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性艺术家?”1971年,艺术史学家琳达·洛克林用这个问题开启了她的一篇著名文论。
但这其实是一个伪问题。假如我们深入研究艺术史,会发现历史上并不缺乏才华横溢的女性艺术家。真正的问题是:为什么伟大的女性艺术家被一直艺术史的写作者忽视?历史上有很多给男性艺术大师提供灵感的女性,他们的“缪斯”和爱人,她们的才华为什么长期被遮蔽,甚至被她们的爱人掠夺和侵占?
2019年9月,《艺术新闻》制作了一期“女性艺术新历程”专题。这个专题回溯了历史上的著名女性艺术家,从17世纪意大利巴洛克时期的阿尔泰米西娅·真蒂莱斯基(Artemisia Gentileschi),到几乎被遗忘的包豪斯女孩儿,还有现代主义艺术中那些大师们身后的女性,也近距离观察了年轻一代中国女性艺术家的创作。
近期一段时间里,随着平权意识的普及,在艺术史的再发掘和国际艺术展中,这些伟大的女性艺术家们开始逐渐显露出来。
现居柏林的“海马星球”主播覃里雯连线《艺术新闻》主编叶滢一同制作了这期播客节目,探讨女性艺术家在各个时代的性别权力结构下的遭遇,让我们一起看看那些“到未知处探险”的女性艺术家们,为突破这个权力结构所做的努力。
延伸阅读:
相关内容
以下条目按照谈话中引述的先后顺序整理
阿尔泰米西娅·真蒂莱斯基,《亚历山大的加大肋纳自画像》,1615-1617年,图片来源:National Gallery
阿泰尔米西娅·真蒂莱斯基
Artemisia Gentileschi
1593年7月8日-1652/1653年,意大利巴洛克画家,被认为是继卡拉瓦乔之后的一代画家中最有成就的画家之一。在女性画家不容易被艺术界或赞助人接受的时代,她是佛罗伦萨迪塞尼奥艺术学院(Accademia di Arte del Disegno)的第一位女性成员。擅长描绘神话、寓言和圣经中的受害者、自杀者、勇士等坚强而痛苦的女性,其作品中反映了早年的痛苦经历。主要作品包括《圣母子》(1609)、《朱迪斯斩杀赫罗弗尼斯》(1612-1621)、《圣西西莉亚》(1620)等。
参见: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rtemisia_Gentileschi
卡拉瓦乔,《美杜莎》,1595-1598年,图片来源:Uffizi Gallery
《美杜莎》
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
卡拉瓦乔作品,现藏于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Uffizi Gallery) 。来自神话的美杜莎形象是在帆布上画的,后涂在木制盾牌上。这个主题是“神话的”是指雅典娜的盾牌,它被狡猾地用来利用美杜莎的力量来石化人们。美第奇家族经常用这种图像来代表他们的军事力量。画家敏锐地捕捉到了美杜莎脸上的表情:在生死攸关的时刻,当蛇的鬃毛向四面八方扭动时,被斩首的恐惧使她的脸变形了。
参见:
https://artsandculture.google.com/asset/美杜莎/FAFPqU12CekL8Q?hl=zh-CN
安妮·亚伯斯与她的纺织设计,图片来源:The Josef & Anni Albers Foundation
安妮·亚伯斯
Anni Albers
1899-1994年,20世纪最重要的纺织艺术家之一,,因模糊了传统工艺和艺术之间的界限而受到人们的赞誉。1922年4月开始在魏玛的包豪斯学院女性唯一可进入的专业——纺织进行学习。她不断探索着纺织与雕塑和建筑的关系。另外,她也一直揣摩将非传统材料融入织物的可能性,并思考这些材料如何重新定义纺织和建筑的关系。1933年,安妮·亚伯斯和自己的丈夫约瑟夫·亚伯斯于来到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刚成立不久的黑山学院任职。在安妮·亚伯斯在此任职的16年间,黑山学院也无疑成为了包豪斯先锋性的延续。亚伯斯虽教授纺织,但她的教育对学生全方位的艺术想象都有重要的影响。
延伸阅读:
琳达·洛克林在菲利普·皮尔斯坦1968年为洛克林和理查德·波默所作的肖像前© Matthew Begun
琳达·洛克林
Linda Nochlin
1931-2017年,美国艺术史学家,作家。作为重要的女性主义艺术史学家,她在1971年撰写的《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性艺术家?》(Why Have There Been No Great Women Artist?)深具影响力。该文章被视作琳达·诺克林所著的女性主义艺术史及艺术理论的先驱之作,在这篇文章中,诺克林探讨了阻碍西方女性在艺术上取得成功的是制度障碍而非个人障碍。
参见: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nda_Nochlin
弗吉尼亚·伍尔夫,1902年,George Chales Beresford摄
弗吉尼亚·伍尔夫
Virginia Woolf
1882-1941年,英国女作家、文学批评家和文化理论家,意识流文学代表人物,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她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同时也是布卢姆茨伯里派(Bloomsbury Group) 的成员之一。知名小说包括《墙上的斑点》(TheMark on the Wall) 《达洛维夫人》(Mrs. Dalloway) 《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 《雅各的房间》(Jakob’sRoom)。
“莎士比亚的妹妹”是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屋子》(A Room of One’sOwn) 中使用的比喻,她为莎士比亚虚构出一位天赋非凡的妹妹朱迪斯(Judith Shakespeare),并发问:如果莎士比亚有一位和他一样富有才华的妹妹,她是否也能在文学史上留下重要一笔并被后世仰慕?该书收录伍尔夫的两篇讲稿,为重要的女性主义文本,其论点是在由男性主导的文学传统中,应为女性作家提供创作和发展的空间。
