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乌利·希克的中国生活》亚洲首映,进入希克收藏与中国当代艺术40年

Mar 22, 2016   艺术新闻/中文版

香港。3月21日下午,由迈克尔·辛德耶姆(Michael Schindhelm)执导的纪录片《乌利·希克的中国生活》(The Chinese Lives of Uli Sigg)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了亚洲区首映,为今年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光映现场”的开幕影片。

▲ 纪录片《乌利·希克的中国生涯》预告片,2016年

影片将瑞士收藏家乌利·希克(Uli Sigg)的传奇经历和中国的社会与文化变迁紧密交织在一起,通过珍贵的历史影像以及对三代中国艺术家的采访,追述希克与中国的不解之缘。同时,由希克向 M+博物馆捐赠的部分藏品也正在香港太古坊ArtisTree 的“M+希克藏品:中国当代艺术四十年”(展至4月5日)中展出。展览也从当代艺术的角度,为我们了解希克的中国生涯提供了更多实例和有力的注解。

见证者与参与者

– ▬ –

别人认为我是收藏家,但我视自己为中国和中国文化的研究者。”

——乌利·希克(Uli Sigg)

在过去近40年中,希克始终充当着中西之间的纽带。他不仅是中国改革发展的见证者,更是其中最重要的参与者之一,无论在商业、政治还是文化领域。1978 年,希克以新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迅达电梯副总裁的身份来到中国,迅达电梯不仅将西方的技术带到了中国,更迅速成为中外合资的成功范例,吸引了其他外商 入资中国。1995年,他出任瑞士驻华大使,如今则以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家的身份为人所知。

640_副本▲ 纪录片《乌利•希克的中国生涯》静帧,2016年

“不管我如何有名,他是缔造者。”

——艾未未

20世纪90年代起,他开始收藏中国当代艺术,迄今已藏有2100余件作品。1995年,他出任瑞士驻华大使后,卸下了大使馆内原有的瑞士艺术家的作品,换上 了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创作。瑞士大使馆在他的任期内,变成了一座中国当代艺术博物馆。瑞士策展人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Hans-Ulrich Obrist)在回忆他和侯瀚如当年下榻瑞士大使馆的情景时,仍掩不住激动和仰慕。

我一直有在博物馆过夜的梦想,这个梦想在瑞士大使馆实现了。它是中国、世界和一切事物的交融,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博物馆。”

——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

他远见卓群。”

——亚历山大·孟璐(Alexandra Munroe), 古根海姆美术馆三星策展人

希克还将中国艺术家介绍给西方的顶尖策展人。在他的帮助下,1999年由哈罗德· 史泽曼(Harald Szeemann)策划的威尼斯双年展上有20位中国艺术家参展,成为中国当代艺术迈向国际舞台的重要分水岭。

2▲ 希克站在岳敏君的作品前

2012 年,希克将约1500件时间跨度自1970年至2010年的藏品捐献给了香港M+视觉文化博物馆,实现了自己“把这批藏品带回中国”的承诺。当被问及为何 要将藏品捐献给公共博物馆而不是建立自己的私人美术馆时,希克坦言:“公共博物馆是一个文化的记忆,而私人美术馆的命运则只在个人手中。”

收藏:了解中国的过程

– ▬ –

“收藏不仅是把艺术品拿回家,更是了解中国的过程。这些艺术家和艺术品帮助我企及了我的终极目标--中国··· ···艺术并不是终极目的,而是手段。”

——乌利·希克(Uli Sigg)

希克收藏中国当代艺术的起因是在寻找另一种认识中国现实的方式。希克表示,“这些艺术作品是特定时期有关特定主题的历史文件。” 在希克“收藏”的艺术家 中,有1933年出生的曹崇恩、1957年出生的王广义,还有 1978年出生的曹斐。这三代艺术家有着极为不同的人生轨迹。曹崇恩家庭的地主背景导致他的父母和兄弟被批斗而死,铁路工人的儿子王广义经历了三年的下 乡,而曹斐在13岁时接拍了她的第一个广告,也第一次接触到了摄像机。他们各自的经历都封存在了他们风格迥异的作品里。然而,他们都如出一辙地对希克充满 着感激与尊敬。

“希克和其他藏家不一样。他是艺术家的朋友,他会做很多研究,而不是只想着作品的商业价值。”

——曹斐

3▲ 希克拜访艺术家曹斐和其父曹崇恩

实业家、外交官、收藏家,希克游弋于多种文化和身份间,在现实生活中却是一个极度沉静低调之人。他懂得倾听,没有架子,总将自己置于和对方相平等的地位,而 艺术家也因此对他报以信任。希克在《艺术新闻》的采访中表示,与艺术家的直接接触“对我很重要,因为收藏不仅是把艺术品拿回家,更是了解中国的过 程。这些艺术家和艺术品帮助我企及了我的终极目标--中国。无论是通过商业、政治还是艺术我都试图更进一步了解中国。所以艺术并不是终极目的,而是手 段。”

希克之于如今的中国当代艺术

– ▬ –

“与过去相比,今天的中国当代艺术步入了某种‘后后现代主义’(post-postmodernism),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什么都在发生。”

——乌利·希克(Uli Sigg)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希克在中国当代艺术还默默无闻之时,将其介绍至海外。他在《艺术新闻》的采访中曾表示,人们过去会用“时差现象”来形容中 国当代艺术的境况:1979年的中国艺术可能落后国际当代艺术50年,到希克参与的伯尔尼美术馆2005年展览“麻将--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展”时,中国当 代艺术也许落后15年,但如今,不少中国艺术家已融入了国际主流。希克认为,与过去相比,今天的中国当代艺术“步入了某种‘后后现代主义’ (post-postmodernism),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什么都在发生”。

4▲ 左:乌利·希克;中:希克夫人莉塔;右:曾梵志

另一方面,展览“M+希克藏品:中国当代艺术四十年”的最后一部分也显示出,随着中国国内情况的改变和网络社交媒体的兴起,2000年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介入社会的方式和程度都与此前大为不同。

5▲ 曹斐,《谁的乌托邦》,2006年,单频录像,21分钟

中国当代艺术自身的创作走向和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在过去40年中已经发生骤变,中国的当代艺术家越来越多地得到国际广泛的关注和认可,在这样的语境之中,中国艺术界仍需要希克吗?

6▲ 乌利·希克在他位于瑞士的家中

导演辛德耶姆的回答是肯定的,“当下的中国艺术界需要10个甚至50个希克这样的角色。如今有许多艺术无论是由于审美还是政治原因仍处于公众的视野之外。这 些艺术需要被收藏,这些艺术家也需要被扶持。藏家们需要有勇气和冒险精神。而等若干年后再回顾这些藏品时,它们会让人们对这段中国历史,有全新的认识。”

撰文|赵文睿

编辑 | 蒋立言

 鸣谢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
Copyright © 2016 Modern Media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艺术新闻》为现代传播集团版权所有出版物,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允许,不得擅自转载和翻译,否则权利人将根据知识产权法追究法律责任。

 

“艺术山寨”:是抄袭、模仿、挪用,还是创新的垫脚石?

当人们提起山寨的时候,往往联想到山寨的电子产品和设计,而在艺术领域也并不缺少山寨现象。兰登国际的《雨屋》、安尼施·卡普尔的《云门》都可以找到对应的“山寨”作品。但是另一方面,科技、设计等领域兴起的“创客”文化也渗透入艺术界,在这种语境中,“山寨”却并非完全是贬义词,甚至可能是有效的创新方式。不过,这种“山寨”并不意味着盗版有理,那么盗版出现的时候又该如何处理?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