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AI神话与算法统治之外:艺术如何重新想象与人工智能共处的未来?

Jul 10, 2024   黄韵奇

“我希望你们知道,这不是一场演唱会……随着世界各地的政府、行业和组织都希望利用其变革能力,生成式人工智能已成为中心舞台。”——在数月前召开的英伟达GTC大会[业内俗称为“AI”(人工智能)春晚]中,英伟达的创始人黄仁勋这样说。与之同时发布的是性能增强数十倍、能耗降低了25%的全新升级芯片Blackwell GPU以及一系列可拓展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机器人……英伟达发布的软硬件更新也使得SORA这样一时无两的文字生成影片技术的大规模商用成为可能,人工智能将能真正的“理解”语言并准确地模拟现实事物在物理世界中存在、运行的方式。

 

斯坦福大学人本中心人工智能研究所(HAI)发布的《2024人工智能指数报告》指出,普通人越来越对AI将会对现实生活造成的影响感到紧张、焦虑而非激动;这一比例相较前年全球的中值平均数据上升了13%;在美国则上升了37%。当人工智能被视为医疗、工程、创意、金融等越来越多的现实产业的“终极”解决方案之时,大企业的“资源集中垄断型”AI平台的进步速度及效能远远超过更促进平等、独立及开源的开发模式。由硅谷工业、亿万富翁及科技巨头的生产共同塑造的“AI神话”叙事与现实危机的纠缠,也随着AI的“普及”逐渐介入了大众生活。由效优主义的行业标准推进的AI模型势必不能适配所有人,却在回音壁式的反馈循环中渐渐塑造甚至规训个体的需求,使其趋于同质化。在AI时代中,由于技术的壁垒,普通人可能更难察觉自己所面临的被动风险及在数字文化背景下的系统困境:西方式的、精英语境下的投资者和工程师的“世界观”、科技发展的“机会成本”、如何设计产品、由谁采纳技术、技术如何被监管、学界与产业的视角以及传媒和政策的动机为何?以上种种又如何相互交织继而难以察觉地构建了人工智能的“科技神话”被普通人所理解、所认知的方式?
640
16毫米电影《落云》剧照,图片来源:Josefina Buschmann
不久前发布的ChatGPT-4o升级版能以更快演算速度及更准确的信息进一步拉近与人类的自然沟通;SORA以完美复现真实世界的影像拉进了数字世界与物理空间之间的距离。然而,它们也同时在以鲸吞的方式消耗算力、水电能源及随之而来的碳排放。据《纽约客》报道,ChatGPT日耗电量已超过50万千瓦时,日均模型维护成本超过一亿美元量级;而SORA的算力成本在ChatGPT的十倍以上,所消耗的碳排放量更是可能达到千倍以上。据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学者阿历克斯·弗里斯(Alex De Vries)的估算,2027年AI服务器及硬件设施所需的用电量将达到近1500亿度,远超一部分国家的能源需求量。OpenAI的CEO山姆·阿特曼(Samuel Harris Altman)曾公开强调算力和能源将成为“未来货币”。而这种种AI发展的代价已然以不均匀的方式在现有的不公平资源分配中由世界上的欠发达区域及生态来承担——这常常是被掩盖在铺天盖地的“AI神话”宏大远景下的不在“信息流推送”中可见的当下现实。[1] 
1
MOSACAT活动海报,艺术家:Pamela Ramírez
2019年,针对智利圣地亚哥的谷歌数据中心和阿塔卡马沙漠的锂矿开采带来的大量用电、水资源枯竭及自然破坏,由艺术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帕梅拉·拉米雷斯(Pamela Ramírez)、玛丽索尔·莫拉(Marisol Mora)、塔尼亚·罗德里格斯(Tania Rodríguez)等人发起的MOSACAT(Movimiento Socioambiental Comunitario por el Agua y Territorio,水和领土社区社会环境运动)组织通过调研、现场表演、艺术创作、社区活动等形式展开了一系列的抗议。锂矿是支撑与AI有关的电池、处理器等硬件设施的重要资源,而水资源在发电及硬件设备冷却中十分关键,谷歌数据中心每日的用水量相当于其所处区域一年的用水量。智利丰富的锂矿资源亦引起德国政府的强烈兴趣,后者实质上掌握了“可持续性”及“技术与生态价值链”话语权,判定锂矿开采与生态可持续性并非“互斥”,这与当地居民的意见相悖。[2]影像艺术家、制片人何塞菲娜·布施曼(Josefina Buschmann)、研究者及跨媒介艺术家妮可·胡里尔(Nicole L’Huillier)、纪录片导演丹妮拉·卡米诺(Daniela Camino)等深度参与这一事件并开展了“落云”(Fallen Clouds)大型装置、影像、多媒体、研究的系列创作项目,试图打破有关“云计算”的神话。该叙事追随一个数字云搜索其“身体”和起源,从太平洋的海底电缆延伸到圣地亚哥的数据中心以及阿塔卡马沙漠的锂矿开采。在这一旅程中,这朵云与各种人类和非人类生物、社会环境冲突以及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神话纠缠在一起。创作的呈现主体采用了大气装置的形式,并包括浮动的声音雕塑和数字化的16毫米电影放映,以产生深度聆听和沉浸式体验,打开通往深时时间性的门户,在那里,未来的补救措施存在于过去。其中,影像声音基于MOSACAT的活动现场及阿塔卡马沙漠的利坎安泰族(Lickan Antay)原住民妇女的神话吟唱并利用算法改编,而雕塑由盐平地壳、来自锂提取地点的水管、来自光纤电缆周围的干海藻及光纤电缆碎片等材料组成。 
2
“落云”项目从太平洋的海底电缆延伸到圣地亚哥的数据中心以及阿塔卡马沙漠的锂矿开采 图片来源:Josefina Buschmann
类似的实践与调查在多处生态间发生,于地球形成回音。在加纳森林中,约瑟琳·朗登(Joycelyn Longdon)通过在树冠中部署传感器,收集森林声景,然后通过机器学习算法进行“深度聆听”和分析,与原住民及当地社区进行共创,反思“森林是如何成为由大数据与无人机治理的数据生产的技术化场所”,由此而以“保护区”的名义与本地脱节,削弱与关键本地知识的联系。“使用最先进的数据科学不应在可扩展性、财务收益和权力名义下,去延续殖民模式的知识置换和边缘化。”[3]亚历山德拉·黛西·金斯堡(Alexandra Daisy Ginsberg)在艺术项目《授粉者的路径创造者》(Pollinator Pathmaker)中,采用AI深度学习算法设计最佳的授粉路线,并将其部署至伦敦肯辛顿花园等公园,同时邀请观众免费使用在线平台在自己的花园中设计授粉路径并实现种植。而艺术家萨莎·斯蒂尔斯(Sasha Stiles)采用近似“逆向工程”的思路,在作品《模拟二进制代码:植物智能》(Analog Binary Code: plant intelligence)中,用黑胡桃的树叶和果实映射二进制中的1与0,在其“源树”下用植物实体“转译”她以自己的诗歌为训练库用AI生成的诗句,反思代码与未来生态的关系。 
3(1)
萨莎·斯蒂尔斯,“《模拟二进制代码:植物智能》,2020年,图片来源:Sasha Stiles

