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蒙·德普雷于5月3日出版的新书《拍卖师》
高 端艺术拍卖场常会出现令人震惊的数字,例如一幅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的画作会以8100万美元(约合5亿3千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成交,而毕加索的作品则可以卖出1亿7千9百万美元(约合11亿7千万元人民 币)。5月3日,艺术市场的资深玩家西蒙·德普雷(Simon de Pury)出版了他的新书《拍卖师》(The Auctioneer)。在这部自传中,曾经叱咤拍卖界的西蒙·德普雷以其传奇般的个人经历,揭秘了高端市场的拍卖——这个属于富豪和名流的游戏。
有德普雷的场合必定高朋满座,其中既有年轻的时髦人士也会有老派的商务人士,近期在纽约新美术馆(New Museum)举办的春季筹款晚宴就是典型的一例。德普雷总是穿着双排纽扣的西装,在偌大的拍卖厅里快速踱步,如同摇滚乐手一般充满魅力、举手投足间调动 着全场观众的情绪,并随着竞拍价格的攀升发出坚定有力的喊声,因此也被称为“拍卖界的米克·贾格尔”(Mike Jagger,滚石乐队主唱)。
在这次拍卖中,德普雷少见地使用了“吊灯竞价” (chandelier auction)的拍卖技巧。据德普雷在书中所述,“吊灯竞价”是指拍卖师会指着后排某个人的方向叫高价格,而“这个人”也许并不存在,仅仅是个吊灯而 已。这种虚报竞价的方式旨在加速拍卖进程,直至价格达到卖家或拍卖行预设的某个价格为止,不过这看似狡诈的操作实则并不违法。
男爵?拍卖师?
– ▬ –
德普雷的祖先普莱斯·普雷(Place Pury)是瑞士纳沙泰尔(Neuchatel)地区的名人,其母亲是闻名瑞士的日本花道专家,父亲则是瑞士罗氏制药公司( Hoffmann-La Roche)驻日本的高层。他在自传中这样写道:“我父亲是一位男爵,只不过他对这一身份从来秘而不宣(实际上,我也是一位男爵,却也从未对外宣扬这一身 份。我们家族的血脉中流淌着谦逊的品质)。”
电影导演伊恩·德尼尔(Ian Denyer)曾花费一年的时间跟踪德普雷,以完成纪录片《持小金槌的人》的拍摄,但每当摄影团队到达聚会场所时,总是因为身份限制而被拒之门外。得益于 他瑞士男爵的贵族背景,德普雷在拍卖场之外也经常出没于豪宅、游艇、时髦派对等众多豪奢场所,其自身的生活圈已是非富即贵。“他与他的客户之间存在着一种多元关系。他既来自于这一阶层,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同时,他又服务于这一阶层,并在与他们的交往中获利。”德尼尔曾这样说道。
德普雷早年曾于苏富比学院就读,并在1974年在苏富比拍卖行的伦敦及蒙特卡罗拍卖中心就职,后协助其在其家乡瑞士的日内瓦开设了分支。1979至1986 年间,德普雷曾担任瑞士卢加诺(Lugano)提森-博内米萨博物馆(Thyssen-Bornemisza Collection)的策展人并且策划了几场颇具分量的展览。1986年,他被任命为瑞士苏富比的主席,后又成为了苏富比欧洲区的主席。
在苏富比的工作中他逐渐认识到,这里的工作无非是游说私人收藏者将藏品交给一方而不是另一方,做到以上这点便可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游刃有余。于是,1997 年他从苏富比离职,与同事丹尼艾拉·卢森堡(Daniella Luxembourg)在苏黎世创办了私人艺术经销机构德普雷&卢森堡(De Pury & Luxembourg)。
2001 年,德普雷与合伙人的公司并入了当时的菲利普斯拍卖行(Philips Auctioneers),更名为菲利普斯·德普雷拍卖行( Phillips de Pury & Company),试图在长期被两大寡头垄断的拍卖市场中谋得一席之地。在财力明显悬殊的情况下,菲利普斯·德普雷拍卖行选择回避正面交锋,尝试以策略取 胜。德普雷把菲利普斯·德普雷的重点放在当代艺术领域,企图在新兴当代艺术、设计作品和摄影作品方面抢占先机。在这样的策略引导下,德普雷的新拍卖行先后 拍出了摄影师赫尔穆特·牛顿(Helmut Newton)和安妮·莱博维茨(Annie Leibovitz)的作品,前卫艺术家让·米榭尔·巴斯奎特(Jean-Michel Basquiat)和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的作品也曾由他们经手。
出走德普雷·菲利普斯之后
– ▬ –
后 9/11时期的金融乱象逐渐蔓延到了拍卖行业,尤其是2008年的拍卖现场更是惨不忍睹,一些对于菲利普斯·德普雷拍卖行的质疑声也在此时应运而生。据 《ARTNews》的资深作者纳特·弗里曼(Nate Freeman)描述,尽管这场危机同样席卷了佳士得和苏富比,但它们的大体量保证了其屹立不倒的位置,而像德普雷的这种小型拍卖行却很难抵御危机。佳士 得和苏富比彼此扼制的存在形式才是长期稳态,第三方的介入则极为艰难。
德普雷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在2012年,作为股东之一的一家俄国企业Mercury Group买下了德普雷手中全部的股份,他便就此离开了菲利普斯·德普雷(拍卖行的名称也改回菲利普斯拍卖行)。但德普雷并没有离开拍卖界,他先是在全球 范围内为顶级慈善活动进行拍卖,之后他和同为拍卖师兼收藏家的夫人米凯拉·德·普雷(Michaela de Pury)一起创办了一家线上拍卖行。
德普雷或许是在公共视野中亮相最为频繁的一位拍卖师,他曾在多部电影及电视节目中出演他自己。2006年,他在法国电影《蒙田大道》( Avenue Montaigne)中扮演一位知名的艺术藏家,之后又出现在围绕巴西艺术家维克·穆尼茨(Vik Muniz)一个艺术项目的奥斯卡提名纪录片《垃圾场》(Waste Land)中再次出镜。2012年,他甚至举起话筒主持了一档选拔艺坛新星的电视真人秀节目《Work of Art:The Next Great Artist》,每一集节目中他都有出场,作为导师给参赛的年轻艺术家以鼓励或指导,批评的观点颇为犀利。
▲ 电视真人秀《Work of Art:The Next Great Artist》第一季剧照,评委为杰瑞·萨茨(Jerry Saltz), 西蒙·德普雷(Simon De Pury),周佳娜(China Chow)和比尔·鲍维斯(Bill Powers)
在 书中关于“失败拍卖会”的章节中,德普雷回忆了在瑞士纳沙泰尔(Neuchatel)为帕金森式症患者举办的一场慈善拍卖。“大部分参与者都是帕金森氏症 的患者,也就是说,他们在社会中本就极为受限,”这场拍卖会几乎无人竞拍的场景让德普雷深感心痛。“我没办法在这些人面前施展自己的拍卖技巧,从他们身上 获取本就寥寥无几的资产,”他这样写道,“回家之后我深陷难过的情绪之中,无法自拔。”
虽然德普雷招摇的个性常受人诟病,但不曾有人质疑他对艺术的专业和热爱。德普雷曾说:“我从事这项工作的唯一原因就是我单纯地为艺术着迷。我希望每天都能看到优质的艺术作品,而这份工作就能满足我这样的愿望,这也是其美妙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