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迪利亚尼《侧卧的裸女》在2015年被刘益谦以10.84亿元竞得,图片来源:佳士得
巴黎市区东部的拉雪兹神父公墓,莫迪里安尼在此长眠。这个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尊贵的墓园中,还安睡着肖邦、巴尔扎克、王尔德等人。“时至光辉,死亡却至”,后人在莫迪利亚尼的墓碑上这样写道。莫迪的一生只有短暂的35年,长期生活在疾病和贫困中的他,后期沉迷于酒精和药物,生活更加走向崩溃的边缘。这座如今被人们朝圣和纪念的墓碑,大概是莫迪利亚尼一生最为体面的一个栖居地了。
▲ 莫迪利亚尼与妻子珍妮之墓,图片来源:Typo93
莫迪利亚尼1884年出生于意大利的里窝那,父亲经营采矿生意,母亲博学多识,是17世纪荷兰哲学家巴鲁赫·斯宾诺莎(Baruch Spinoza)的后裔。然而在莫迪利亚尼出生前,父亲的生意就因为经济萧条而破产。富裕生活不再,一家人陷入困境。莫迪利亚尼是家中的第四个孩子。他和母亲最为亲近,尽管贫困,母亲尽己所能让幼年的莫迪接受良好的教育。他的文学、诗歌、哲学和艺术方面的修养则来自于外祖父和姨妈的培养。
莫迪14岁那年,他的母亲在日记里写道:“1898年8月,莫迪开始上绘画课,他对此向往已久。他觉得自己已经是一个画家了。”不久,莫迪正式放弃了传统学校学习,母亲带他在博物馆和画廊看画,并辗转于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和威尼斯美术学院学习。
▲ 1915年,莫迪利亚尼在画室,图片来源:RMN-Grand Palais / Archives Alain Bouret, image Dominique Couto
“有两个莫迪,一个是猪,一个是珍珠”
– ▬ –
1906年,莫迪利亚尼22岁。这一年他搬到巴黎,开始了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一段艺术生涯。他依旧窘迫、颠沛流离、疾病缠身,并沉迷于酒精和药物的慰藉,这也是莫迪走向“自我毁灭性”生活的开始。他由一丝不苟的学院派逐渐转变成了浪子画家。在巴黎,他融入 Le Bateau-Lavoir 社交圈(Le Bateau-Lavoir 是巴黎蒙马特尔的一栋建筑,艺术家、作家、剧场人员、艺术经纪人常在此聚会),结识了一批对他艺术创作产生深远影响的同僚,包括立体主义画家胡安·格里斯(Juan Gris),诗人马克斯·雅各布(Max Jacob),以及毕加索。
▲ 莫迪利亚尼、毕加索、诗人安德烈·萨尔门(André Salmon)正在巴黎著名的知识分子聚集地圆亭咖啡馆(the Café de la Rotonde)外,摄影:让·科克托(Jean Cocteau)
20世纪初的巴黎是世界艺术的中心。莫迪利亚尼在巴黎花大量的时间参观画廊和博物馆,创作欲旺盛,每天都在挥舞画笔。受后印象主义、立体主义、非洲艺术的影响,莫迪发展出自己的视觉语言。他的创作以人物为主,画中人物的线条轮廓富有雕塑感,色彩饱满,拉长的人物比例优美和怪诞感并存。
1916年至1919年间,在画商奥波德·博罗夫斯基(Léopold Zborowski)的支持下,他开始创作一系列裸女画。莫迪的艺术创作给“肖像”和“裸女”这两个重要的主题赋予了现代性,然而,他先锋的表现形式却并不被当时的艺术界所接受。
▲ 莫迪利亚尼《穿衬衫的年轻女孩》,图片来源:wikiart
▲ 莫迪利亚尼《犹太女子》,1908年,图片来源:wikiart
在巴黎,莫迪处在孤立、贫穷的环境中。他的生活也越来越失控,除了不时受到疾病侵扰,还终日处于醉酒状态。滥用药物、放纵的行为方式令走近他的情人又相继离他而去。也有人认为,莫迪沉迷酒精和药物是为了隐藏自己的结核病。
“莫迪利亚尼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人。有两个莫迪,一个是猪,一个是珍珠。”莫迪的情人兼好友英国作家比阿特丽斯·哈斯丁(Beatrice Hastings)说。珍珠是他有教养,绅士风度,对艺术虔诚的热爱,能信手拈来地引用尼采和但丁的那一面;猪则是他自我毁灭,放纵无度的一面。
