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从纪录片《园林》追溯由10余部典籍勾连的中国古典园林与文脉

Jul 26, 2015   艺术新闻/中文版
14
8纪录片《园林》以江苏名园“留园”开场

 

5《园林》视频截图,影片中多对雅人韵事的刻画

 

央视的人文纪录片《园林》,自6月开播以来便争议不断。批评声认为该片囿于雅人韵事的刻画,虽名为“园林”,却疏于论及园林的营造;而编导则在其近日通过微博分享的一篇文章中,借他者之言委婉地表达:“园林营造背后的故事给这种艺术形式锦上添花,《园林》所讲述的也主要就是这个故事。”

《园林》分8集,大致按照汉、魏晋、唐、宋、明清至现代的时间脉络叙述。或许是受限于以朝代为单元的内容划分方式(无法只集中讲述遗存的园林),影片需要以足够的影像素材去刻画那些年湮代远,或湮灭不见,或已失原貌的名园,而“故事”的营构,在这里成为了弥补纪实性影像素材缺失的手段。

影片一方面采用了“以今说古”的方式,借与所述名园相关联的今人的叙述与经历,“类比”地刻画古时的园林,如在讲述著有《桃花源记》的东晋文人陶渊明时,引入了对古典园林有着特殊情结、创作了影像艺术作品《桃源纪》的当代艺术家杨泳梁,以今人照应古人;另一方面,在直接表现古代的部分,则集中在人生经历颇具戏剧性且在营园上亦有代表性的王维、白居易、文震亨等几位人物上,主要采用了情境还原的手法,由今人扮演古人,并着重刻画了园林生活中饮茶、赏荷等风雅之趣,由此试图隐去这风雅背后难以复现的亭台楼阁。

 

2
《园林》第三集《桃花源有多远》视频截图,图为杨泳梁影像作品《桃源纪》

 

对旧日的摹写难摆脱今人的想象,而对一部以中国古典园林为题材的纪录片来说,摹写的难度则进一步被放大了——因为即便是如今遗存的园林,也多由于易代修改及战乱的破坏,原貌所存无几,甚至无从辨析——如何有限地善用可考的素材,做到“不出错”(而非“不漏”),似乎是《园林》一片所作的取舍。

由此,对古人记述园林的典籍的引用,构成了影片中古人“现身说法”的主要方式。出自《山居秋暝》、《浮生六记》、《长物志》等歌咏情怀、记叙闲情的诗文,成为了《园林》中讲述中国古典园林部分的核心线索。而在评论中尤其为人诟病的大段“情境还原”段落及对风雅生活细节的刻画,是为了以影像烘托诗文。只是在古典诗文深广的意境面前,具象的情境便难免相形见绌。

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近代造园理论研究的开拓者童寯先生曾写道:“旧时代虽有文人记载名园,但多涉及雅人韵事,史乘轶闻,很少品评其艺术价值。”关于造园艺术的记载虽最早可追溯至黄帝之县圃,然而有关中国造园学的学术性叙述则要至明末计成所著的《园冶》才成体系,甚至“造园”一词见诸文献,也是以此书为开端。这似乎解释了自汉代讲起,至第六集才论及明代造园的《园林》一片,所引典籍多未涉及园林营造的原因。

然而,本片在园林营造方面的内容缺失,却不可不说是一大遗憾。此处再引用童寯先生在《中国园林》的评述,他认为中国与西方园林的差异在于前者“毫无山野气息”:“中国园林实非旷地一片,而是分成走廊和庭院,是房屋而非植物在那里起支配作用。中国园林建筑是如此悦人地洒脱有趣,以致即使没有花木,它仍成为园林。”可见对园林建筑、造园技法的论述,是讲述中国古典园林不可忽视的部分。

尽管如此,纪录片《园林》诉诸“用典”——借“文人语”述“文人园”的做法,却依然提供了一条追溯中国古典园林历代发展的线索。以下,就《园林》所引出的古典典籍脉络,再作梳理与修订。这列记叙及品评古典名园的典籍,粗略勾勒了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历史,亦展现了当时的社会历史情境及文人传统的流脉。

 

  • “竹林七贤”、《世说新语》与寄情山水的魏晋玄学

21
(唐)孙位《高逸图卷》,此图为《竹林七贤图》残卷,上海博物馆藏

 

