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当代水墨重启“黄金时代”

Jul 21, 2013   艺术新闻/中文版

7月21日 当代水墨重启“黄金时代”

北京今日美术馆在2012年12月开幕的“何不水墨”四人联展,由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艺术史教授沈揆一策展,将刘丹、王天德、徐冰、冯斌四位艺术家放在一起展示,以个案组成的研究来反映中国艺术家对于传统的观察和态度。刘丹和徐冰都曾长期旅美,王天德和冯斌则一直在国内从事当代抽象水墨创作,这四位艺术家的共同处在于都将水墨纳入了当代观念表达,比如展览中刘丹的赏石系列,仍然是在对石头细部缜密入微的刻画描绘中,“从宏观世界的认知进入微观世界的探索”。

美国批评家林似竹(Britta Erickson)也提到,她认为刘丹与17世纪的画家石涛相似,其作品不光体现了艺术的永恒理念,还表达了一种普世的哲学理念:“石涛和刘丹的山水画都并非关于山水——而是关于更宏大的事物。我们是宇宙存在的一部分。水墨画家的动作与水墨在笔纸之间的流动变成了宇宙间的流动。”

近年来,西方艺术界对刘丹这样的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家群体再度表现出了浓厚的学术兴趣,而且对当代水墨的研究也不止于艺术评论范畴,欧美重要的博物馆近来策划了多个以中国当代水墨为主题的展览。比如,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正在筹备的跨年大展——水墨艺术:中国当代绘画的前世今生(Ink Art: Past as Present in Chinese Contemporary Painting),预告2013年12月开展。对此,林似竹谈道, “当代水墨画的确在西方越来越受到重视。近两年来,在很多重要博物馆都有主要的相关展览,比如大英博物馆的‘现代中国水墨画展’、吉美博物馆的‘文人石与中国艺术创作之路’(山石与水墨画)、波士顿美术馆的‘与古为徒——十位中国艺术家的回应’,以及旧金山州立大学美术馆与旧金山中华文化中心画廊的‘水墨时刻’,最主要是由于这是新锐的当代艺术,并与世界有所关联和相通。它的普遍性来源于中国古典哲学与艺术传统的核心观念,这些观念又能够被广泛理解与认同。长久以来,中国一直在向西方学习。但是在文化领域,当代西方却要向中国学习很多——而当代水墨艺术就属于此范畴的中心。” 她认为传统中国水墨所表达的艺术理念与当今的艺术理念有惊人的相似,例如,艺术应该表现一个事物的本质而非其外表。

在上述几大展览中,波士顿美术馆的“与古为徒”对这一观点是颇具代表性的呈现。策展人、波士顿美术馆中国部主任盛昊并非简单地把艺术家和作品凑在一起,而是“把经典艺术与还在世艺术家的鲜活思维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连接了起来”(徐冰语),由此激活传统。他邀请了徐冰、刘丹、李华弌等十位旅居海外或居于国内的中国艺术家,每人选出一件馆藏精品来回应创作新作,然后在展出现场将它们并列而置。

“再水墨”,被重提的水墨实验

北京歌德学院前院长阿克曼(Michael Kahn-Ackermann)也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关注中国当代水墨的一位西方学者。年初,他在观看了湖北美术馆的“再水墨:2000-2012年中国当代水墨邀请展”后,谈到当代水墨的“活路和死路”问题:“水墨这种艺术拥有自己独特的立场,以一种独特的视角表达出中国对世界的理解,是西方艺术没有的。中国的水墨所拥有的传统社会道德和文化环境从清朝开始慢慢消亡,也不能随便利用西方当代艺术这个大超市里的东西,所以情况特别的困难和复杂。”

阿克曼所评论的 “再水墨:2000-2012年中国当代水墨邀请展”,2013年1月在湖北美术馆开幕,并将在4月移至北京今日美术馆。2012年以来,水墨在国内也引人瞩目地成为当代艺术的热门话题,从美术馆到画廊,大大小小以水墨为主题或特意将水墨板块放入的当代艺术展览在增多,其中不乏商业操作,而“再水墨”以其强烈的学术企图凸显出来——“借助水墨的名义,试图展开对当代艺术的讨论”。

