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华裔建筑师贝聿铭享年102岁去世,“倒带”百年贝氏建筑精神

May 28, 2019   TANC

曼哈顿。著名美国华裔建筑师贝聿铭(I.M.Pei)于当地时间周四(516日)去世,享年102岁。

贝聿铭1917年出生于中国一个望族家庭,曾在香港和上海生活,成年后移居美国。他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就读建筑学,被视为是当代最著名的建筑师之一。

640华裔建筑师贝聿铭所在Pei Cobb Freed & Partners事务所官网首页

他生长于风雨飘摇的中国,成名于战后蓬勃发展的美国。在上世纪30年代追求“西学为用,中学为体”的留学生中,贝聿铭是特殊个例。贝聿铭坚信建筑不是流行风尚,不可能时刻变化哗众取宠;建筑是千秋大业,要对社会历史负责。此时,“倒带”他“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一百年,我们或许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与他的建筑精神。

640-1

2019年

5月16日,贝聿铭(I.M.Pei)于曼哈顿家中去世

享年102岁

 

2017年

640-2

4月26日迎来贝聿铭百岁生日。图为近百岁的贝聿铭,照片由 New York Magazine 在今年4月7日摄于美国纽约。

我不是时髦建筑师。”贝聿铭曾在一访谈节目中反复强调道。尽管一贯被人冠以打破陈规、甚至“离经叛道”的建筑大师称号,事实上贝聿铭的设计风格始终秉承着现代主义的传统。“时髦的东西一两年就甩了,你再来个新的。建筑不能这样子,建筑要至少20年、50年、100年,希望一千年。”

 

2010年

640-3

2月,92岁高龄的贝聿铭获授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皇家金奖(RIBA Royal Gold Medal)。

贝聿铭坚信建筑不是流行风尚,不可能时刻变化哗众取宠;建筑是千秋大业,要对社会历史负责。在他身上,你既可以看到率真、进取的美国人秉性,也能够看到厚重的中国历史滋养下的翩翩风度;他在术业训练中所用的话语是完全西方的,而面对经受20世纪几度文化与政治断层的中国,他却探索出了中国建筑艺术自我延续的新语言。

 

2006-2008年

640-4

2006年,贝氏设计了澳门科学馆;2006至2008年,他受邀设计了伊斯兰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Islamic Art,MIA)。图为贝氏在建成的 MIA 中。

位于卡塔尔多哈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Islamic Art, Doha)将成为贝聿铭的最后一件大型公共文化建筑设计作品,博物馆于2008年12月1日正式向公众开放。

640-5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外观640-6640-7640-8 处处设计旨在呈现对称美及阿拉伯式花纹美

为了表现伊斯兰文化的精髓,贝聿铭在中东考察了数月:研读穆罕默德、游览埃及及突尼斯。在世界各地留下建筑设计作品的贝聿铭深信,设计一方面要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另一方面又要不囿于任何特定的规则,一个设计师的“标志”往往也会成为他的桎梏:“在作品中我极力追求光线、透明、形状,反对借助过度的装饰或历史的陈词滥调,去创造出独特设计。”同时,他又非常乐于且擅于学习并游走在各种不同的文化之间,作为在美度过自己人生中大部分时光的中国人,他曾这么描述自己:“我在文化缝隙中活得自在自得,在学习西方新观念的同时,不放弃本身丰富的传统。”中国一直在贝聿铭的血统中,他至今能说一口流利普通话,平时的衣着打扮、家庭布置与生活习惯也依然保持着中国的传统特色。

 

2002-2006年

640-9

在此期间,贝聿铭同时设计了中国驻美大使馆及苏州博物馆新馆。图为贝氏在苏博的建筑工地考察。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心系中国的贝聿铭最想达成的事情便是将他所熟知的西方建筑语言贡献到中国文化的语境中。在如何把现代元素引入苏州博物馆的设计这个难题上,贝聿铭下了苦功琢磨,以让新馆与这座历史名城完美相融,并同时使之焕然一新。

