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重思生态、联结万物:“‘永续之籽’天目论坛”以跨学科对话为“万物纪”寻求共识

Mar 31, 2025   艺术新闻中文版

6月16日下午,作为2024年度“永续之籽”教育计划的一部分,“万物纪”系列项目公共讨论活动“‘永续之籽’天目论坛”于天目里美术馆进行。致力于看见万物、认知万物、与万物对话,本次论坛旨在提供一个共情于万物生机、学习万物智慧、重述万物编年史的讨论平台。由“永续之籽”教育计划发起人、《艺术新闻》主编叶滢主持,“‘永续之籽’天目论坛”邀请艺术家曹明浩与陈建军,艺术家郑波,山水自然研究者、艺术家楼森华,生态学家、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研究所教授赵云鹏,从当代艺术、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态科学的多个维度,探讨“以万物为尺度”的生命观与世界观,展开了一场面向公众的跨学科对话与交流。

1

“永续之籽”天目论坛现场,2024年度“永续之籽”教育计划“万物纪”系列项目,BY ART MATTERS RESIDENCY天目里美术馆驻留中心,2024年从左至右依次为:“永续之籽”教育计划的发起人、《艺术新闻》主编叶滢,艺术家郑波,山水自然研究者、艺术家楼森华,艺术家曹明浩,艺术家陈建军,生态学家、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研究所教授赵云鹏

“永续之籽”教育计划(Seeds Project: Education Programs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由《艺术新闻》(The Art Journal)与CHANEL于2023年共同发起,旨在“面向新生态,发现新世代,孕育新创作”。作为一个持续生长的游牧型艺术合作项目,2024年6月-7月,《艺术新闻》与本年度的合作机构BY ART MATTERS 天目里美术馆联合开启2024年度“永续之籽”教育计划,并以“万物纪”(Chronicle of Wanwu)为年度主题,展开展览、研讨、工作坊、艺术驻留与公众参与活动,鼓励新一代创作者通过艺术实践探索人与万物的共生关系,倡导跨学科对话与生态认知重构,致力于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愿景。
在论坛开始,主持人叶滢首先回顾了“永续之籽”教育计划从发起至今,从2023年“向山学园”交流共学与创作支持计划到2024年包含“看见万物”主题展览、公共讨论“‘永续之籽’天目论坛”、艺术家工作坊“种籽对话”和“种籽”驻留计划的“万物纪”系列项目的发展历程,进而提出本次论坛以当前生态艺术讨论的基本概念为出发点,以建立学科之间对话交流的基本共识。“在经过两年的工作之后,我们经常会谈论一些词语和概念,但实际上这些词语和概念本身的演化,及其在不同专业背景下定义的内涵都不甚相同,在今天的讨论中,我们希望从各自的学科背景出发,取得一些基本的共识。”叶滢表示。

 

重思万物与生态
自然科学与艺术实践的双重视角

2

艺术家郑波在“永续之籽”天目论坛中进行分享
3
郑波,《萨摩尔》,2023年,由Jameel Arts Centre支持完成

这种共识的建立始自“如何看待万物”这一问题,几位嘉宾从不同的学科背景与自己的工作经验出发分享了自己对于万物的理解和认知。“永续之籽”教育计划导师、艺术家郑波在其十年的生态艺术实践中反思了植物与人类政治、历史之间的关联,以及语言及政治口号与“人”相关的符号与“非人”植物间的关联。由郑波发起的“万物实践社”进行着生态艺术的研究和实践,他于2023年出版的《万物I》一书亦展开了关于植物生命美学、情欲、政治和生态感悟的讨论。他以自己2023年的作品《萨摩尔》为例,通过作品中这棵在一年只下两天雨的中东沙漠中存活了上百年的伞刺金合欢,来强调万物的生命力和适应力。从一棵树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智慧到万物与人的关系,在郑波眼中,万物是动态的而非静止的,正如他所认同的“万物”一词的英文翻译“myriad happenings”(无数的偶发)——“happenings”这一偶发艺术中的核心概念亦呼应了中国古代对于万物的动态理解。“我现在很喜欢在创作中加入舞蹈元素,因为我们和万物的关系并非远观的、静止的,而是与万物共舞。”郑波表示。