12年前,两位批评家皮道坚与王璜生曾在广东美术馆共同策划过一个展览——“中国·水墨实验二十年: 1980-2001”,当时被视为是“对前二十年的新水墨探索进行的一次学术清理”。此次的“再水墨”展,策展人、水墨批评家鲁虹说,其意愿是希望成为那次历史性展览的延续,“从去中国性到新的中国性,仍是当代艺术家们主要的关注点”。他还参与策划了2013年4月将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第一届“水墨新维度——中国当代水墨提名展”。

“再水墨:2000-2012年中国当代水墨邀请展”邀请了62位艺术家,展出作品200多件,被分为四个部分:“水墨特邀展”、“与水墨有关展”、“水墨新探索展”和“水墨新锐展”。展览给人的观感是重在呈现艺术家在2001年至2012年这十年间,从不同方向对水墨媒材所做的当代观念实验,从而跨越代际。学术主持、湖北美术馆副馆长冀少峰介绍,策展避开“新”、“旧”水墨这种历来已久的结论性分别,提出一个“再水墨”的动态性概念,希望能提示十年来水墨实验和价值思考的脉络。

“与水墨有关”主要呈现和水墨相关的装置和影像艺术,其间如徐冰的作品《芥子园山水卷》,2010年在波士顿美术馆“与古为徒——十位中国艺术家的回应”中曾首次展出,徐冰当时挑选了波士顿美术馆馆藏作品中的中国传统绘画教科书《芥子园画传》为重新研习对象,他将画传中的基本图像如岩石、树木、流水以及它们对应的文字等元素从书中切割出来,重新组合为新景山水,然后再制雕版,以传统饾版套印的技法印刷而成。这部作品看似传统却极具颠覆性,启发了观者对“临摹”、“符号性”等中国水墨概念进行思考。邱志杰的《倒写书法》创作于2008年,他这一影像装置表现了艺术家对温庭筠的《望江南》的“书写”,同时也是在不断抹去和消失的过程。

除了邀请多年来一直以水墨为媒材进行探索的艺术家,“再水墨”展也特邀了几位在国内外市场知名度很高的当代艺术家用水墨创作作品,如曾梵志、方力钧、岳敏君、周春芽、罗中立等。如方力钧,“课徒”于景德镇瓷器,画了一组有关青花瓷器意象的水墨画。对于非水墨当代艺术家来客串当代水墨创作,深圳大学艺术研究所所长刘子健谈到的观感有一定代表性。他说,如果曾梵志、方力钧一些人从十年前就从事水墨创作,他们不可能取得今天在当代艺术中的地位。

为什么以水墨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开路者不可能成功,今天却回过头来吸引很多艺术家使用水墨创作?为什么十年前受到巨大压力的水墨现代化探索在十年后会变得时髦?到底是艺术家个人的问题,还是文化生态发生了变化?

作为十年前那次大展的策划者,批评家皮道坚在“再水墨”研讨会上也讲到现在的文化情境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已经很不一样。他说,80年代南京的批评家李小山就说中国画已经到了穷途末路,到了90年代又有这样的争论,“一批艺术家打出‘实验水墨’的旗号,试图推进新水墨的发展。传统派认为他们离经叛道,但是向西方引进现当代艺术的一批前卫艺术家,又认为中国的水墨艺术不可能走向世界,认为水墨这种媒材不具有普遍性,没有办法表达现当代的生活感受。” “现在来看那个时期的争论实质是希望把实验水墨作为一个切入点,来推进中国当代艺术的创造。现在对于当代水墨艺术的讨论已经发展到国际范围,并且也显现出在拍卖市场的活跃,这是文化情境转变的征兆。”

水墨艺术家群体,殊途能否同归?