640-10 苏州博物馆新馆内景 640-12 极富现代感的建筑结构中又蕴含着苏州园林移步换景的设计精神

和烟雨朦胧的姑苏城相呼应,苏州博物馆采用了与苏州民居相合的柔和色调,用灰色勾勒白色基调。为了解决中式传统建筑的采光问题,博物馆的屋顶采用了贝式经典的几何形状玻璃天窗,开放钢结构改良的“老虎屋顶”极具现代感,然而在整体效果上与博物馆毗邻的传统建筑衔接得柔和自然。

贝聿铭一向对园林艺术评价极高,将其赞誉为“中国对世界的重要贡献”,在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中也大量应用了园林的元素,有石有景。贝氏以其独特的方式将传统糅合于创新,并不为传统所局限——与苏州园林讲求浑然天成的轻盈感截然不同,建筑群采取了几何立体的样式,毫不避讳匠气,并引入天光的方式调和轻重平衡。

 

1998年

640-13

贝聿铭完成了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摇滚音乐名人堂(Rock and Roll Hall of Fame)的设计。

贝聿铭向来也不惮于挑战自己所不熟悉的领域。1998年,当他接到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摇滚音乐名人堂(Rock and Roll Hall of Fame)的设计任务时,有不少建筑师友人都劝他推掉这个邀约,毕竟摇滚乐似乎是他完全没有概念的领域。

640-14 摇滚音乐名人堂外景

美国建筑师与评论家迈克尔·索金(Michael Sorkin)回忆当时与贝氏对话的场景:“我问他,‘你知道什么是摇滚乐吗?’他回答我说他对摇滚乐的了解全部得益于他的儿子,‘定中(注:贝聿铭的儿子贝定中)给了我本书!’。”这种有教养的天真让索金印象深刻。

 

1989年

640-15

图为贝聿铭在法国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建造工地。法国总统密特朗亲自委托贝聿铭负责卢浮宫扩建工程(法国大革命200周年纪念巴黎十大工程之一)。

上世纪80年代的卢浮宫改建大概是贝聿铭名气最大的作品了。卢浮宫有着800年的悠久历史,是巴黎的标志性建筑,如何既能保留其文化特色又能令人耳目一新呢?贝聿铭给出的答案现在举世皆知:他在巴黎的中央建了金字塔。这一大胆的设计自公布后便备受抨击和质疑:怎么能让一个非法国的、非欧洲的——甚至非西方的所谓现代主义者来篡改我们伟大的(也是被长期忽视的)国家文化象征?!

640-16 1989年,贝聿铭在新落成的卢浮宫金字塔前

640-17 今天的卢浮宫

当时的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François Mitterrand)则对贝氏给予了鼎力支持,贝聿铭甚至做了足尺的模型放在卢浮宫以说服巴黎人。当实地看到贝聿铭的设计后,很多人改变了主意,并且赞同这一方案。金字塔既是基本的几何形体,也是一个文化符号,玻璃和钢材的结构让自带厚重感的金字塔轻盈起来。玻璃金字塔的新入口将客流导入地下大厅,当游客进入金字塔后,透过玻璃可以看到古典主义的老卢浮宫墙面和巴黎随日光变幻的美丽天空,地下展厅也因引入日光而开阔明亮。

 

19791989年

640-18

1979年,贝聿铭接手设计北京的香山饭店;1982年,香山饭店落成,贝聿铭同时开始香港中银大厦的设计。1983年,贝聿铭获得第五届普利茨克奖。1990年,中银大厦终落成。

在贝聿铭身上发生的关于建筑界中传统与现代主义的争论并不仅仅发生在卢浮宫金字塔的设计中。早在1982年,北京的香山饭店便已由贝氏设计了,这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外国建筑师在中国的第一件作品,自然掀起了中国建筑界对中国传统建筑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大讨论。

640-19 香山饭店外景

随着中美政治局势缓和,已入美国国籍的贝聿铭终于有机会和家人重返中国,并被邀请在北京设计对外宾馆。虽然贝聿铭以善用玻璃钢材和混凝土制造工业美感著称,他并不赞成用摩天大厦破坏北京城的历史厚重感,因为“北京城之上,只应有蓝天”。