4

艺术家曹明浩(左)和陈建军(右)在“永续之籽”天目论坛中进行分享
5
曹明浩和陈建军,《水系避难所#2》,综合媒介,2021年,第 13 届上海双年展/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委任创作/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收藏,图片鸣谢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专注于“社会参与式”实践的艺术家曹明浩与陈建军自2015年起开启长期艺术实践与研究项目“水系计划”。在他们的工作中,万物并不仅仅是一个概念或者一个对象,而是在协作的过程中十分具体的存在。陈建军以西南地区高原湖泊的更替过程在当地牧民眼中基于宗教信仰的寓言式解读,来观察生命的栖居系统,从而来回应和思考我们今天面临的生态问题。曹明浩分享了两位艺术家在《水系避难所#1》创作过程中与当地居民合作建造房屋的协作经历——当地人为房屋建造木材“穿衣”的做法体现了一种万物有灵的信念,亦让艺术家看到一种在地性智慧中与万物协作的视角。“我们一直在现代主义的建筑中去呈现自己的工作,开展我们的日常生活。在当地的工作经验其实可以转变为我们的日常智慧,让我们有一种与万物协作的新视角。”曹明浩表示。

6

山水自然研究者、艺术家楼森华在“永续之籽”天目论坛中进行分享
7
(南宋)马远,《十二水图》(其一),约1212年

在艺术实践中融汇中西理法的山水自然研究者、艺术家楼森华长期思索“山水”这一主题,思考环境、人类与文明之间的关系,于2023年起开启“只在此山中”系列艺术计划,展开对山水谱系的思考、对话与展示。论坛中,他以南宋山水画家马远《十二水图》其中一段来回应“如何看待万物”这一问题。楼森华分析了中国山水画传统因其以线构型的技法,在艺术语汇呈现出语言化、概念化和图像化的特征,从而强调万物的不可把握和不可描述性。

8

生态学家、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研究所教授赵云鹏在“永续之籽”天目论坛中进行分享

万物的本质是否可以把握?我们又能如何接近和进入万物?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赵云鹏从科研工作者的视角出发讨论了万物的本质,解释了自然科学如何定义和研究生命系统及其动态过程。“生物和生态学科的重点就是研究有机体,这个对象可以是一个个体、一个细胞或者是一个群体生态系统,甚至是整个生物圈。”他进一步指出生命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存在于某种特定系统之中,无论是单个细胞还是人类个体都是一个动态的生命系统,并具有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的属性。“从时间上来说,科学是试图用一种主观的认知去反映一个客观的存在,我们所构建的知识体系本质上是主观对于客观的一种反应。在空间上,任何的生物过程和生命都是在具体的空间中发生的。”赵云鹏认为,“‘万物纪’系列项目选择在杭州或者任何地方开展,首先是基于在地的概念,然后我们试图去连接另外一个在地,进而形成整体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今天,当我们讨论万物时,也是在讨论万物所处的生态与环境。生态,是本次论坛试图厘清的第二个基本概念:生态这一概念最早从何而来?如何理解生态?生态学的研究是如何演进的?
赵云鹏释义了中文语境下对于“生态”的三种理解:一是人为干扰较少、影响程度较轻的状态,二是科学生态和艺术生态等商业生态体系,三是物种生活的环境。从自然科学的角度,他解释了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三个发展阶段。他指出,生态学最早研究有机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逐渐扩展到研究物种的数量和分布,以及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的耦合关系。

9

曹明浩和陈建军,《水系避难所#3》,帐篷装置+黑帐篷会议,2022年,该作品在第十五届文献展框架内完成,2022年6月18日至9月25日

作为长期深入地方生态的艺术家,曹明浩和陈建军通过他们的作品和田野工作,展示了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当我们今天讨论生态问题的时候,并不是一种被动的回应,也不是在现代性的时间线上。”陈建军认为。这对艺术家在2022年的《水系避难所#3》中呈现了青藏高原地区上牧民居住的黑帐篷,这种以牦牛毛为材料的完全可降解的居所,体现了当地动植物之间的整体关系,亦是对草原环境、甚至整个地球的一种关照。曹明浩则指出他们对于水系的研究实则包含“水”与“系”这两个主体,前者是一种动态的、物质性的,后者则是指两岸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动态关系。“从牦牛动物本身来看的话,它们的毛可以建造居所,它们的粪便是当地的能源,这是一种总体的生命观,我们也称之为一种总体的生命技术。”曹明浩表示。

 

在科学与艺术的交叉点上跨学科合作缘何成立、如何开展

 

