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吴超:发掘日常生活的诗意

Mar 06, 2015   艺术新闻/中文版
吴超实验动画剧场作品《发生》

吴超在2014“华宇青年奖”上夺得评委会大奖的《发生》实在很难被定义:它是动画,但同时带有戏剧和文学因子,并非常注重作品与空间的关系,不同的场地和播放形式,会带来不同的观看效果。因此吴超称它为“实验动画剧场作品”。而这部作品所获得的肯定也跨了不同的门类:除了“华宇青年奖”(当代艺术)外,还有第二届中国独立动画电影论坛新媒体动画大奖(动画)等。


吴超,1977年生于四川,现生活工作于广州。2007年毕业于法国南锡国家高等艺术学院,造型艺术硕士学位。2014荷兰动画节终评评委。参加过主要展览与影展有:法国戛纳AVIFF艺术电影节(2014),北京第十届独立影像展实验创新奖(2013)。2014年获得华宇奖青年评委会大奖。
Q:《发生》是一个四屏实验动画,通过断续叠加,穿插着各类日常生活碎片,抽离现实生活语境后,营造出一个多维度的超现实空间。这件作品制作的起因和过程是怎样的?

A:10年前第一次阅读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Jean-Henri Casimir Fabre)《昆虫记》对我的触动很深,为此我曾经问自己,为什么要创作?因为作品不只是一个由我完成的物品,它应该可以成为一种生活之道。在这次创作中,以生命观察为方向,没有明确设定的目标就开始,把每一阶段的直接生命体验和感悟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表现过程又是一个体验过程),创作的结果就是探索的结果。作品虽然由几部分动画构成,但无预定编剧,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生命体验和直觉,就有不同的创作设想。创作设想所带来的思维方式又推动我变换角度来观察和生活。通过每一次纠结与解开,感觉自己越来越轻松。

作品由众多万物的日常切片构成:人的日常、动物的日常、植物的日常;而声音也不做预期的假设,由采集的各种日常的音效构成:打嗝、虫咀嚼、风、叶枯萎的摩擦、钉钉子、漏水、打鸡蛋等,寻找他们之间的意味,忘记旋律与调式,构成既现实又有别于现实的充满矛盾与多意解读的日常。日常即是当下的,又是永恒的,无关文明历史,却有关每个生命的原始状态。


《发生》的现场展示设计图

《发生》在展览现场展出时的效果

《发生》在展览现场展出时的效果

Q:作品中,除了画面外,声音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元素。这些声音都取材于真实生活,像是剁肉、打鸡蛋,被有意地放大。这些声音的提取和运用出于什么考虑呢?

A:我认为在一个影像作品中,视觉和听觉语言的运用是同等重要的,因此我在创作时同时考虑的,而非先完成视觉部分,再找人做配音。当然,也是因为我自己同时也做声音艺术的创作的缘故。我刚刚在广东时代美术馆完成了一个声音装置以及一个大众参与创作的声音工作坊。所以不管在我观察时,还是创作时,总会将视听做为一个整体考虑。在这个作品中,声音有时起到了直接触动人的觉知作用,有时又像是将人拉远或拉近的引导线。

《发生》(多屏动画截图)

Q:我留意到,你把《发生》这件作品定义为“动画实验剧场”,这个剧场的概念从何而来?

A:我尝试以视听语言构造一个对观者生效的现场,一种沉浸式体验。因为这个作品里运用动画的方法,有叙事的成分。它不太等同于很多在一个时间点上创作的影像作品,它更像观者被包围在戏剧中间,可游走观看自己组织叙事的剧场,是一个关于空间/时间和观看的实验。当然对于作品的定义,创作者并不是擅长的,创作者想得更多的还是怎样的表达适合这个作品的观念,最后还是评论家们来完成定义分类的事。


《发生》(多屏动画截图)

Q:其实在获得本次华宇青年艺术家大奖之前,你也获得过不少影像(动画)类的奖项,但这算是你第一个获得的当代艺术类奖项。

A:是的。获奖不仅很高兴,而且它能直接解决一些现实的问题,比如《植物人唤醒项目》所需要的资金等等,直接推动项目的进程。而我的创作随着自己感兴趣的实验边界的扩大,也在慢慢超出之前的独立影像或动画的范畴,当代艺术与美术馆是一个更包容更开放的实验场。


到医院探望病人的情况

Q:你刚提到的《植物人视听唤醒》项目这次也获奖了。这个作品与你之前的动画作品有很大的不同,是一件社会介入性的很强的作品,并带有研究性。能不能介绍一下这件作品。

A:《发生》更多的是一种走向艺术家个体精神世界的内部探索。 而社会介入项目可以接触实实在在的生命现场和当下现实,走出艺术自己的一些学科限制。《植物人唤醒》是《生命观测与猜想》整体项目中的实践测试部分,是与广州军区总医院神经康复科的合作项目。我们试图通过艺术与医学的结合,艺术介入植物人(以及最小意识状态的人)来探索遭遇重创后如何唤起生命原动力。

同时,通过脑科学实证,反推影像语言对人的心理与生理的影响,来了解不同个体生命的原动力是什么。在做这个项目时,我同时也在进行个人艺术创作,在社会介入中形成的个人精神体悟,也就是《生命观测与猜想》整体项目的《猜想》部分。我正在创作一个多频互动动画装置,《谷围新村》(暂定名),争取6月完成。


与医生、专家讨论方案

《植物人视听唤醒》项目的展览现场

Q:整个项目中,声音与视觉刺激是极其重要的一个部分,是”唤醒”的关键,所以你相信影像(声音)从医学意义上看是有治愈作用的?

A:视觉听觉刺激只是“唤醒”的一种工具,关键的是后面根据个体的观察、分析和大胆假设。目前为止,与我们合作的医院专家和参与讨论的医学学者都认为这是一个有意义的项目。而对我个人来说,这是一个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交汇的实践,在面对一个生命的治愈时,尊重个体特殊性的人文科学(艺术)是肯定有它不可取代的意义的,而当代艺术边界的模糊加上艺术家个体的想象力与感受力,都会带来标准化的医学所不能产生的结果。并且这个项目是有医学基础根据的。

Q:项目也涉及到生命科学(或是医学,神经学或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你怎么看以艺术家身份介入跨学科的研究项目?我看到你最近还报读了高校的心理学课程?这是个人兴趣呢还是项目所需?

A:我们在这个项目中的立场,最特殊的就在于我们既相信科学的力量,同时也相信人文艺术甚至是神秘主义或宗教的力量。我报读的是东方心理分析研究院的两年课程,而非高校的。这首先是个人兴趣,同时也是项目需要。我更希望像一个研究者一样,在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上长期探索和学习,而不是仅仅凭着艺术家的灵感和感性来创作,这也是设置《生命观测与猜想》的工作框架的初衷: 进行一种方法论的实验, 对方法的实验与结果同样重要。如果这种方法是有效的,在相同的方法下,我也可以就动物和种植进行实验。撰文/谭悦

视频与图片版权为艺术家吴超所有。

关小:编织世界的方式,每一个入口都可以不同

刚从纽约“新美术馆三年展”回来,关小就马不停蹄地奔走于香港巴塞尔艺术展的讲座、里昂双年展的筹备以及新作品制作之间。从2013年初的第一次个展到现在,关小凭借对影像语言的独特把握已然成了当下炙手可热的年轻艺术家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