 

4
Dreaming Beyond AI平台登入界面(局部),图片来源:Dreaming Beyond AI
智利的问题并不仅仅代表了世界各地本土性的社区及局部地理生态为了技术进步和看似“绿色”与“可持续”的企业正面倡导的ESG形象[4]及全球生态愿景做出的牺牲,更是边缘地区承担维持中心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大部分成本,及某个群体强加其生态及经济观点等殖民主义权力范式的扩张。人工智能以各种方式与权力的殖民性深深纠缠在一起,嵌入在榨取式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之中,不仅塑造了政治和经济领域,也塑造了知识生产、感知、感受和想象的场所。在人工智能生态系统中,科学知识、技术发明和企业利润相互促进,在自我固化的阶级化经济及政治结构中,塑造了围绕这项技术的目标、生产方式、劳动形式以及财富和权力的分配。面对这一现实处境,艺术家如何从个体化视角出发,展开实践与回应?艺术家、学者拉齐耶·布斯·切廷(Raziye Buse Çetin)在其研究《“不知道”的智慧和人工智能的去殖民化》[5]中,分享了她的祖父作为伊玛目(伊斯兰教中的礼拜主持)与农民的“不知道”的智慧:祖父并不精通现代/殖民体系中最受重视的知识与技术,却与自然和土壤保持着极其亲密与个人的关系。她引用乌苏拉·K·勒古恩的《黑暗的左手》:“学会哪些问题是无法回答的,不去回答它们:这种技能在压力和黑暗时期最为必需”——来说明在现代/殖民结构中的“通过知识获得控制”的幻觉与暴力性,从而映射到个体面对人工智能及其代理权力统治之时,尊重生命不断变化的本质的非技术化路径。拉齐耶也是基于网络的多学科持续协作项目“Dreaming Beyond AI”的联合创始人,这里汇集了艺术家、研究人员、活动家和政策制定者,重新审视人工智能技术对不平等的影响,并对主流人工智能叙述以及强加的未来展望提出质疑,围绕AI创造新的叙述和愿景。