皮道坚提到的上世纪80年代的水墨环境,后来大致分而化之为三个部分:一是以刘丹、李华弌为代表,他们在80年代早期即移居海外,大都是将宋元传统山水画作为参照系,融入在西方获得的知识结构,建立一种单纯而学术的当代风格,并迅速在西方取得成功,他们的作品也基本是在西方美术馆或画廊里展示。另一个群体始终留在本土,当水墨被当代艺术的学术和市场边缘化后,他们在这个环境里坚持各自的水墨实验,并对水墨切入当代有强烈的诉求和行动,如徐累、 魏光庆、王天德。曾旅美多年的徐冰或可以代表另一个群体:作为当代艺术家,他们并非专门从事水墨创作,但在自己的作品中不断使用到水墨媒材,对中国传统书画的核心概念有诸多颠覆和思考,如徐冰的早期作品《天书》和近作《芥子园山水卷》。在国内,谷文达、邱志杰等艺术家也基本属于这一类。

殊途能否同归?这两年,在海外成功而在国内相对沉寂的水墨画家开始相继返回国内举办展览,如李华弌,2011年 4月在中国美术馆做了自己的30年回顾展“心印”,之后又在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做了自己的新作展“象外”。另一方面,国内外水墨展览也越来越多地将国内艺术家和旅居海外的艺术家并置,今日美术馆的“何不水墨”四人联展是一次小规模尝试。

重启水墨艺术市场

2012年秋季拍卖期间,香港佳士得举办了首次中国当代水墨展——“阅墨”,展出了刘国松、李华弌、刘丹、谷文达、徐冰、杨诘苍和邱志杰等七位艺术家的18幅作品,同时邀请皮道坚和刘丹、邱志杰到场做了一个关于新水墨的论坛,讨论当代艺术家如何将传统中国艺术和当代水墨融合。

2013年3月中旬,纽约苏富比将在亚洲艺术周期间举行“当代中国水墨展”。2012年苏富比已有过同主题的展览,并做了一个亚洲艺术研讨会,艺术家朱伟、李津、张洪和大都会博物馆亚洲艺术部中国艺术主任何慕文、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许杰等著名策展人和评论家都到场了。这一系列活动的主要策划人为苏富比资深艺术顾问龙美仙,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她就是当代水墨在国际拍卖市场的重要推手。

对于中国当代艺术这三十年,新水墨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大约是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初,包括学术讨论和国际市场。在这一时间段,西方策展人开始涉足中国当代艺术,一批探索中国新水墨的画家被最早带入国际市场。对此,龙美仙曾在接受我采访时说到,当时香港有刘国松,旅美有刘丹、李华弌、徐冰,内地有谷文达、朱伟等。在90年代初期,新水墨获得的关注程度并不低于中国当代艺术的油画,香港万玉堂、汉雅轩和少励三大画廊,是最早涉足中国当代艺术的,当时万玉堂代理了朱伟、魏东以及老一辈的吴冠中,汉雅轩代理的是方力钧、王广义、张晓刚,少励画廊旗下则有杨少斌和岳敏君。苏富比拍卖行进入香港后,朱伟、魏东和刘丹、李华弌等人的作品差不多同时期进入拍卖市场,价格一度还略高于几位油画家,2005年前后,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市场向本土回归,水墨画、油画获得的市场关注度才被明显拉开。

当市场频频谈论学术,多数时候是在为下一个目标板块热身。2012年的国内外拍卖成交结果显示,当中国当代艺术中几位油画代表人物的画作价格均已跌破,被一度冷落的当代水墨再度成为了艺术市场的新宠。

从苏富比和佳士得的展览名单大体可以看到,虽时隔近20年,西方眼光挑选的仍然是那一批最早进入西方视线的水墨探索者。

对于当代水墨,如果新的水墨时刻果真即将重启,那么它仅是对从前的翻版,还是终将有所超越?撰文 /曾焱

水墨“幻象”

沈揆一教授首次在北京策划水墨艺术展之所以选择在798,因为这里是北京最国际化的艺术区,这里也是当代艺术汇聚之地,这也为他策划的“幻象:中国当代水墨大展Ⅰ”奠定了基调,在当代艺术语境中,向来自中外的观众呈现这场展览。2007年沈揆一策划了成都双年展,双年展的主题是“重新启动”,展览选择的都是水墨艺术。去年年底,他在今日美术馆策划了展览“何不水墨”。此次在蜂巢艺术中心进行水墨艺术群展,也带来不同世代的水墨艺术家的作品。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