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9月16日,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于北京开幕,会议将持续至9月20日,由国际艺术史学会(CIHA)、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大学联合主办。这是该学术会议第一次在亚洲和非西方国家举办。
▲ 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开幕现场
作为首届亚洲举办国,中国此次的宗旨,重在讨论不同文化、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艺术史,乃至注重将边缘地区、战乱地带以及相对不发达国家的文化艺术研究状况,也纳入到本次的世界视野中,为艺术史的世界地图点亮更多的角落、挖掘更多传统和叙述方式,内容涵盖了21个分会场美术史学者的成果分享、3场外邀学者的跨学科主题演讲,以及若干场特展。
▲ 第三十四届世界艺术史大会日程,图片来源:CIHA 2016
▲ 第三十四届世界艺术史大会分会列表,图片来源:CIHA 2016
▲ 来自东安格利亚大学(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的世界艺术系荣誉教授约翰·奥尼恩斯在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开幕现场作专题报告
《世界艺术史地图》和《神经元艺术史》的作者约翰·奥尼恩斯(John Onians)做了题为《气的力量:艺术、世界和大脑》(The power of Qi: Art, World and Brain)的主题演讲,比较了同处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威尼斯和佛罗伦萨两地由于人文和自然条件的不同,导致了艺术作品中的风格差异化。
▲ 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中方筹委会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图片来源:CIHA 2016
本届世界艺术史大会的主题 TERMS,副概念是:“不同历史和不同文化中的艺术和艺术史”,由第34届艺术史大会筹委会主任邵大箴提出。这不仅关系到中国的问题,也是全世界的问题,而且在东方和西方之间还有叙利亚、印度“中间方”,甚至非洲、巴西作为“南方”。
另一方面,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提到,TERMS 用中文可以解释为“说法”,也可以是艺术上的“表达方式”,尤其是在有着特定文化的表征的数字时代和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下,艺术形态和其不同的表达方式就更值得探讨。
▲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在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开幕现场
范迪安在今年的世界艺术史大会主题介绍发言中提到,世界艺术史大会在中国召开的意义在于,让中国的艺术史学者与世界同行,增进交流的深度和广度。每一届的大会主题都凸显艺术史的进程和不同文化间的关系,而交流的目的是缓解紧张的文化心理,强调“差异性价值”,坚持“和而不同”。
另一方面,中国在考古学方面的新发现,古典文献、以史示图以及20世纪初为研究本土问题而从西方著作翻译中所汲取的外部经验也不断拓展了世界艺术史研究的边界。
▲ 邱志杰世界地图系列之《社会动物》,2015年,图片来源:邱志杰个人网站
▲ 蔡国强《没有我们的外滩》(局部),2013年,摄影:张飞宇
▲ 徐冰《天书》,1987-1991年,图片来源:台北市立美术馆
此外,中国在过去30年间的比较艺术史研究与教学所积累的广泛基础也让很多当代艺术家获益匪浅。比如:邱志杰绘制的“地图”系列、徐冰的“天书”系列以及新近创作的“背后的故事”系列、王冬龄的即兴表现书法作品《乱书》、蔡国强以火药为媒材的创作、建筑师王澍探索园林建筑和文人画之间联系的建筑作品《富春山馆》,亦或是建筑师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受到中国园林建筑的启发,在2014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的作品。
▲ 王澍设计的“富春山馆”博物馆建筑群,图片来源:中国美术学院
浙江大学教授沈语冰将在此次艺术史大会的第3分会:想象与投射的分会场发表题为《中西现代主义绘画的会通之路:塞尚与黄宾虹》的发言,他在接受《艺术新闻》的采访时说,这个题目来源于他多年来同时研究中西两位绘画大师时发现他们之间有趣的相似之处。
谈及世界艺术史大会第一次在中国举办,他表示,诸如建筑、绘画这些概念和方法论历来都是以西方的艺术史为主导,而中国传统书法、水墨画等艺术媒材和风格的介入能扩大整个世界艺术史的研究范围。
此外,各分会场中也有其他关于中国与世界艺术史的有趣议题探讨,如德国汉学家雷德侯(Lothar Ledderose)以中国与西方的题词为题作了发言。他提到,西方绘画作品的题词可能出现在画框,甚至画布的背面,而西方木雕的题词可能更为隐蔽地出现在底座上,与作品本身相对割裂。
牛津大学的教授杰西卡·罗森(Jessica Rawson)则聚焦作为符号的礼器,将青铜鼎作为文化语汇来探讨艺术史。她从考古研究的角度追溯鼎在史前及早期文明中的形成与功用。
▲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中方筹委会副主任兼秘书处朱青生
9月15日于北京大学召开的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国际艺术史学会理事会与全体会员会上,国际艺术史学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当选新一任国际艺术史学会主席。此前,朱青生在接受《艺术新闻》的采访时认为,“艺术史面对的根本问题是理想的图像与现实的秩序”,在充满争端的全球语境中,“思想差异性不是冲突的根源,而是欣赏的理由”。
