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开幕在即,6位关键人物带你进入中国影像新浪潮

Nov 13, 2015   艺术新闻/中文版

2015中国影像的热度并没有随着冬天的到来而变冷,这一季影像的热风即将吹向温暖的厦门。法国阿尔勒摄影节首次登陆厦门,在厦门集美举办的集美×阿尔勒摄影季即将于11月15日开幕,带来5个法国阿尔勒项目与35个中国展览项目,而且邀请国际当代艺术策展人李振华担任项目执行总监,将“影像”的概念进一步开放,并展开了影像与其他领域(如电影、音乐等)的诸多跨界对话。除了集美×阿尔勒摄影季,每年的平遥、连州、大理摄影节也是国内关于摄影与影像的重要展事。

然而在这些热闹的展览现场背后,长期专注于影像研究、收藏的影像博物馆、非营利机构在中国却少之又少,各大艺术博物馆中,影像收藏更是极度匮乏。影像博物馆、研究机构对于整个影像生态发展有着怎样的意义?到今天,中国影像的发展与国际影像有怎样的互动对话?我们邀请了6位对中国影像生态持续保持关注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策展工作的策展人,就中国影像生态问题展开了一系列讨论。

访谈嘉宾

– ▬ –

640.webp (4)

刘香成

美籍华人,著名摄影家。1951年生于香港,长于福州。曾任美联社记者、《时代》周刊驻华首席摄影师、时代华纳集团中国首席代表、新闻集团常务副总裁,获普利策现场新闻摄影奖,上海摄影艺术中心创始人。

– ▬ –

640.webp (3)

凯伦 · 史密斯

Karen Smith

凯伦·史密斯是一位英国的艺术评论家及策展人,主要研究领域为1979年以后的中国当代艺术,曾为多份刊物及展览特刊撰写文章,并有诸多理论著作。现为OCAT西安馆馆长。

– ▬ –

王璜生.webp

王璜生

中央美院美术馆馆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艺术家,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艺术总监。

– ▬ –

640.webp

萨姆 · 斯道兹

Sam Stourdze

阿尔勒国际摄影季主席,曾以独立策展人的身份策划了多个国际展览,集美×阿尔勒摄影季发起人之一。

– ▬ –

640.webp (1)

荣荣

摄影家,三影堂创始人。集美×阿尔勒摄影季发起人之一。

– ▬ –

640.webp (2)

李振华

国际当代艺术独立策展人,集美×阿尔勒摄影季项目执行总监。

– ▬ –

TANC:阿尔勒摄影节为什么选择落地厦门集美?达成合作的缘由是?

荣荣:厦门是我家乡,我最早的艺术梦想在厦门起航,那里城市条件优渥,拥有14所高校14万的年轻人,但没有画廊也没有艺术行业,摄影和艺术方面还是很落后。但其实从厦门走出了蔡国强、范迪安等很多重要的艺术家,只是他们都没有回到本地和本地人互动。前几届阿尔勒摄影节的时候,家乡人和当地领导过来进行过参观,希望让这一摄影节落户厦门,用摄影打开一扇门,打开厦门与外界的交流。当我们提交这个提案的时候,阿尔勒今年新上任的总监萨姆·斯道兹非常支持,一起跟我们去厦门考察,很快就确定了合作。

萨姆·斯道兹(Sam Stourdzé):我们对中国当前的发展非常感兴趣,一旦看到时机,我们会投入极大的热情。而且能和中国的重要机构(三影堂)合作,创办一个新的摄影节,我们也十分兴奋。

Fellini

▲ 费里尼执导的电影《八部半》的彩色照片

TANC:集美×阿尔勒摄影季在厦门有什么创新性的项目?

萨姆·斯道兹(Sam Stourdzé): 阿尔勒摄影节的五个重要展览来到中国,是一件大事。然而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格外有意思的地方在于,这些展览以及新的策划之间可以产生怎样的对话。

除此之外,和以往的摄影节不同的是,我们这次呈现了很多跨界的项目。比如我们有一个以摄影唱片封面为主题的精彩展览,所有的封面都是由著名摄影师创作的。在和电影的联系方面,我们此次寻获了费德里柯·费里尼(Federico Fellini)的黑白名片《八又二分之一》拍摄期间的一些彩色照片。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我们得以找回意大利电影的魂灵,而且是有色彩的,从中可以看到马切洛·马斯楚安尼(Marcello Mastroianni)和克劳蒂亚·卡汀娜(Claudia Cardinale)的动人画面!

TANC:随着摄影与当代艺术的边界逐渐模糊,很多在当代艺术领域工作的人也开始关注摄影。一直以来你在当代艺术策展领域非常活跃,你会为集美阿尔勒摄影季带来什么改变?

李振华:此次我是集美的项目执行,有点类似规划者角色,我邀请了20多位策展人一起工作。这次摄影季有两个层面的革新,对内来讲是策展人委托制度的革新,对外则是图像社群的变革,一个来源自艺术操作系统,一个是源自图像的学术需求。大的革新项目谈不上,展览都是基于图像的历史线索和现实,去展示一个时代的终结与开始。

TANC:在国际摄影界中,有哪些重要的影像艺术博物馆或者收藏机构,他们给行业带来的重要的贡献是什么?