自2023年发起以来,“永续之籽”教育计划致力于持续推动跨学科的思维与工作方法。2023年“向山学园”交流共学与创作支持计划邀请了6位不同学术背景与学科维度的导师,参与研学课程的16组高校学员也具有交叉学科背景,并在过去一年的方案深化与研究创作中进行了大量跨学科的合作。“跨学科的合作是我们在讨论未来跟生态环境有关的艺术时必然走的一条路径,这种合作是一种从视野到方法层面的扩展。”主持人叶滢亦指出,跨学科合作实践具有非常高的工作难度,因为在传统教育体系、尤其是艺术教育体系中,艺术与科学已经被天然进行了分科,因此二者之间对话的建立并非易事。那么,艺术实践者与科学研究者应如何从各自的工作领域出发进行跨学科对话?

10

郑波,《植物的政治生活》,2021年,由Gropius Bau与Schering Stiftung支持完成

“很多科学家对植物的了解比我要深入得多,我的工作需要依靠其他领域的知识与智慧,来推动自己对于一些问题的思考。”郑波表示。他从其2021年作品《植物的政治生活》为例,分享了他与一位土壤生态学家在柏林原始森林中关于人类之外的世界的对话。而郑波通过艺术家的视角来探讨森林与植物的政治实践,亦推动科学家思考平时不太会涉及的问题。

11

曹明浩和陈建军,《草、沙土与全球环境机器》,影像(单频、彩色、有声),19分14秒,2022年,此作品于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2022年6月18日至9月25日)的框架下创作完成

同样从艺术家的视角出发,曹明浩与陈建军则在近十年来与科学家、地质学家、植物学家的合作中,展开具体的区域实践。“这种讨论和工作总是以问题为导向去寻找答案。”陈建军表示。从2022年作品《草、沙土与全球环境机器》出发,他分享了牧民在解决草场沙化、黑土滩、鼠兔等问题上的特有方式,来强调传统智慧在现代生态保护中的重要意义。曹明浩亦强调了实践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对于他们开展跨学科讨论的推动,“在我们沿着河流行走的过程中,自然变成了非常具体的问题,而这些无限的问题给了我们向植物学家、地质学家学习的契机。在我们多年的工作中,我最大的感触是不同领域和专业背景的合作者都在模糊彼此之间的边界,在一个非常具体的区域进行合作。”

12

黄宾虹,《山水》, 1950年代

曾经学习和从事现代医学多年、而后转向艺术创作与研究的楼森华,比较了科学与艺术在探究世界本质上的不同方法。他认为虽然艺术家通过混沌思维提出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与科学的理性思维大相径庭,但艺术与科学都始于对世界的好奇心,正是这种好奇心为二者的对话奠定了基础。“艺术家不能解决问题,只能做解决问题的游戏,但这个游戏却能拯救人类。所以艺术家一直有科学的冲动,而科学也一直有艺术的梦想。”他分享道。
面对跨学科合作这一极富挑战性的问题,赵云鹏从自己多年来对银杏的研究与保护工作、以及基因数据分析等科研工作为例,分析跨学科合作的功用性与非功用性这两种驱动力。他认为,科学家和艺术家可以通过共同的目标,从不同的视角出发进行合作,而这种合作的基础则是共同的话题与开放的态度。他指出,“跨学科的交流与对话,能够把我们从越来越固化、越来越狭隘的视角里重新解放出来,这对于探知未知世界的科学工作者来说尤为重要。”

 

如何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
进而从身边重新感知万物

 

在看见万物、理解生态、建立跨学科合作共识之后,我们又该如何去理解我们与自然的关系?赵云鹏指出,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人类活动已经影响了地球的每一寸土地,因此,重新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尤为重要。“无论是科学家还是艺术家,在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都是在考虑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赵云鹏认为。他提到天目山这一距离杭州城区最近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提出我们可以用近期是否去过周边自然生态作为指标,来度量城市居民与自然之间的距离。“我们离自然有多远?是否去过天目山对我们来讲有什么分别?保护濒危物种与个人之间有什么关系?也许这些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一个切入点,去理解我们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13