▲ 2012年纽伦堡的第33届世界艺术史大会闭幕式上,时任中国代表团代表、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从国际艺术史学会主席、日耳曼国家博物馆(Germanisches Nationalmuseum)馆长乌尔里希·格罗斯曼(Ulrich Großmann)手中接过会旗,图片来源:CIHA 2016
谈及在中国特殊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环境下,艺术史大会筹备中遇到的难题时,朱青生表示,中国有两大不好解决的难题,第一个困难是中国没有作为人文科学的艺术史的概念。另外,中国当前有很多博物馆,数量每年都在递增,甚至每个县都有了自己的博物馆。然而,如果博物馆里只展出中国自己的东西,那么这样一个对世界文明缺乏整体了解的民族可能对未来的世界和平而言是一个问题。
此外,他还认为,研究人的本性如何与这个世界相连,把文化的差异性推向人性的根本,从参与性的问题过渡到更为规律性的根本问题等,它们都应该在艺术史研究中得到揭示。(综合报道/TANC)
*彭哲文对此文亦有贡献
与本届世界艺术史大会同期开幕的特别展览正在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大学、故宫博物院举办:
中央美术学院
破碎与聚合——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 展至9月20日
1996年发现的山东青州龙兴寺窖藏佛教造像是中国上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出土了数百件石雕彩绘贴金造像,包括佛、菩萨等题材。绝大多数为北朝晚期作品。本次展览共展出古代佛教造像约50件(组),既有保存较为完好的造像精品,也有部分残破造像。策展人郑岩希望在“破碎与聚合”之中,向观众阐释青州龙兴寺古代佛教造像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希望提示给观众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新的观看“雕塑”的视角。
▲ “破碎与聚合——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展览海报,图片来源:CIHA 2016
▲ 贴金彩绘佛立像,北齐(550-577年),图片来源: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华彩之塑”山西古代彩塑艺术研究与传承专题展
中央美术学院5号楼 | 9月18日至10月7日
自佛教造像传入汉地并获得长足发展以来,古代中国出现了数量极为庞大的佛寺。山西地区的现存各朝泥塑造像数量极多,基本完整保存了自唐至清各朝各代的丰富实例。工艺制作精美,保存完好,堪称全国之冠。此次展出的国家艺术基金山西古典彩塑艺术创作及工艺高研班的作品,艺术家来自不同的职业及教育背景,实现了传统与当代的碰撞、民间与学院的互动,蕴含着当代多元文化背景下出现的更多可能。
▲ “华彩之塑”山西古代彩塑艺术研究与传承专题展海报,图片来源:CIHA 2016
书展“记录与表达”
中央美术学院7号楼 |展至9月20日
展览“记录与表达” 上的图书来自30多个国际顶级艺术及出版机构,结合最为先进的云图、VR等技术手段,使“书”以装置、多媒体等形式呈现。展览旨在帮助观众理解“书”是如何伴随艺术史的轨迹从传统、单一走向当代、多元,又是如何在回溯记录和展望表达中,使过去、现在和未来产生不可预见的时空联系。
▲ 书展“记录与表达”海报,图片来源:CIHA 2016
故宫
故宫藏历代书画展
故宫博物院武英殿 | 展至10月26日
故宫藏历代书画展作为世界艺术史大会的特展之一,分为晋唐宋元书画、明代书画、清代书画三个部分。晋唐宋元是中国书画艺术构建体系、创造经典的重要时期。晋代王羲之天才的创作实践大大提高了汉字新兴书体的艺术品位,成为后世书法审美的基准坐标。明代书法绘画则继承了宋元传统,在创作理论和表现技法上都取得了较大发展,并出现了以地区为中心的艺术群体。清代书画在传承与创新中形成了另一番繁荣局面。
▲ 唐寅《幽人燕坐图轴》,明代,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北京大学
“千年敦煌”敦煌壁画艺术精品高校巡展
北京大学塞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 展至10月18日
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由中原通向西域的咽喉之地,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成为古代中西方文化汇聚、碰撞、交融的重要场所。敦煌莫高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教石窟寺。由于敦煌石窟是不可移动的文化遗产,本次展览挑选了通过现代数字技术复制的敦煌石窟艺术经典作品40余幅。它们高保真地再现了敦煌石窟艺术,真实地再现了敦煌艺术的神韵。
▲ “千年敦煌——敦煌壁画艺术精品高校巡展”展览海报,图片来源:CIHA 2016
▲ 持花菩萨,北朝,图片来源:国家地理中文网
▲ 文殊变(局部),西夏,图片来源:国家地理中文网
▲ “千年敦煌——敦煌壁画艺术精品高校巡展”展览现场,图片来源:CIHA 2016
“华夏遗韵”中原古代音乐文物展
北京大学塞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 展至12月15日
音乐是一种随演唱、演奏立即消逝的“时间艺术”。在缺少存储手段的古代,无法留下当时的真实声响。本次展览从河南省出土或征集的音乐文物中撷取了各式各样的乐器精品,带观众领略中国古代音乐千古不泯的魅力。
▲ “华夏遗韵——中原古代音乐文物展”展览海报,图片来源:CIHA 2016
▲ 灰陶尊上倒立俑,图片来源:国家地理中文网
▲ 定窑八角兽首响铃器,图片来源:国家地理中文网
▲ 青铜乐钟一组(24件),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1996年河南新郑金城路祭祀坑出土,图片来源:CIHA 2016
*除特殊注明外,本文图片来源于TA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