荣荣:ICP国际摄影中心、东京都写真美术馆等专业的摄影博物馆对摄影的研究、收藏、展览,无疑对摄影的学术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还有像纽约现代美术馆、泰特美术馆摄影部、大都会博物馆的摄影部,他们将摄影作为艺术史的重要部分纳入进来,与其他类型的艺术平起平坐、平行存在,也对摄影艺术的推动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美术馆、研究机构所做的工作是整个摄影行业发展的根基。

TANC:为什么决定在上海开设上海国际摄影中心,上海摄影中心会建立自己的摄影馆藏吗?以后展览的主要方向是什么?

刘香成:在摄影高速发展的中国,建立一个摄影中心,是希望能将国际上最好的作品带到国内,让人们有机会接触到高质量的摄影原作。我们希望每年举办4个当今最重要的摄影艺术家与他们的作品,希望举办好的摄影展览并让大家对摄影和作品产生相对比较现代的对话。我们跟纽约的ICP, 瑞士Lausanne Musee L’Elysee 摄影博物馆的展览进行合作。第二个展览是让大家看到摄影在中国解放前和当今的可喜的发展状况,正准备明年把风头正劲的Boris Mikhailov的展览带到上海。

TANC:作为一个艺术评论人和策展人,你在艺术领域的经验对您在摄影方面的策展有什么帮助?你在上海摄影中心策划的“从颗粒到像素”所捕捉到的中国摄影在创作手段上目前最重要的变化是什么?数字影像对于传统摄影的改变是颠覆性的吗?

凯伦·史密斯(Karen smith): 国内这一媒介的创作者现在显得自信而松弛,能够构建一种个人独有的世界观。摄影跟视觉艺术的发展一样,有一段时间创作者会把西方艺术家摄影师的范例拿来奉为榜样,模仿或抄袭他们的风格,但在今天新一代摄影师中间,这些已经不再出现在一般的探讨中。此外,一些摄影师(有别于使用摄影媒材的艺术家)经过几十年的创作,本身也已经形成一种观看的方式,他们表达和投射的世界观和时代、在地乃至时代的社会政治变革是相关联的。

数字影像对于传统摄影而言,我认为是一种解放。它有助于人们接近摄影这种手段,重新思考一张照片是什么构成的?仅仅是图片的内容,还是说,它是作为一个物件的照片具有的物质性的一部分?

640.webp (5)
▲ 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现场

TANC:中国之前已经有平遥和连州等摄影展,北京摄影双年展在整个摄影界扮演的是什么角色?有什么特别突出的理念和方向吗?

王璜生:平遥、连州、大理这些摄影节在此前已经做得很有影响,规模比较大,所以更为轰动,组织能力也比较强。而我们作为学院的美术馆,更希望做的是在学术的层面来探讨东西,对摄影本身的语言问题到思想观念的层面,相比较可能更有有方向性和关注的深度。

摄影本身是一个艺术门类,在这个门类背后,强烈支持他的是一种人文精神,有揭示或者表达人类的社会功能、人文的意义。所以我们比较关心这种能够记录表达当下,或是一定历史阶段社会人文的影响,能够去呈现这个景象。

TANC:您觉得摄影的发展在未来会有什么创新性的改变?

王璜生:在未来,新技术的产生会带来的新的观看表现,这是客观世界的艺术方式。他也在不断跟随新技术的发展,观看、表达、反映,根据客观的观看表达方式会不断发生变化、不断丰富,我们双年展,也会不断地跟踪、积极运用,关注一种新技术新媒介,在摄影艺术范畴里的可能性,一种更新的动态,或者关注一种新技术新媒介,有新的方向,但是摄影双年展从本质上来讲,不需要技术为主体,更希望是在新技术发展地下呈现出来的新的观看和表达的新的社会现象,更人文的艺术。

 

采访丨周雪松、汪汝徽

本文图片由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上海摄影艺术中心提供
Copyright © 2015 The Art Newspaper. All Rights Reserved.
《艺术新闻》为The Art Newspaper独家授权现代传播集团的出版物,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允许,不得擅自转载和翻译,否则权利人将根据知识产权法律追究法律责任。

 

藏家建美术馆和艺术基金会,究竟是文化公益还是个人避税策略?

在纽约苏富比11月11日晚的“当代艺术晚拍”中以7053万美元成交的赛·托布雷姆作品《无题(纽约市)》,来自著名慈善家、收藏家奥黛丽·艾尔玛斯(Audrey Irmas)的收藏。这件作品拍卖所得的收益中将有3000万美元被捐赠出去,而这一慷慨的捐赠行为也为艾尔玛斯达到了避税的目标。美国的税制设计,本就意在鼓励包括艺术品藏家在内的高净值人群通过慈善行为进行避税,这使得藏家捐赠艺术品以及建立美术馆、艺术基金会的动机更加令人难以揣测。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