他最后应邀设计的是在北京西山风景区的香山饭店。饭店采用了玻璃天顶,将日光引入内庭,是典型的贝聿铭式设计,主体后是曲径通幽的中式园林,每一个细节都匠心独具:窗户的瓦片是找的北京老工匠复制的旧式瓦片,铺就小径的鹅卵石采自越南,花园里的石柱来自千里之外的云南石林……香山饭店建成后,在国内外都引来巨大的反响:在当时的中国,香山饭店造价极高,与鸡蛋等价的鹅卵石更是令人咂舌;西方建筑界则认为这是一个现代设计大师的妥协,因为擅长使用极简几何形体的贝聿铭竟然使用了如此多的传统元素。

640-20              香山饭店内景

贝聿铭的苦心其实不难理解,他想要证明的是,中国建筑的根基没有死去,还依然可以萌新;现代的中国建筑不应该是盲目推崇西方的摩天大楼,而是发展自己的语言。

640-211979年的贝聿铭

而香港中银大厦的设计,则对贝聿铭来说又多了一层感情。贝聿铭的父亲贝祖贻便是中国银行的创始人之一,而童年在香港的他也常常出入中国银行。中银大厦落成后,是谓香港当时的第一高楼,建筑面积是诺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设计的香港汇丰银行的两倍,而造价不及其五分之一。

640-22 香港中银大厦

但是,建造大厦的过程同样充满了阻力,其中很大的一部分同“风水”相关。据贝聿铭回忆:“那里有不少风水师专门负责建筑物的选址、方位和造形等等,我对此虽有所知,但没有太当真,然而中国银行大厦的设计一出炉,便受到了比卢浮宫更为激烈的抨击。当然,原因并不相同,他们指责大厦有太多的尖角,认为这些尖角犹如锋利的刀口,会给周围建筑带来厄运,还有其他的很多反对意见。还好,我的客户始终站在我这一边。”

19641978年

640-23

1964年,受肯尼迪夫人邀请,贝聿铭接下肯尼迪图书馆的项目,历时15年完成。图为贝聿铭与肯尼迪夫人于1964年出席图书馆修建项目筹款新闻发布会。

贝聿铭是一个敢想敢做的建筑师,也是一个风度翩翩的合作者。贝聿铭有名言“伟大的艺术家需要伟大的客户”,他的设计风格鲜明大胆,不止一次在设计方案公开时受到抨击,有时甚至是一边倒的骂声。在这种情况下,他不仅得到客户绝对的信任,并且后者心甘情愿出面协调来自公众对于先锋设计的舆论压力,这是极为难得之事。而在他众多的支持者中,一位重要的伯乐是杰奎琳·肯尼迪(Jacqueline Kennedy)夫人。

640-24      贝聿铭与杰奎琳·肯尼迪

1964年,在肯尼迪总统被刺之后,他的家人和朋友们希望完成他生前的心愿,建造一座图书馆和博物馆。筹建委员会拜访调查了多达14位来自各国的建筑师,最终决定权属于总统的家人。在和杰奎琳·肯尼迪的会面中,贝聿铭的诚意深深打动了她,并最终在众多知名建筑师中选择了贝聿铭来设计肯尼迪图书馆(John F. Kennedy Presidential Library & Museum),因为她相信,这个年轻人能够最完美地实现她对于这座纪念图书馆的期望。这不仅是因为贝聿铭在之前作品中展现出的过人才华,更重要的是,她发自内心地信赖和喜爱贝聿铭,并且强烈地感觉到他是实现对已故总统寄托的最佳人选。

640-25 肯尼迪总统图书馆暨博物馆外景

640-26 肯尼迪总统图书馆暨博物馆内景

 

图书馆从选址到建设在争议中几经波折,直至1979年方完工,在此过程中肯尼迪家族给予了贝聿铭极大的支持。最终肯尼迪总统图书馆暨博物馆落成于倚海临望波士顿城的哥伦比亚角,整体极富现代感,在圆台之上是黑白分明的主楼,前切的竖体像被切割凝固的光芒,与黑色玻璃幕墙相映衬。参观过小剧场和纪念展厅后,参观者眼前豁然开朗——从玻璃幕墙向外看去,美国国旗被海天一色所衬托,尽收眼底的是美国文化的根基之城波士顿湾,给人以极大情感冲击——总统追思,可安于此。

