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黑山学院:包豪斯之后的精神流亡地,欧洲现代主义与美国自由精神的庇护所

Nov 26, 2015   艺术新闻/中文版

▲ 位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黑山学院

于1933年创立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艾西维尔市附近的黑山学院(Black Mountain College)注定是美国艺术史上的传奇——这所仅存在了24载的学院虽位置偏远、规模不大,但却是以雅各布·劳伦斯(Jacob Lawrance)、罗伯特·劳申伯格和德·库宁为代表的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绘画以及桑迪·沙文斯基(Xanti Schawinsky)的多媒体戏剧、约翰·凯奇的实验音乐、坎宁汉(Merce Cunningham)的现代舞蹈诞生的摇篮。

如今,黑山学院在解散半个世纪之后再次引发艺术界关注,从柏林汉堡火车站美术馆刚刚结束的(Hamburger Bahnhof)“跨学科实验”(An Interdisciplinary Experiment)到波士顿国际当代艺术中心(Boston ICA)正在举办的“先行后三思”(Leap Before You Look),两场有关黑山学院的大型回顾展轮番登场,先锋性和对传统的颠覆是则是这两场展览的关键词。从1933至1957年,20世纪上半叶的20余年发生了太多足以影响后世的事件,而隐身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阿什维尔(Asheville)一隅的黑山学院仅仅是二战流亡学者和艺术家在特殊时期的精神流亡地,还是可能成为当下艺术界自我审视的一片林中空地?

▲  波士顿国际当代艺术中心正在举办的展览“黑山学院:先行后三思”展览现场

▲  波士顿国际当代艺术中心正在举办的展览重演了黑山学院当时的行为艺术

艺术走下神坛:从包豪斯到黑山学院

– ▬ –

一战后的德国社会在弥散着虚无主义的同时,已吹响了呼唤“新人类”的号角。新式改良学院方案呼之欲出,主张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与工业联手,艺术自身也成为了社会文化革新的工具,艺术被赋予了更高的“缔造新人类”的使命。“功能至上,以人为本”的包豪斯学院于1919年诞生。“艺术不可教,而手艺可以传授”,各种艺术形式的合一,对整体艺术的渴求则体现在建筑上,一如包豪斯创始人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的宣言:“所有视觉图像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建造。建筑师、雕塑家、画家,我们所有人都要回头像匠人看齐。而艺术家是匠人的高级形式。”当时的艺术教育理念已颇具“人人都能成为艺术家”的民主精神,然而这种“开启民智,改造社会”的思潮却在1933年惨遭纳粹政权打压,包豪斯学院被迫关闭。

在美国,黑山学院的创始人之一赖斯(John Andrew Rice)曾是佛罗里达州的罗林斯学院的教授,因公开反对学院陈腐僵化的教学体制而在1933年被罗林斯学院开除,步其后尘的还有德莱尔(Theodore Dreier)等人。适逢美国经济大萧条,无处谋职又崇尚自由的一干人终于有机会实现他们长久以来的梦想——创立一所自由民主的艺术学院。黑山学院聘请了遭到纳粹镇压的包豪斯创始人之一约瑟夫·阿伯斯(Josef Albers)为艺术系主任,当被学生问及打算教什么,英语还不熟稔的阿伯斯说:打开双眼!

如果说在欧洲,包豪斯有着强烈的社会诉求;在美利坚北卡罗来纳州的开垦地,包豪斯找到了理想的土壤,使欧洲现代主义与美国的自由精神完美融合。校舍由老师和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建造,黑白文献照片中不见教室,艺术课堂有时在菜园,有时在荒郊野外,秋日里飘落的枯叶是阿伯斯色彩理论的最佳教具。”每种事物都具有内在特质,并直接反应在其外形上,因此每种形态都富有意义。它们并不独立存在,而存于一个体系中,就像大自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周遭环境也很重要。如令阿伯斯着迷的“希腊小径”图案,在基础设计课上,他让学生即兴设计黑白交错的图案,用来启示他们留白的空间与着色部分同等重要,线、形、色、材料是一体的。艺术创作的前提是对周遭生命的感知和尊重,艺术教学在于开启发掘世界奇迹的视角。身处穷乡僻壤,又适逢经济萧条,艺术教学和艺术生产在这种条件下如何实现?集体劳动的公社生活让艺术灵感来源于直接的生活体验,艺术生产取材于自然的生活环境。劳申伯格作品中的日常拾得物即来源于他在黑山学院的经历。他多年后曾坦言,他艺术生涯最重要的老师无疑是阿伯斯,至今仍深受其影响。

▲  教学中的约瑟夫·阿伯斯

▲  曾执教于黑山学院的巴克明斯特巴克明斯特·富勒与学生们共同制造出其发明的网格球顶

▲  黑山学院的摄影课

黑山学院的影响:从行动绘画到偶发艺术

– ▬ –

包豪斯渗透生活各领域的实践在自由的黑山学院获得了充分的发展舞台,实现了颇具实验性的艺术跃界。“身体力行”,如果说包豪斯强调将身体在环境中的感知直接反应在建筑材料和空间中,那么黑山学院则将“身体”这一创作和感受主体放进了“总体艺术”的框架。阿伯斯的色彩理论强调将周遭环境的感受反应在视觉艺术上,黑山学院传记作家哈里斯(Mary Emma Harris)曾说:“对于阿伯斯而言,现代主义精神意味着‘一种重要的当代性’,一种既非回顾又非固定的视角,却能及时回应当下的一切可能性和需求。”

