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香港巴塞尔艺术展“艺术探新”单元中日本年轻艺术家加藤翼的作品《他们并不了解彼此》(视频截图,2014年)
今天向贵宾开放的香港巴塞尔艺术展已经成为了西方收藏家,甚至策展人探索发现那些尚不为人知的艺术家的好地方。这种状态对于一个艺博会来说相当不寻常。这要部分归因于亚洲艺术的大规模崛起和尚不为人知(至少对于西方人来说如此)的艺术群落的涌现。此外,艺博会还填补了一些地区双年展和非售卖展览留出的空白。许多艺术圈人士都称赞香港的艺博会从混乱中创造出了一些有意义的东西。而本周推出的Art Central(3月14日至3月16日,中环海滨)已经激起了那些试图发现新艺术家的敏锐人士的强烈兴趣。
Art Central艺博会与香港巴塞尔艺术展同期举行,其展馆就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附近
艺博会在举办讨论会和组织参观等方面都有局限性。当代艺术顾问阿里安娜·莱文妮(Arianne Levene)认为香港巴塞尔艺术展主要吸引的是那些“对当代亚洲艺术了解不多的收藏家”。对那些更明智的收藏家和策展人来说,双年展仍然是艺博会的不可或缺的制衡。
然而,参加双年展的大部分艺术家处于“已经被发现”的阶段。他们往往通过市场首先被国际艺术界认可,尤其是亚洲的艺术家。例如,今年代表香港参加威尼斯双年展(5月9日到11月22日)的曾建华已经在以下画廊办过好几个个展:艺术门画廊(Pearl Lam Gallery)、北京艺门画廊(Pekin Fine Arts)、伊冯·兰博画廊(Yvon Lambert)和白立方画廊。
艺术家曾建华将代表香港参加今年的威尼斯双年展
艺术圈的许多人依然试图在周边展里发现新的但被肯定的艺术家。商业画廊让亚洲艺术家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而非营利空间组织的展览让他们愈发突出。例如,在香港,Para Site艺术空间,亚洲艺术文献库和K11艺术基金会在此方面就越来越积极。
Para Site 空间正在展出“土尾世界——抵抗的转喻与中华国家想象”展览,图为参展艺术黎淸妍的作品
对于那些愿意抽出时间的人来说,造访工作室和参观画廊仍然是深入了解亚洲艺术的最好方式。
3月12日在K11艺术基金会Pop-up Space开幕的展览“中国内部——巨人之内”(Inside China – L’Intérieur du Géant)中,策展人邓祖儿和联合策展人王春辰就曾拜访10个城市100多位艺术家的工作室。最终选择6位中国年轻艺术家参展。
刚刚来到香港的“中国内部——巨人之内”展览此前在巴黎东京宫展出
然而,这种做法对于许多买家来说不太实际,但这个领域的艺术顾问却因此越来越多。造访艺术家工作室都可能是一种奢侈,香港艺术顾问朱沛宗(Jehan Chu)说:“活动越来越多,很难关注所有的艺术家,只能注意其中的几个。”因此,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成为了至关重要的工具,“起码能跟踪一位艺术家如何取得进展”,朱沛宗说。密歇根大学助理教授奇廷泫(Joan Kee)说:“立刻跑去一个地方的做法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可操作性上都不大可能,或者说不可取,我相当依赖互联网,特别是在Twitter和Instagram上关注可信赖的同行。”
无论如何,艺术世界正在认真地正视亚洲,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撰文/Melanie Gerlis、Gareth Harris 译/盛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