Donata Levi)。也包括研究阿比·瓦尔堡(Aby Warburg)的克劳迪娅·韦德波儿(Claudia Wedepohl),瓦尔堡是以古典世界的遗产作为研究核心的历史学家和文化理论家,同时也研究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表现在西方文化各个领域中的传承和表现。
更包括研究日本艺术史学家矢代幸雄(Yukio Yashiro)的哈佛大学意大利文艺复兴研究中心学术项目助理馆长乔纳森·奈尔森(Jonathan Nelson),以及18世纪艺术评论家及艺术史学家雅克·梅斯尼尔(Jacques Mesnil)。
窥探古典绘画中的软色情
无论是以单独还是以整体来评价,书中收录的这些文章都是细腻且能引起读者共鸣的分析典范。其中韦德波儿的文章极为出彩,这篇文章基于对瓦尔堡研究院文献库(Warburg Institute Archives)的全面研究,为巩固阿比·瓦尔堡(Aby Warburg)以心理学为基础的美学理论重要性迈出第一步。
韦德波儿还强调了阿比·瓦尔堡(Aby Warburg)的文献学方法在分析波提切利作品《春(Primavera)》以及《维纳斯的诞生(The Birth of Venus)》的诗性基础方面的原创性及重要性,但贡布里希(Gombrich)却认为这是一个“富有成果的错误”,因为它为图像学(iconology)的现代研究奠定了基础。
桑德罗·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春(Primavera)》,1482年,图片来源:乌菲兹美术馆
波提切利在《春(Primavera)》中所描绘的维纳斯衣衫完整并非赤裸,却呈现出春天生机勃勃的精神面貌。
桑德罗·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维纳斯的诞生(The Birth of Venus)》,1485 年–1486 年,图片来源:乌菲兹美术馆
而他的另一杰作《维纳斯的诞生(The Birth of Venus)》常被认为是自古典时代以来首个完整的裸体女神形象,画作中维纳斯的姿势及动作皆参考了古希腊画师阿佩莱斯(Apelles)描绘的于浪花之中出世的《Venus Anadyomene》(现已丢失)。而这就引出了“性”的主题,在本书的第二部分亦有涉及。
蒂齐亚诺·韦切利奥(Titian),《维纳斯从海中升起(Venus Anadyomene)》,此作由画家以阿佩莱斯(Apelles)的人物形象为原型创作
正如弗朗切斯科·文特雷拉(Francesco Ventrella)在他的文章中指出,“被(世纪末欧洲的)流行文化所消费的波提切利,与艺术史学家和鉴赏家试图识别的波提切利是无法分割的。”他引用沃尔特·佩特(Walter Pater)在英国唯美主义运动同僚兼追随者弗农·李(Vernon Lee)的话说,《持石榴的聖母》(Madonna of the Pomegranate)中描绘的青年天使处于“半陶醉”的状态。
桑德罗·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持石榴的圣母(Madonna della Melagrana)》,1487年
弗朗切斯科·文特雷拉(Francesco Ventrella)补充说,Hermann Ulmann和瓦尔堡(Warburg)等艺术史学家试图“将波提切利从柔弱的唯美主义中抽离”。而安娜·格鲁兹纳·罗宾斯(Anna Gruetzner Robins)则在文章中对诗人兼戏剧作家迈克尔·菲尔德(Michael Field)色情化后的唯美主义形象进行了案例研究。迈克尔·菲尔德(Michael Field)是同性伴侣凯瑟琳·布拉德利(Katherine Bradley)及她侄女伊迪丝·库珀(Edith Cooper)的笔名,库珀引起了大众对波提切利的崇拜。她的文章揭示了女性视角下的波提切利作品,认为波提切利在特定画作中选用的特定线条和颜色,以及描绘异教徒时融入色情元素的做法非常独特。
在最后一组论文《波提切利,现在》(Botticelli Now)中,乔治·迪迪·哈伯曼(Georges Didi-Huberman)分享了一篇曾以《Ninfa fluida》发表的修改版文章。他以瓦尔堡笔下的色情女神形象为出发点,并以威廉·詹森的小说《Gradiva》中的移情理论(empathy theory)和来世的观点作为基础进行扩展,思考“空气和水作为具有性含义的流动物质在心理形态学的角色”。
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ì),《维纳斯之梦(Dream of Venus)》,1939年
随后是里卡多·文图里(Riccardo Venturi)撰写的论文是关于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ì)于1939年纽约世界博览会上展出的、引用了波提切利赤裸的维纳斯形象的《维纳斯之梦》(Dream of Venus)。而本书则是以加布里埃尔·蒙托瓦(Gabriel Montua)在《波提切利于当代艺术中讲述性别与全球政治议题时的引用》(Botticelli Referenced in the Works ofContemporary Artists to Address Issues of Gender and Global Politics)的文章作结尾。
简而言之,正如展览《波提切利再想象》所展示的那样,这种后现代主义及研究的日程得以赋予艺术重要意义,但同时也将其置于风险之中:把波提切利削减成一句口号,亦或是以软色情作为一种不加掩饰的政治声明。(撰文/Charles Dempsey;翻译/Zola Shao)
本文作者查尔斯·登普西(Charles Dempsey)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意大利文艺复兴历史及巴洛克艺术系荣誉教授
*若无特殊标注
本文图片由V&A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