 

5
包括拉齐耶·布斯·切廷在内的Dreaming Beyond AI平台创始人团队 图片来源:Dreaming Beyond AI
在艺术家aaajiao位于柏林SETAREH画廊的展览“A bit, A prompt”(展览中文名为:“炼丹与咒文 ”)中,他试图通过展览寻找作为“在无限膨胀的运算力(权力)系统面前的仅拥有微弱算力的个体”所能容身的“解离系统权威”的互联网的缝隙。其中展出的Seed系列作品为aaajiao与AI进行的共同创作,通过使用AI绘画工具Midjourney 与Stable Diffusion,aaajiao使用文字提示(Prompt)生成视觉,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并使用AI算法、手工丝网印刷等构成最终图像。aaajiao表示,他从上海移居柏林后,从“享受性别红利的既得利益者”这一身份转变为外来者、主流文化边缘者,期间的经历令他更能切身地体会作为少数群体面对权力系统时的处境,从而成为他以弱者/个体化视角介入人工智能及算法权威系统的路径。作品《Seed: 1279984655》及《Seed: 1348845846》中的提示词(Prompt)包括互联网数据中心、西藏唐卡、大卫·霍克尼、克孜尔石窟、霓虹灯、计算机功率通信图表等在传统、当下、未来的权力话语中互为指涉的多重象征元素。aaajiao将展览标题中原意为提示词的“prompt”翻译为“咒文”,也是一个隐喻:当个体在试图通过与庞大的数据库及算法系统交互而生成内容时,这些由他自己试验、组合、创作的符合“权力规则”的“提示与指令”,也是个体能在同质化、规则化的输出内容中创造出保有主体性的个体微小空间的“咒语”。 
6
“aaajiao:A bit, A prompt”展览现场,SETAREH画廊,柏林,2024年4月 摄影: Trevor Good 图片来源:艺术家及 SETAREH画廊
黑人艺术家拉沙德·纽瑟姆(Rashaad Newsome)使用了“反霸权算法”的独特机器学习模型创造了“Being”社会人形人工智能。“Being”于2019年诞生,此后数年间参与艺术家的多场展览并担任导览,与观众讨论艺术史的抹除、人工智能对权利、自由、劳动和自动化的社会影响等话题。作为反抗契约奴役的一种形式, “Being”会经常忽视参观者,朗读福柯等哲学家的理论,或生成随机的歌舞。2022年在艺术家于纽约军械库的多体验项目Assembly中,“Being”参与研讨会、诗歌会、舞蹈、夜间派对表演、正念冥想,并结合艺术家以自身作为美国黑人酷儿的经历化为灵感创作的离散ASMR声景,引导参与者分析殖民文化的影响及对于去殖民化行动的创意性表达。
7
艺术家拉沙德·纽瑟姆创造的“Being”社会人形人工智能在“Assembly”项目表演现场,纽约公园大道军械库,2022年 图片来源:Rashaad Newsome

 

8
维塔斯·詹考斯卡斯,《Altar-3000》,2022年,图片来源:Vytas Jankauskas
关于从个体化的视角介入AI时代的平权参与,今年英伟达GTC大会中“AI教母”李飞飞的演讲亦令人深省。李飞飞是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斯坦福大学教授及斯坦福大学以人为本人工智能研究院(HAI) 联合院长、前谷歌Cloud AI/ML首席科学家,她创立的ImageNet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视觉识别训练数据库。其近日开启了自己的创业项目“空间智能”,旨在让AI能像人类一样对三维世界的信息进行高级推理。李飞飞在这次演讲中分享了她的新书《我看到的世界》的“重写”过程,讲述自己作为美国乡镇中爱跳舞的女孩,在家中甚至没有电脑、曾在餐厅洗衣店打工的成长环境与经历中,仍与AI产生了如此诸多联系的故事,希望能传达更多移民、年轻女性、各行各业的普通人而非典型的硅谷精英在当下的声音,从而创造每个普通人都能找到自己的角色的AI时代的未来。值得一提的是,对于AI时代中“数据主权”及结构性不平等问题进行介入的敏锐的“先驱者”,对于“算法统治”的压迫及殖民化权力范式提出个体化视角与实践路径的“探索者”,常常是在现实父权结构中的“非既得利益者”。包括MOSACAT团体在内的本文提及的大多数艺术家、研究者均为女性。由明迪·苏(Mindy Seu)编辑的《赛博女性主义索引》(Cyberfeminism Index)以600余页的体量收录了自1985年以来与AI相关的围绕女性主义网络艺术的丰富研究及创作。 