 

19481960年

640-27

1948年,纽约房地产大亨威廉·泽肯多夫(William Zeckendorf)打破惯例,首次聘用中国人贝聿铭为建筑师。贝聿铭1960年,贝聿铭自立门户。

而贝聿铭建筑设计事业中的第一位伯乐则是纽约房地产大亨威廉·泽肯多夫(William Zeckendorf)。从哈佛毕业并任教两年后,贝聿铭结识了泽肯多夫,并深得其赏识。泽肯多夫野心勃勃,意欲成为美国的美第奇,承建了很多大型公共项目,从联合国纽约总署到海湾石油大厦,从纽约到亚特兰大到蒙特利尔,而贝聿铭则即将成为他的米开朗基罗。

640-28 贝聿铭设计的海湾石油大厦(Gulf Oil Building

1948年,贝聿铭接受了泽肯多夫的邀请,在齐氏威纳地产公司(Webband Knap)任职建筑总监,并举家迁居纽约。在这里,他可以着手大型设计项目,并有机会近距离接触纽约城市规划中的核心人物。1950年,由他设计的海湾石油大厦(Gulf Oil Building)完工,一举成为亚特兰大的地标建筑。这段经历对于贝聿铭十分宝贵,他不仅是一个想要创造出美丽作品的设计师,也深切关心建筑对于社区和人们的影响。在他后来的作品中,他一再探讨如何用建筑来塑造社群的公共记忆。

1955年,贝聿铭及其团队从齐氏威纳独立出去成立了 Pei Cobb Freed & Partners 联合事务所,在此贝聿铭的设计生涯也开始了新的篇章。

 

1942年

640-29

贝聿铭与陆书华完婚。出身名门望族的陆书华是贝聿铭最亲密的顾问、最得力的助手,也是最难得的知己。

贝聿铭人生中的最大支持者是妻子陆书华。在纽约,贝聿铭经朋友介绍认识了刚来美国读书的陆书华(Eileen Loo),陆书华聪慧美丽,在卫斯理女子学院学习文科,并且成绩优异。两人一见钟情,在书华从卫斯理毕业后便立即结了婚,然后一起进入哈佛设计学院读硕士。

640-30      贝聿铭与妻子陆书华结婚当日

在从哈佛毕业之前贝聿铭就得到了副教授的任命,这时他只有28岁,是该系史上最年轻获此殊荣的学者。第一个孩子的出生后,才情卓绝的陆书华决定放弃攻读园林艺术的学位,专心作贝聿铭坚定的家庭后盾和事业伙伴,贝聿铭职业生涯中的几个重要抉择都离不开她的鼎力支持。

640-31                                                                            贝聿铭与妻子陆书华参加位于纽约的美国华人博物馆(Museum of Chinese in America30周年庆典

二人原本准备回国,但因抗日战争延迟,后则因国共内战而进一步变得更加遥遥无期。造化弄人,待到贝聿铭再次踏上中国的土地,已是上世纪70年代的事情。

 

1935-1939年

贝聿铭留学美国,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

然而,贝聿铭当年是怎样决心去美国读书的呢?他高中毕业后,其父期待贝聿铭能够去英国读书并且进入金融行业,然而通过了牛津大学入学考试的贝聿铭却执意要去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学习建筑。贝聿铭曾坦陈,自己赴美留学的决定是受了盛行好莱坞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平·克劳斯贝(Bing Crosby)电影中所刻画的美国大学生活。

640-32

  贝聿铭在美留学期间的影像资料

现在的直达航班从上海到美国东海岸只需要12个小时,然而在1935年贝聿铭成行之际,这是一番颇有周折的旅程:他需得先乘船到旧金山,然后转搭火车横穿美洲大陆抵达宾州。即便在今天依然不难想象,这番跋山涉水本身对任何一个充满好奇心的离家少年人都是有趣的经历:从东方巴黎的上海出发,漂洋过海整个太平洋抵达旧金山(当时还是金山),然后搭乘火车穿越广袤的中西部,中转芝加哥向东南至费城。