▲  在黑山学院求学的Joseph Fiore作品《黑山伊甸湖》

▲  约瑟夫·阿伯斯作品《特纳尤卡》(Tenayuca)

这种对当下性的回应其实更早见于20世纪初恩斯特·马赫的《感觉的分析》理论,即感觉由周围环境中的声、光、色、冷暖、气氛等各个元素构成,每一刻都在变化。尚文斯基的多媒体舞台中,身体在舞台上移动的过程,如姿态、表情、音乐、灯光、服装、道具、情景,使其得以获得新的感知。

档案音频中,尚文斯基在排练中一遍遍启发学生,每个音高在不同场景下都有一种颜色。约翰·凯奇则通过分离音乐中的时间性,提炼人的感知;坎宁汉的舞蹈则是将身体从音乐和叙事中解放出来,强调身体在环境中的重塑。可见,黑山学院后辈们的艺术实践已直接将身体置于空间和时间的维度下进行探讨。

▲  哈泽尔·拉尔森·阿彻(Hazel Larsen Archer)于1952年在黑山学院拍摄的《伊丽莎白·施密特·贾内罕与罗伯特劳申伯格》

▲  在黑山学院的约翰·凯奇在禅宗思想的影响下进行着实验音乐的探索

这对其后的行动派绘画和兴起于1960年代的偶发艺术、激浪派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们均借助多种媒介将身体作为艺术创作的重要素材,来回应当下社会。艺术的呈现自此似乎变得不那么艺术和赏心悦目,这一方面折射了阿伯斯的初衷:艺术可以反映一切生活问题,一切现代问题,不仅体现在视觉形式上,更体现在精神层面,事关哲学、社会、经济等。另一方面又触及到了“艺术何为”、“艺术是否应该是美的”等终极问题。再则,如果说在大众媒体尚未普及,网络时代无从谈起的1950年代,感知来自对周围环境的直接反射,那么在今天媒体再造的拟像世界,躯体感受更多是基于图像泛滥的景观世界,作为自然和文化交汇点的身体如何用艺术生产回应周遭世界?这又回到当下艺术的使命和网络时代如何使用身体的问题。

约翰·凯奇的学生,“偶发艺术”一词的提出者阿伦·卡普洛于1970年创作的《甜墙》,用果酱作为黏合剂筑起一座砖墙

黑山学院作为历史现象,或成为一种可借鉴的模式?

– ▬ –

黑山学院创立于1933年,成立之初适值美国经济大萧条,发展鼎盛期恰逢第二次世界大战。颇具讽刺意味的是,1957年黑山学院被迫关闭却恰逢战后经济腾飞。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黑山学院这个乱世英雄是否拜时代所赐?黑山学院模式在今天能否和如何得到延续?黑山学院的集结模式值得我们探索。凯奇颇具影响力的行为表演《戏剧作品一号》在黑山学院上演,四周挂着劳申伯格的全白油画,他则在一台旧录音机前倒腾废旧汽缸,图多尔(David Tudor)在台上演奏钢琴,坎宁汉翩翩起舞入场。同时,奥尔森 (Charles Olsen)和理查兹(M.C.Richards)朗诵他们的诗,而凯奇自己则在一旁发表关于禅学的演讲。这种实验先锋的跨界合作需要一个游离于艺术体制和市场之外,区别于大机构和画廊的独立项目空间,既不展示功成名就的艺术,也不以赢利为目的。黑山学院在二战前后隐居大山地一隅,奥斯威辛集中营、美国宣布参战、珍珠港事件、广岛原子弹投放、朝鲜战争等历史事件似乎是发生在另一个世界的新闻。阿伯斯所言的“不受外界压力影响的创造真空地带”虽值得商榷,尤其是在今天的语境下。但艺术从业人员是否定期需要这样一片远离国际艺术权力中心的林中空地来进行反思?

反思之后的行动是真诚和大胆的合作。将于2016年在瑞士苏黎世举办的第11届Manifesta宣言展的主题为“人们如何营生:一些合资企业” (What People Do For Money: Some Joint Ventures),艺术将会被介入到各个职业领域,来探讨艺术在艺术家和非艺术家眼中的接受度。总策展人扬科夫斯基 (Christian Jankowski)届时将邀请余百名艺术家,以“工作-职业”为题深入当地各行各业,共同完成一件作品。时光机倒转六十年,黑山学院的夏季研修班上,发明家与建筑师巴克明斯特·富勒与艺术系的师生协作,缔造了著名的网格球顶。

先行后三思
波士顿当代艺术中心|展至2016年1月24日

撰文 | 蒋立言

编辑 | 吴亦飞

本文图片由康涅狄格大学图书馆、黑山学院博物馆和艺术中心提供

Copyright © 2015 The Art Newspaper. All Rights Reserved.

《艺术新闻》为The Art Newspaper独家授权现代传播集团的出版物,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允许,不得擅自转载和翻译,否则权利人将根据知识产权法律追究法律责任。

日本艺术如何为凡·高、莫奈带来灵感?在旧金山回溯19世纪末西方艺术与东方美学的相遇

19世纪末,一股日本文化热潮席卷欧洲,从凡·高、莫奈到蒙克,一众在日后被写进历史的艺术家都曾受到了日本文化的深刻影响。日本如何为印象派带来灵感?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新展将印象派绘画和日本浮世绘及古董进行并置,沿着这170件作品的脉络,我们得以重历19世纪末东方美学和西方艺术之间那场不可复制的相遇。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