参见:https://en.wikipedia.org/wiki/Virginia_Woolf
曼·雷,《朵拉·玛尔肖像》,1936年,图片来源:The Red List
朵拉·玛尔
Dora Maar
1907-1997年,法国摄影家、画家和诗人。1930年初,她在坎帕尼-首映式街(巴黎第14区)成立了一家摄影工作室,与摄影师兼室内设计师皮埃尔·科弗(Pierre Kefer)合作。在从事广告和时尚摄影的这段时间里,她的作品中偶尔可见超现实主义的影响。她认为艺术应该通过与直觉或想法的联系来表现现实的内容,而不是通过视觉再现自然。因超现实主义与左派思想间的一致性,玛尔在超现实主义团体及左翼组织运动中显得十分活跃。
参见: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ora_Maar
延伸阅读:
卡蜜儿·克劳岱尔,1884年,图片来源:Wikipedia
卡蜜儿·克劳岱尔
Camille Claudel
1864-1943年,法国雕塑家。尽管克劳岱尔去世时相对默默无闻,但其作品的独创性和质量在后来得到了认可。她是诗人兼外交官保罗·克劳岱尔的姐姐,雕刻家奥古斯特·罗丹的同事和爱人。位于塞纳河畔诺根特的国家卡蜜儿·克劳岱尔博物馆(Camille Claudel Museum) 于2017年开幕,巴黎罗丹博物馆(Musee Rodin) 有一间展厅专门用于展出她的作品。
参见: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amille_Claudel
苏珊·桑塔格
Susan Sontag
1993-2004年,美国著名作家和评论家,著名女权主义者,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最引人瞩目、最有争议性的女作家及评论家。写作领域广泛,同时也对时代及文化进行批评,范围涵盖摄影、艺术、文学等,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著有《反对阐释》(Against Interpretation) 《激进意志的风格》(Styles of Radical Will) 《论摄影》(On Photography)《艾滋病及其隐喻》(AIDS and Its Metaphors) 等。2000年,其历史小说《在美国》获美国图书奖 (National Book Awards)。
参见: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usan_Sontag
尹秀珍大型装置《木马》于主题展“愿你活在有意思的时代”军械库展览现场,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图片来源:TANC
尹秀珍
中国当代女性艺术家,现居住生活于北京。1944年开始运用装置、摄影等手段进行艺术创作,并活跃在国内外当代艺坛。其艺术创作多关注个人的经历和记忆与时代的关系,“年轻女性的梦想世界与急剧变异社会之间的交战发生”。代表作包括《衣箱》《废都》《洗河》《国际航班》等等。
参见:
https://baike.baidu.com/item/尹秀珍/2474259?fr=aladdin
于吉,《石肉》系列,2013-2018年,混合媒介
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绿城花园展览现场
Courtesy: La Biennale di Venezia, Photo: Francesco Galli
于吉
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参展艺术家。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凭借雕塑时空之外的东西这一观念来创作艺术。她的那些基于时间进程和环境之上的作品,被压缩和打印后作为文章而存在。她是上海非盈利AM艺术空间(成立于2008年)的联合创始人。其作品曾在巴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国际艺术机构中,以及第11届光州双年展上展出。
参见:
http://www.artlinkart.com/cn/artist/overview/3d6awAnr
娜布其,《终点》,2018年,钢桁架、彩印图片、人造植物、灯
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军械库展览现场
Courtesy: La Biennale di Venezia, Photo: Italo Rondinella
娜布其
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参展艺术家。出生于内蒙古,201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工作生活于北京。近期展览包括:“寒夜”(UCCA艺术中心,2017),“缺失的段落”(Museum Beelden aan Zee,2017),球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2017),第十一届上海双年展(2016),第十一届光州双年展(2016)等。曾入围2016年华宇青年奖。
参见:
http://www.artlinkart.com/cn/artist/overview/a72atup
孙原和彭禹
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参展艺术家。孙原和彭禹自90年代后期开始合作,其作品往往充满煽动性,并以引人入胜的复杂议题为创作核心,这包括干细胞研究和整容手术、恐怖主义、暴乱和斗狗等,有时这些议题会对观众造成一种直接的冲突感。他们曾在奎松市、首尔、圣吉米尼亚诺、北京以及香港等地举办过个展,也参加过莫斯科、利物浦、威尼斯和里昂双年展,以及爱知和横滨的三年展。
参见:
http://www.artlinkart.com/cn/artist/overview/bfeevxr
