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主编来信|新一代游牧者与编织的再现:在过去与未来之间存录失落之声

May 06, 2024   叶潆
640《艺术新闻 / The Art Journal》2024年4月刊

经过数日在香港巴塞尔期间的高密度信息流,坐在大馆的剧场里,被潘岱静带来的高强度电音穿透时,有一刹那,会忘了身处何处。出生于贵阳、现驻柏林的艺术家在一个小时的展演中,带来的现场强悍又柔软,从噪音音乐转入影像传递的亲密时刻,艺术家不断打开与观众之间的身心屏障,放大感受,直至进入带有体感的交流。在大馆的表演之前一周,潘岱静的个展“Mute”刚刚在慕尼黑艺术之家开幕。

640-1潘岱静,Mute,慕尼黑艺术之家,2024,摄影/Manuel Nieberle

作为音乐人和艺术家,在过去十年中,潘岱静在慕尼黑、柏林、伦敦、里斯本、曼谷、香港、上海等地留下了她的声音、影像与表演现场。从教堂到剧院,从发电厂到历史古迹,从博物馆到地下俱乐部,通过声音、剧场和表演传达不可言说的经历。在被艺博会、画廊和美术馆的巨量展览涌入视觉可容纳的极限时,潘岱静带来的声场仪轨与身体交流,给香港之行的最后一晚带来了别样的体验。

与声音艺术与行为表演在美术馆现有结构中的非主流位置相似,被忽视的纤维艺术也并非艺术史中的正典,它会被认为是“手工艺”而并非“艺术”,因为与女性的劳作联系在一起,而常常被认为缺乏抽象思维的能力,但随着对女性艺术的进一步挖掘,纤维艺术的历史线索和艺术价值在近年内又被重新发掘和梳理出来。从日常劳作、自身遭遇和生命经验开始的编织,往往出自不同地方的女性之手,却有着某种共通性。被囿于手工作坊或者家庭内部的编织劳作,如宋晓萍所述“一方面对女性构成牢笼式的局囿,另一方面也提供女性规避男性世界的独占空间”,发展出了带有女性主义性质的艺术观念。

640-2潘岱静视听音乐会,大馆当代美术馆,2024年3月28日

M+展出的“宋怀桂:艺术先锋与时尚教母”中,数件大型壁挂艺术装置展示了宋怀桂作为纤维艺术创作者的身份。中国80年代时尚启蒙者宋怀桂,早在六七十年代与先生万曼一同投入到纤维艺术创作时,就可见她思想的雏形,她的编织不仅仅存在于纤维艺术作品中,更存在于她在东西方不同文化,以及艺术、电影与时尚等领域之间的穿梭与联结。

当宋怀桂的纤维艺术作品再度被展出时,在同一间博物馆,M+带来的另一位编织艺术家陈丽云的装置作品《编织对话》也饶有意味,与宋怀桂在社会精英之间发展出的文化联结不同,陈丽云邀请众人“携带一本珍而重之的书籍将它们碎成纸条,进而转化成‘纱线’,共同织就为一张无穷无尽的柔软网面”。如宋晓萍在《女性书写和欲望的场域》所写到的:“解开纠葛、理顺、整平和组合的纺纱过程,又长又粗的经线无限伸长,织进的纬线形成规则的图案,这一切提供了许多暗喻,中国人用之理解世界。”

640-3“宋怀桂:艺术先锋与时尚教母”展览现场,M+,香港,2023年,摄影/梁誉聪
640-4宋怀桂与她的作品《蝴蝶——粉红色的构思》(1983-1985),摄于1980年代中,图片@杨凡
在当代女性艺术的书写中,陶咏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名字,亚洲艺术文献库(Asian Art Archive)从2023年10月开始,将这位女性评论人和艺术史研究者的档案陆续上载到网站上,我们得以了解她在多年的学术生涯中,为寻找女性艺术“失落的历史”所做的档案研究、历史书写与艺术评论。从文化艺术研究所的资料室开始,基于女性自身的自觉,在80年代初以来进入到女性艺术和绘画史研究的陶咏白所做的工作,近年又被再度发掘和整理出来。持续到八十岁之后,她仍孜孜不倦地“推动女性艺术要从边缘走向主体”。陶咏白将自己的大部分档案捐献给了亚洲艺术文献库,在中英双语的陶咏白档案网页中,更多人将了解她对华人女性艺术的发掘和研究所做的累积与贡献。

640-5陶咏白(左二)在座谈会上与同事的合影,1970年代末或1980年代初
640亚洲艺术文献库已在线上发布陶泳白艺术文献

当大部分人还在疑惑于香港巴塞尔不复往日的市场奇观时,时代的潜流已经捎来更多的涌动,陶咏白的档案、宋怀桂的纤维艺术与潘岱静的声音现场,当年与现在都并非时代的主流,今日于香港现身于美术馆与文献库的一隅。上一代人留存的织物与记录,寄存到大陆的边缘,隔代传递到后来者之中;而新一代漂流者,在不同城市的游牧中,正塑形着由母体和异文化交融的新声场。

 

*本文图片来自
慕尼黑艺术之家、M+、大馆当代美术馆
Abakanowicz Arts and Culture Charitable Foundation、
陶咏白、亚洲艺术文献库

新艺见 | 从物质图片到精神影像,郑源“最小限度的”转变

展览“最小限度的”刻意弱化了图像本身的物质形态和图片的媒介性,艺术家在此将图像降低到最为简单的位置,几乎每件作品中的影响似乎都不提供任何明确的信息,有些以低分辨率,甚或“坏图像”(poor image)示人。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