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天目山,图片来自网络

回应赵云鹏教授所提到的当前全球变暖的危机,陈建军认为,对这种危机的描述话语体现的是一种科学意识,而非内心的情感感受。他分享了藏地居民对于当地神灵栖居的仙女湖的理解——无论湖泊消失还是重现,它都维系着一个可见与不可见的多重生命世界。“我们能不能用心去看见植物、看见水、看见自然中的其他物种,这种情感的关系其实特别重要。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这一概念伴随着非常强的博物馆空间,但在博物馆和自然史之外,我们对于这些生命现场系统、以及山水的认识是什么?”曹明浩亦指出当地人讲述的神话故事,在某种程度上为我们提供了关于水的另一种知识视角。

14

郑波,《春之祭》,2021-2022年

郑波则以2021-2022年作品《春之祭》(Le Sacre du printemps)在森林中倒立舞蹈的舞者视角,为我们观察和理解自然提供了一种非常规的路径。受到树木神经网络分布方式的启发——与人类中枢神经位于大脑相反,树木的“大脑”位于地面之下——郑波邀请舞者在这件作品中模拟树的生存状态,在森林中倒立舞蹈。
而在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之后,我们如何从身边最近的地方重新理解万物?赵云鹏引用前苏联科学院院士奥勃鲁契夫所写的《研究自己的乡土》一书中的话:“要成为本国真正的公民,就要从研究自己的国家开始。”他提出,这种研究指的就是对于本地性问题的解决。他分享了自己担任指导老师的浙江大学“草木学社”的生物多样性观察实践,以及他于2017年(“草木学社”成立同年)发起的国家标本共享平台(NSII)专题项目“中国大学植物网联盟”(Chinese University iPlant Association)的数据收集与分享过程。“当我们去思考‘村口那颗大树’从哪里来,它将来的命运如何,我们原本非常熟悉的一些具体存在物和物种便会成为我们理解万物的切入点。”

15

曹明浩和陈建军,《动物悲歌》,2023年,声音:7分22秒,与音乐家热西·才让旦、编曲/混音夏雄·扎西多杰、女声德吉措合作完成。来自2023年的《水系避难所 #4》,大馆当代美术馆委约创作,特别鸣谢:阿那亚艺术中心,图片鸣谢Kwan Sheung Chi

曹明浩与陈建军则选择在作品中进入物种的视角,来理解与感受万物。在出自2023年《水系避难所#4》的《动物悲歌》(大馆当代美术馆委约创作)中,他们从野牦牛的视角出发,用7分钟的唱诵讲述一个生命转世轮回的漫长过程所体现的人与万物的关系。

16

郑波,《写生》,2020年至今

与赵云鹏提出的本地性研究相呼应,郑波从2020年开始每天在自己居住的大屿山山中为植物写生,以此来认识身边的植物。这些每天持续20分钟至40分钟的写生作品也汇集成他的《Drawing Life》,一个持续进行中的绘画项目。

17

(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之《剩山图》,约1350年

楼森华将黄公望所绘的《富春山居图》与自己记忆中和现实中富春江畔景色进行对比,指出现代城市建设为沿江生态景观带来的剧烈变化。他从此次论坛的对话中有感而发:“艺术家很可能在建构艺术的过程中获得了某种拯救,这个拯救在别人看来是精神性的,但也是实实在在的肉体上的拯救。”

 

共情万物生机,学习万物智慧
年轻世代的活力与思考正带来改变

18

“永续之籽”教育计划的发起人、《艺术新闻》主编叶滢在“永续之籽”天目论坛中进行分享

在论坛最后,主持人叶滢回到了发起“永续之籽”教育计划与2024年“万物纪”系列项目的初衷——疫情触发的生态危机也与个体生活息息相关,促使我们去思考我们的环境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并从沉思走向行动。“这个危机促使我们去了解问题的真相,或者去解答问题,而讨论仅仅是一个开始。”
叶滢认为,在于6月15日开幕的“万物纪”系列项目之“看见万物”主题展览中,14组“永续之籽”教育计划学员的作品正印证了当代艺术的阶段性变化,“在展览‘看见万物’展览中,年轻一代以艺术研究和创作切入,对物种、自然以及人与万物之间关系进行关照,这些思考、行动和汇聚所带来的变化,让我们仍然对未来心怀希望。”

19(1)

2024年度“永续之籽”教育计划“万物纪”系列项目现场,BY ART MATTERS RESIDENCY天目里美术馆,2024年

 

撰文/何佩莲

 

正在展出

“看见万物”主题展览
BY ART MATTERS RESIDENCY
天目里美术馆驻留中心,杭州
展至7月14日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