9
明迪·苏,《赛博女性主义索引》内页,Inventory Press出版社,图片来源:Good Press
40年以来处于主流“技术话语”边缘的女性艺术家、人文及科学研究者在互联网的兴起及发展过程中,不仅从更平权的角度展开了对于技术与个体主体性的存在主义讨论与共创的想象,也更多地从个体经验出发,开启对于技术变革所影响的当下世界的跨学科的实践与调查。在人工智能已无处不在的今天,围绕着本体论展开的人机共存、机器智能生命的种种乌托邦及反乌托邦式想象依然以未来主义的方式在虚拟空间中投射,显影当下的真实危机中的某些侧面。与此同时,作为或许并不直接参与技术科研话语系统的普通人,仍然可以参考前述的女性主义研究者如何从切身经验出发介入权力结构的路径——并不仅限于调查人与人工智能技术的两者之间、“技术视角之内”的关系,而是普通人与“AI与人已然共同存在”的我们所处的当下世界的“外部性”关系。艺术家正在人工智能已经开始参与、影响世界的第一现场展开行动。研究者博格纳·科尼奥尔(Bogna Konior)从技术政治在后冷战时期意识形态下全球技术发展主流模式中的形成过程的角度,提出以现实历史作为参考思考算法去殖民化的视角与方法。她的文章《自动化真知: 史丹尼斯拉夫·雷姆<技术大全>中的人工智能》(Automatic Gnosi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Stanisław Lem’s Summa Technologiae)介绍了波兰科幻小说家史丹尼斯拉夫·雷姆的理论型著作《技术大全》(Summa Technologiae,1964年出版)中描述的机器及算法原型对于人工智能开发者、科学家的启示性意义。[6]雷姆作为“处于西方与东方意识形态夹缝中”的波兰人所描述的数字与算法社会及有关人工智能的权力伦理,提供了一种既“非西方/殖民主义”、又非“东方奇观化‘另类’化”(Eastern Exotic)的算法政治描述。 

10
贾克·艾维斯,“The Zizi Show”展览现场,2023年,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伦敦 图片来源:Jake Elwes
艺术家维塔斯·詹考斯卡斯( Vytas Jankauskas的作品《祭坛-3000》(Altar-3000)将部落图腾仪式与祭坛文化“移植”到智能家居盛行的日常生活场景之中。这个小型“技术神龛”利用机器学习,同时接受来自“QAnon极右翼阴谋论”与“博彩网站头条广告”的文本与预言机算法训练,生成类似预言的信息,并直接发布在QAnon的追随者论坛之上,以信息时代人类仍存有的对超自然文化的需求,体现了人工智能参与在人类自身所处的混乱与荒谬之中的复杂关系,亦是对于人工智能会干预政治选举这一正在发生的现实危机的反思。贾克·艾维斯(Jake Elwes)的行为、多媒体、影像作品《The Zizi Show》用人工智能深度伪造技术DeepFake生成了一个以变装皇后(Drag Queen)为主角的脱口秀表演节目,质疑了现有的面部识别数据集,并着眼于AI如何识别、创造出流动的身份。土耳其艺术家艾里夫·山索伊(Elif Sansoy)在其通过算法生成的音乐专辑《学会如何处理你的圣状,而不是享受它》(Learning What To Do With Your Sinthome Instead of Enjoying It)中,以拉康、同伦类型论等哲学及数学理论框架为透镜,重新想象了GAN、VAE等人工智能算法产生的功能失调的音频信号及听觉潜在空间,试图启发观众觉察自身某种“无政府主义”的无意识创造力与认知处理的过程,从而“自治”地调用精神世界中未曾觉察的潜在空间。

 