向京
艺术家,毕业于中央美院雕塑系,后任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雕塑工作室教师。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其创作带有女性意识及女性视角,挖掘现代性下人的“内在性”与生存本身的不断确认,开创出一种“外在看来是具象的现实主义,实则深度探讨人性内在的精神价值”的作品面貌。重要个人作品包括《砰!》《你的身体》《敞开者》《一百个人演奏你?还是一个人?》等等。
个人网站:
http://www.xiangjingart.com/
靳卫红
艺术家,1985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现生活、工作于江苏南京。其笔下的人物和人体,是自我焦虑的一种人格化的写照。多次参加在台北、上海举办的水墨艺术大展。
参见:
https://www.shanghartgallery.com/galleryarchive/artists/name/jinweihong
曹斐
中国女性青年艺术家,活跃于国际艺术舞台。目前生活在北京,她在自己的电影和装置中融入了社会评论、流行美学、对超现实主义的借鉴和纪录片惯例,其作品反映了当今中国社会快速而混乱的变化。作品曾参加过莫斯科双年展、台北双年展、悉尼第十五、十七届双年展、第50、52、56届威尼斯双年展等多项国际双年展等。并曾在伦敦蛇形湖美术馆、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等重要国际当代美术馆举办个展。
个人网站:
http://www.caofei.com/news.aspx
曹斐个展“HX”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展览现场,图片来源:蓬皮杜艺术中心
《HX》
该展览于2019年6月至8月在巴黎展出,使曹斐成为第一位在蓬皮杜中心举办个展的中国艺术家。“HX”为北京酒仙桥社区内的“红霞”社区缩写,艺术家在她所工作和生活的社区,围绕“红霞影剧院”展开了多年的广泛调查,试图探索这一社区的兴衰起落,以及红霞所代表的正在消失中的集体生活方式。
延伸阅读:
戴章伦
她是《艺术新闻》2019年10月刊“到未知处探险——80后中国女艺术家创作图谱”一文作者,也是一位策展人与艺术评论人,目前工作生活于上海。她目前关注与研究的方向为当代女性主义艺术、展览作为一种整体剧场。她近期的主要策展作品为:“寒夜”,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2017年;“Son: Signal of Authority”,纽约inCube Arts艺术机构。
《轨道编织者》,水下摄影,2017 年;图片:Rob Chron, 刘昕
刘昕
艺术家及工程师,清华大学工程学士及文学学士学位,15年于罗德岛设计学院获艺术硕士学位,17年于麻省理工媒体实验室Fluid Interfaces Group获科学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纽约、波士顿。作品曾多次在国际会议及博物馆展出,包括Ars Electronica、波士顿美术博物馆、圣丹斯电影节、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等。在筹备了近一年并于最近刚刚完成的项目《脱离》(Living Distance)中,刘昕将自己儿时脱落的一颗智齿置入一个名为“美在那遥远的地方”(Everything Beautiful Is Far Away,EBIFA) 的机器人装置中,该装置随后被放入美国航天公司“蓝色起源” (Blue Origin)的亚轨道航天器(New Shepard) 中发射进外太空宇宙。
个人网站:
https://www.xxxxxxxxxinliu.com/
“故事新编”展览现场的《七个夜晚》,图片来源: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彭薇
艺术家。本科毕业于南开大学东方文化艺术系中国画专业,硕士毕业于南开大学人文学院美学专业。近期于北京当代唐人艺术中心举办个展“故事新编”。除彭薇经典作品《遥远的信件》《平沙落雁》等等外,还展出其40米巨幅卷轴《故事新编》、叙事组画《七个夜晚》等三十余件作品。
参见:
http://www.artlinkart.com/cn/artist/overview/b5cawzr
延伸阅读:
玛丽·比尔德,Debra Hurford Brown摄,图片来源:Redux
玛丽·比尔德
Mary Beard
1931-2017年,英国剑桥大学纽纳姆学院古典学教授,《泰晤士报文学增刊》(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的古典学编辑。她在全世界享有学术声誉,是英国社会科学院和美国人文与社会科学院的成员。出版作品有《罗马元老院与人民》(SPQR: A History of Ancient Rome)、颇受欢迎的沃夫森历史学奖获奖作品《庞贝:一座罗马城市的生活》(Pompeii: The Life of a Roman Town)等。
参见: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nda_Nochlin
玛丽·比尔德《女性与权力》(Women & Power)书籍封面,图片来源:后浪
《女性与权力》
Women & Power
玛丽·比尔德在本书中以其睿智的头脑和辛辣的笔调重探性别议题,揭示有权势的女性是如何为历史所对待的。她选取了自古典世界直至今日的众多案例,探寻“厌女症”背后的文化根基,并将讨论引向公共场域中的女性声音、社会文化对女性与权力之关系的预设,以及少数“成功”女性拒绝将自己嵌入男性模板中的努力。
参见: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389969/
录音与相关资料整理:詹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