▲ 1918年,莫迪利亚尼在34岁时拍摄的肖像,图片来源:wikimedia
1917年
– ▬ –
由于莫迪生前的生活过于穷困潦倒,常年居无定所,保留下来关于他生活的资料有限。但是,1917年无疑在莫迪人生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这也是他生命的倒数第三年。这一年,他举办了人生中第一场,也是唯一一场画展,认识了小他14岁、正在巴黎学习艺术的的珍妮·赫布特尼(Jeanne Hébuterne),两人迅速坠入爱河。
▲ 珍妮·赫布特尼坐在椅子上,图片来源:wikipedia
▲ 莫迪利亚尼《戴帽子、带了项链的珍妮·赫布特尼》,1917年,图片来源:wikiart
▲ 莫迪利亚尼《珍妮·赫布特尼的肖像》,1918年,图片来源:wikipedia
珍妮不顾父母反对,开始了和莫迪的同居生活。在莫迪人生的最后几年,珍妮是他的忠实伴侣,也是他绘画的灵感和主题。以珍妮为主题的肖像画和裸女画一起成为莫迪最为重要的作品。在莫迪利亚尼的画中,珍妮神情坚定宁静,形态优雅带着克制,与莫迪长期所处的紧张窘迫的生活状态截然相反。
在生命中的最后几年,莫迪和珍妮相伴度过了一段平静岁月。1918年,他们的大女儿珍妮·莫迪利亚尼在尼斯出生。1919年他们返回巴黎,珍妮再度怀孕。然而这时候莫迪的身体状况急转直下,原本久病缠身的他,身体更加不堪一击,最终于1920年1月24日病逝。第二天,悲痛欲绝的珍妮从5层楼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和腹中8个月大孩子的生命。珍妮死后和莫迪利亚尼合葬在拉雪兹神父公墓。
葬礼之后
– ▬ –
在巴黎,莫迪利亚尼虽然和当时最有声望的一批艺术家、作家混在一起,但是他的作品一直被认为是“不入流”的,他也未曾获过任何商业上的成功。虽然莫迪也曾在朋友的介绍下认识了不同的资助人,为他们作画,但是这些对于他泥沼般的生活仍然是杯水车薪。
1917年,莫迪的画商博罗夫斯基为他举办了一场展览,展览包括他所创作的一系列裸女画。可是展览并不顺利,开幕当天即被警察叫停,理由是有伤风化。这也成为了莫迪一生中唯一的一场个展。现在被认为是莫迪最有成就的一系列作品——裸女画,就是在博罗夫斯基的支持下得以完成。而2015年由龙美术馆在佳士得创造的1.7亿《侧卧的裸女》,正是这场个展中的代表作。
▲ 莫迪利亚尼《躺着的裸女》,1917年,图片来源: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 莫迪利亚尼《裸女从右肩看过来》,1917年,图片来源:wikiart
奥波德·博罗夫斯基对莫迪艺术创作的欣赏和支持一直陪伴莫迪到最后。博罗夫斯基说:“莫迪利亚尼是一个伟大的画家。我很抱歉我没有足够的钱(支持他),以至于他不得不在咖啡馆的墙上画画。”
莫迪利亚尼的价值逐渐被人肯定,是在他的葬礼之后,或者说是自他的葬礼开始。莫迪的葬礼极为盛大,蒙马特尔和蒙帕尔纳斯地区(两个艺术活动最繁盛的地区)的人们都来了,包括一众莫迪的画家同僚。行礼途中,毕加索看到一个警察站在不远处,莫迪生前经常因为“行为不检”被警察带走,他对诗人弗朗西斯·卡科说:“现在,莫迪是时候复仇了。”虽然莫迪的命运和梵高极为相似,但莫迪显然经历了更长的时间才获得较高的认可度和市场价格。究竟是传奇的一生引来追捧,还是追捧之下必有传奇?
▲ 莫迪利亚尼《波莱特·茹尔丹的肖像》,1919年,图片来源:wikiart
佳士得纽约印象派与现代艺术主席德瑞克·吉尔曼(Derek Gillman)在回答《金融时报》的采访时表示,他并不认为莫迪收到追捧与他传奇的一生经历有关:“当然他的人生故事往往为后人所津津乐道:他色彩斑斓的一生以及悲剧性的英年早逝等等。他是得肺结核去世的。这在当时比较普遍,而他得病的原因也和自己不羁的生活方式有关,例如过度饮酒和吸毒。我认为莫迪利亚尼作品的高价位源自其作品的高质量,而不是艺术家的人生传奇。”(撰文/李昊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