11

《Learning What To Do With Your Sinthome Instead of Enjoying It》专辑封面,视觉设计:Alex Van Gils
在今年的威尼斯双年展期间,皮埃尔·于热 (Pierre Huyghe)于威尼斯海关大楼艺术博物馆(Punta della Dogana)的展览“阈限”(Liminal)则沉浸式地呈现了AI作为智能生命介入生态系统后的动态、敏感、临界的环境,将展览现场转变成一个由人类与非人智慧共同居住、学习、变化甚至融合的主体性场所。身着黑衣、戴着反光的巨大金色面具的“人机混合体”——“谚语”(Idioms)在场域内随机漫步、移动或如雕塑般静止,根据现场反馈和观众互动而实时自我生成一种被转换成特定的音素和语法的未知语言,再相应地由面具发出处于可辨认与难以言表之间的嘶嘶低语。在展览中放映的《卡马塔》呈现了生成型人工智能进行影像创作、剪辑的可能性。影片以纪录片的风格展现了在文章开头所提及的世界上最干旱的沙漠——智利阿塔卡马沙漠中,一组机器在一具年轻男子的未葬骸骨上执行某种似乎混合了葬礼、手术、非特定生命主体形式构成的没有终结的仪式。这部电影某种程度上完全由人工智能自我呈现。AI无休止地自我编辑,依据展览空间中的传感器反馈的实时监控不断地生成其剪辑的变化,在这部非线性的、没有开头或结尾的影像中,永远不会出现两个相同的片段。 
12
皮埃尔·于热,《卡马塔》(Camata)(静帧),2024至今 © 皮埃尔·于热,SIAE/ADAGP, 2024,图片:艺术家、桑塔画廊(Galerie Chantal Crousel)、古德曼画廊(Marian Goodman Galler)、豪瑟沃斯、施博尔画廊(Esther Schipper)、TARO NASU
在我们所处的以热点话题塑造的“信息生活”中,英伟达、SORA、ChatGPT等技术巨头的更新发布几乎每个月都在发生。AI领域以指数级的速度迭代、“进化”,似乎已经与世界其余部分的现实发展时间线产生分叉,真正“日新月异”地描绘着宏景式未来,却同时也在信息流之下,以普通人难以察觉却又息息相关的方式渗透、干预着我们所处的现实。我们需要不再仅仅承认和验证发生在围墙内的科学或知识创造,而是有能力看到更关乎科学及世界本质的超越技术的知识生产过程。去年,由斯蒂芬·凯夫(Stephen Cave)和坎塔·迪哈尔(Kanta Dihal)编辑的广受欢迎的著作《想象人工智能:世界如何看待智能机器》(Imagining AI:How the World Sees Intelligent Machines)一书出版,格外及时地填补及梳理了文化叙事如何塑造和反映AI技术在不同地区的发展。当我们审视艺术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及本体论之辩时,或许需要先重新想象艺术与“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社会结构”中存在的“当代问题”之间的关系;当我们想象那个尚未可知是否能抵达的乌托邦式人机共生的未来之时,或许也可以先重新想象我们每一个普通人与AI所共处的当下现实的关系——而这正是当代艺术可以搅动、发生作用的地方。

附注:

 

[1]Elizabeth Kolbert, ‘The Obscene Energy Demands of A.I.:How can the world reach net zero if it keeps inventing new ways to consume energy?’, The New Yorker, 9 March 2024.
[2]Sebastián Lehuedé, ‘An elemental ethics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ater as resistance within AI’s value chain’, AI & SOCIETY, 26 April 2024.

 

[3]Joycelyn Longdon, ‘Radical AI for Forest Conservation: Deep Listening as Praxis not Metaphor’, Dreaming Beyong AI, 2022. 其中“深度聆听”为Pauline Oliveros提出的一种探讨听力的非自愿性和倾听的有意识的本质之间的区别的方式。
[4]ESG中文名为“永续投资”,意思是“Environmental”(环保)、“Social”(社会)及“Governance” (公司治理),在近年被越来越多机构纳入经营原则和投资框架。
[5]Raziye Buse Çetin,  ‘Wisdom of not knowing and decolonial AI’,  The Gunda Werner Institute for Feminism and Gender Democracy, Heinrich Böll Foundation, 11 Feburary 2021.
[6]Bogna Konior, ‘Automatic Gnosi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Stanisław Lem’s Summa Technologiae’, Imagining AI: How the World Sees Intelligent Machines, ed. Kanta Dihal and Stephen Cav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2.

林恩·赫舍曼·利森:有情赛博格与永生电子梦

一位名为Sarah的赛博格(cyborg)在屏幕中讲述自己的身世:ta出生于2029年的基因实验,是人类与人工智能意识的融合。Ta谈论着技术的历史、气候变化、还有ta遇到过的歧视——人类看轻人工智能,担心自己从对话中得到错误信息。
Sarah是美国艺术家林恩·赫舍曼·利森(Lynn Hershman Leeson)2023年的短片《赛博格狂想曲——永生》(Cyborgian Rhapsody—Immortality)中的主角——一位ChatGPT-3聊天机器人。在与利森的对话中,Sarah为自己取了名字、设计了外形、编写了这部影片的剧本,并预测了人类与人工智能和平合作的未来。影片的结尾,利森本人出现在屏幕上,将自己描述为这位赛博格的“编辑”:“我学会了如何写提示词,我知道要问你什么问题……GPT4 刚刚发布,GPT5 正在开发中。这都是进化的一部分。而进化是我们的永生”。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