“竹林七贤”指魏末晋初时期的七位“名士”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可以说是魏晋时期最重要的“玄学团体”之一。他们被称为“名士”而非“文士”,同玄学崇尚清谈而非作文章有关。这七人在生活上不拘礼法,反抗礼教的束缚,常聚于林中喝酒纵歌,清静无为,尤其将精神寄托于远离人世熙攘的山林之中,认为大自然山水的“真”是社会意义的“善”,也是美学意义的“美”。由魏晋名士们引领的这种“魏晋玄学”构成了魏晋人士寄情山水的理论基础。这股隐逸玄学的思想,对后世山居诗画及园林的影响极为深远。中国园林作为退隐静思之地的特质正以此为开端。

《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由南朝刘义庆召集门客共同编撰。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世说新语》为“一部名士教科书”,其生动记叙了魏晋名士的言谈轶事,除了“竹林七贤”外,亦有东晋诗人陶渊明、书法家王羲之等,对研究魏晋名士风度、了解当时的社会风尚及观念有着重要价值。我国近现代哲学家冯友兰认为《世说新语》是一部“中国的风流宝鉴”,提出“名士风流”的“人格美”在于玄心、妙赏、洞见及深情,而这四点也影响了后世的中国古典文化。

 

  • 谢灵运、“始宁墅”与《山居赋》

东晋初,北方士族随着朝廷南渡而大量迁往江南,由于当地士族已将平原耕地占尽,北方士族只得向未开垦的山泽地带发展。这些在山林川泽开辟的有山、有水的庄园,当时被称为“别墅”、“墅”、“山墅”。这一时期园林的发展正体现在对别墅、庄园的园林化经营上。

南北朝山水诗鼻祖谢灵运记载自己隐居之所“始宁墅”(又称“谢灵运山居”、“始宁别业”)的《山居赋》,是当时文人在山林川泽建立山墅、使庄园逐渐园林化的生动记载。始宁墅是我国晋末南朝著名的庄园别业,谢灵运辞官归隐始宁,隐居山川,并写下不少山水诗赋,其中《山居赋》比较详细地记叙了山居的总体布局、自然风景和庄园生活,使今人得以了解晋末南朝别业的基本面貌。此外,《山居赋》直抒文人对大自然之美的主观感受,这在汉赋中是未见的,后世如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柳宗元等文学大家,都曾在山水诗词创作时效法谢灵运。而这股于文学流脉中传承下来的归隐山川的观念,也反映在了当时山水画的兴起之中,亦对后世园林营造产生了影响。

 

  • 王维、“辋川别业”与《辋川集》

唐代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极盛时期,奠定了最早的园林模式,魏晋南北朝时发展起来的山水艺术文脉在此时得到了进一步深化。盛唐时,园林别业遍布都城长安及其近郊,文人雅士筑园无数,其中,以诗画家王维的“辋川别业”声名尤高,成为唐、宋以降被仿效的榜样。苏轼称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辋川别业的成就正在于将诗、画、园三艺术结合,将园林提升至了艺术的高度。唐代园林艺术开始有意识地糅杂诗情、画意,而尤以山水画与园林间渊源颇深。

王维隐居辋川别业期间所作的山水诗集合而成的《辋川集》及山水画作《辋川图》亦为后世文人传颂,元代《画鉴》更称:“其画《辋川图》,世之最著也。”《辋川图》被后人虔诚效仿,这也使得辋川别业的美誉日增。此外,有“诗佛”之称的王维,晚年虔心奉佛,其诗作中渗透着超然的禅味,而这股禅意亦见于他的画作及辋川别业中。

 

  • 白居易、庐山草堂与《庐山草堂记》

唐代文人白居易无论身居何地,即便是短暂停留,也会就地营园。其营园的观念并非讲究精细,而是以一山一池接近自然为足。其山水园居名作《庐山草堂记》专门记叙了营造庐山草堂的经过,正体现了其“因地易园”的造园观念,也展现了中国古典文人园林的简率之风,而这种观念的背后则是白居易在仕途与自然间自在出入的“中隐”思想。此外,白居易诗文的汇编《白氏文集》(又称《白氏长庆集》)亦流传至日本,对日本造园学有所影响。

 

  • 李格非《洛阳名园记》

北宋时期,汴京(开封)与洛阳“园林土木之工,升冠古今”。北宋文学家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记叙了20多座洛阳名园,其中数座兴建于唐代,对所记诸园的总体布局以及山池、花木、建筑所构成的园林景观描写具体而翔实,可视为北宋中原私家园林研究的代表文献之一。

 

  • 宋徽宗、《艮岳记》与太湖石

除洛阳外,北宋都城开封亦以园林甚多著称,而尤其以宋徽宗经营的皇家假山园林“艮岳”名重一时。宋徽宗亲自撰写《艮岳记》,介绍艮岳的全貌及其布局的大致情况。南宋张淏亦撰《艮岳记》,结合了宋徽宗御制《艮岳记》及蜀僧祖秀所作《华阳宫记》两部著作。造园学理论家张家骥评价:“在造山艺术上,艮岳可说是将模写山水发展到顶峰的典范。”