640-33 贝聿铭的偶像勒·柯布西耶

然而,贝聿铭很快发现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建筑系并非他所期待的:当时宾大教学的主流是新古典主义的布杂艺术(Beaux-Arts),可是比之恢宏有秩的学院派,贝聿铭更喜欢简洁的现代风格。而且,宾大建筑系其他学生训练有素的绘图技巧让他觉得自己格格不入,两周后他便转学进入麻省理工学院的工程系。

麻省理工的院长慧眼识人,认为贝聿铭在设计上的才华不应被埋没,成功劝导他在该校的建筑系留了下来。然而,在麻省理工,占领主流的仍是贝聿铭不感兴趣的新古典主义风格,相反的,他被新兴的风格派建筑所深深吸引,并为柯布西耶倾倒,称后者在麻省理工的讲演是自己建筑学教育中最重要的两天,日后贝聿铭在设计中也经常采用风格派中简约光洁的几何形体元素。

 

1917-1927年

640-34

1917年4月26日,贝聿铭生于广州,作为苏州望族之后,在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

贝聿铭能有这样举重若轻的留学心态,不仅因为他性格通达开朗,也有丰厚家底作为支撑。1917年生于广州的贝聿铭出身苏州名门,父亲贝祖贻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他10岁时随父亲工作迁至上海,就读于圣约翰大学附属中学。30年代的上海正是繁荣的黄金时期,中西方文化在这里交汇,不少文化名流和政商要人都聚居于此,静安路上的大光明电影院和法租界的国泰电影院更是吸引了无数年轻人。

640-35 贝聿铭(前左一)家族

虽然圣约翰中学(Saint John’s Preparatory School)课业严苛,贝聿铭通过阅读圣经与狄更斯的著作学习英文(也看了不少好莱坞电影),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每年的暑假,贝聿铭都是回到苏州祖宅度过的,苏州四大名园之一的狮子林那时是贝家的私家花园,苏州园林艺术对于光线和空间的精巧应用在贝聿铭后来的作品中也可得一窥。

640-36 为纪念贝聿铭100岁生日,Pei Cobb Freed & Partners 事务所官网首页贴出他的肖像

至今 Pei Cobb Freed & Partners 事务所在32个国家地区的100多个城市承接过设计方案,至90年代引退,贝聿铭本人曾负责过其中的66个。他着力于设计公共建筑,兼顾创新与实用,如何设计公共空间引导和塑造社群的互动其设计生涯中反复探讨的问题。

贝聿铭生长于风雨飘摇的中国,成名于战后蓬勃发展的美国。在上世纪30年代追求“西学为用,中学为体”的留学生中,贝聿铭是特殊个例,他没有夹在中西文化边缘,而是成为了一位在西方社会游刃有余的绅士。

他的才华毋庸置疑,而纵观当时的中国和在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和地点,贝聿铭都是极为幸运的。当他回到中国,如何让中国的建筑发出自己的根芽、发展出自己的文化语言,他作出了自己的回答。但贝聿铭的回答只是一个开端,这问题还需要接下来的中国建筑师给出答案。(撰文/吴昕悦、谢斯曼、TANC

TANC@Venice | 7道高强度双年展生存锦囊+威尼斯吃喝玩乐指南

威尼斯艺术双年展可谓是世界上最为知名的艺术盛会,但是也是最令人筋疲力尽的。无数的国家馆展览、绿城花园(Giardini)与军械库(Arsenale),以及附属活动都需要你的耐力、技能与挖掘内部消息的能力。这也是为何我们询问了一些艺术界的专业人士:如何才能在高密度当代艺术双年展中存活下来?如果没有美食相伴,威尼斯便会缺少了一份乐趣,除了观展之外,在藏身于小巷和运河两边或者广场周围的餐馆好好美餐一顿吧!TANC为你带来威尼斯餐厅与酒吧精选,开启你今年的威尼斯之旅!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