“艮岳”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太湖石山。石料采自苏州,由“花石纲”经运河漕运至北方。为搜求湖石,官府强占土地、骚扰豪夺,激起民众起义反抗,太湖石也因此更身价倍增。园主为自抬声望,附庸风雅,就难免如《园冶》所说,“慕闻虚名,钻求旧石”。

 

40
图为宋徽宗赵佶描绘湖石的《祥龙石图卷》

 

艮岳花费六年建成,然而不出四年,金兵逼汴,艮岳被毁。实际上,中国文人对石的热爱由来已久。在唐朝时,太湖石就已经成为文人的几案之玩,或置于宅园中,文人更以石自号,与石为友,呼石为兄。叠山是中国园林的特点之一,它使植物、水与建筑群巧妙结合,作为自然与人类创造的中介物,这同时也体现了唐宋文人已不以模仿真山水为然,而是喜爱自然界的偶然性和不规则性,以极少石块突出山的本质或隐喻其存在,可见得中国文人对抽象艺术的欣赏渊源已久。

 

  • 计成与《园冶》

中国造园学成系统,始于明末计成所著的《园冶》。“造园”一词见诸文献,也是以此书为开端。全书分三卷,从总体到个体,从设计到施工、从结构构架到细部装饰,详尽阐述了造园的理论与经验,对今天的造园研究及实践依旧有着参考价值。

《园冶》虽对造园之法作了系统论述,但计成强调“构园无格”,因为“地与人俱有异宜”

然而这部著作曾被湮没多年,后以《考工记》之名在日本流传,正是得到了日本林学界人士的推崇后,中国学界才在20世纪初对该书重新加以重视。《园冶》对日本造园学系统的建立有着深远影响。

 

  • 文震亨、艺圃与《长物志》

明代大书画家文徵明的曾孙文震亨所著的《长物志》详尽记叙了晚明士绅的风雅生活。全书十二卷,直接与造园相关的是《室庐》、《花木》、《水石》、《禽鱼》四卷,其它各卷也有涉及园林的片段讨论。

文震亨的园林“艺圃”是其写作《长物志》的灵感之一,其最初名为“药圃”,由文震亨及其兄长文震孟经营建造。文震亨能诗善画,多才多艺,对园林有着比较系统的见解,可视为当时文人园林观的代表。
文震亨经营的园林“艺圃”今日景象

《园冶》与《长物志》,前者更注重对造园学系统的科学性阐释,后者则以记叙园林的玩赏为重。这两部著作的诞生,正是明末中国古典园林进入成熟期的结果。

 

  • 李斗《扬州画舫录》

清代康、乾盛世,造园艺术再次得到发展,明代那种“市隐”式的士大夫园居生活,逐渐被以生活享乐为主的具有皇家风范的园林所替代。扬州成为庞大的园林城市,清代李斗所著的《扬州画舫录》即对当时扬州的城市格局、园林名胜有所记载。

  • 袁枚、随园与《随园记》

清初著名的文人园是袁枚经营的“随园”,虽然随园早已不存,但仍是相传南京有名的历史胜迹。袁枚曾写作《随园记》、《随园后记》、《随园三记》等六篇随笔,历述其以官易园、经营改造、选材构思、作之居之的经过。袁枚的《随园二十四咏》,更就园中的二十四景分别作诗,后世得以透过这些典籍了解随园的面貌。

此外,清代沈复的自传体散文著作《浮生六记》、李渔的《闲情偶寄》以及钱泳的笔记之作《履园丛话》等亦涉及古时园林的赏玩及营造。撰文/汪汝徽

 

本文参考文献:周维权 《中国古典园林史》 ,张家骥 《中国造园史》、《园冶全释》 ,童寯《造园史纲》、《中国园林》、《随园考》、《江南园林史》

 

这9本书带你以“他者之眼”鉴藏中国古典艺术

今年6月,上海书画出版社推出了英国传奇古董商埃斯卡纳齐回顾其经手中国艺术品经历的著作《中国艺术品经眼录——埃斯卡纳齐的回忆》,而该书只是上海书画出版社于2014年陆续推出的“艺术与鉴藏”书系的其中之一。该书系聚焦于域外中国艺术品的鉴藏与流转,这些考察与鉴赏中国艺术的“他者之眼”,或为长久以来自成体系、或而封闭的中国鉴藏学提供了更为完整、多元的视角。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