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除了艺博会和当代艺术展,在台湾还有这12个传统艺术展不容错过

Oct 31, 2015   艺术新闻/中文版

逛过了台北国际艺博会,看过了美术馆与画廊的当代艺术展览,身在台湾的艺术界人士及艺术爱好者还有不得不去欣赏的珍品。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的“天保九如:九十年来新增文物选粹特展”及“神笔丹青——郎世宁来华三百年特展”等为庆贺故宫九十院庆而举办的展览肯定不能错过,在台北故宫,不仅能看到新入藏的众多重要文物,更能看到两岸故宫自2009年来第五次合作的展览,感受三百年前清宫画师郎世宁带来的“中西合璧”新风。而在“匠心笔蕴——院藏明清版画展”中,也能在精妙的版画作品中体味中国版画及印刷重要发展时期的艺术特色,而在长流美术馆,还可以欣赏黄君璧的作品,这位现代书画家对台湾水墨画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天保九如:九十年来新增文物选粹特展

台北故宫博物院 | 展至2016年1月6日

在过去几周,北京故宫博物院在九十周年院庆期间推出的特展是众人热议的话题之一。而九十院庆并非只是北京故宫的盛事,台北故宫博物院也在今年推出一系列重要展览与活动,而“天保九如”就是其中一场重要的特展。展览名称也别出反对、心裁,借用了《诗·小雅·鹿鸣之什·天保》中运用九个“如”字串连起山川日月、松柏冈陵等等象征天地灵佑、德寿绵长的意象。展览展出的藏品与台北故宫的旧藏截然不同,分为“器物”、“书画”、“图书文献”三个单元,重点呈现历年陆续入藏台北故宫的珍品,其中包括流散海外的清宫文物,反映了不同阶段收藏征集的旨趣。

屏幕快照 2015-10-31 下午8.35.29
▲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唐人宫乐图》

cover61

▲ 明嘉靖,戗金彩漆福寿乾坤纹八瓣式大盘

神笔丹青——郎世宁来华300年

台北故宫博物院 | 展至2016年1月4日

在康熙五十四年抵达中国的意大利人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对清代绘画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以中国传统笔墨结合西方观看方式,创造出中西合璧的宫廷绘画新体,其创作题材涵盖皇室成员肖像、花鸟走兽、庆典活动等等。故宫九十院庆,也正是郎世宁来华三百年,台北故宫的这场展览不仅将展出其院藏精品,更向北京故宫博物院、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意大利热那亚马丁尼兹养老院借展11件画作一同展出,呈现郎世宁绘画发展的脉络及其在18世纪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更多详细报道,请点击查看郎世宁特展延续两岸故宫之“合”,再现三百年前“中西合璧”的院画新体

img2_1_11 - 副本
▲ 郎世宁《仙萼长春册》(局部)
05清郎世寧百駿圖LOCKK2A000916N000000000PAE
▲ 郎世宁《百骏图卷》(局部)

 

img1_8_2

▲ 铜胎珐琅花果纹盘。盘中所绘可见西洋笔法,显示出郎世宁在清宫各种内廷制作中扮演着不同角色

皇帝的镜子——清宫镜鉴文化与典藏

台北故宫博物院 | 展至2017年2月26日

所谓“鉴古知今”即借镜的反射寓意历史之于当下的重要性。自宋朝起,铜镜便开始进入古器图谱。而在清宫,古镜收藏颇丰,清宫贵族也喜爱以古镜照容。明末清初,欧洲水银玻璃镜进入中国,康熙时期更又了生产玻璃镜的玻璃厂,至清中晚期,铜镜的主流地位才逐渐被取代。这场以清宫镜鉴为主的展览分为“鉴古游艺:皇帝的铜镜收藏”、“装匣陈设:铜镜的匣作装裱”及“揽镜之趣:镜照与生活”三个单元,展现了镜鉴在清代宫廷贵族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屏幕快照 2015-10-31 下午8.37.13
▲ 隋代至初唐期间的“玉匣”镜
屏幕快照 2015-10-31 下午8.37.24
▲ 英国18世纪钟表化妆匣

匠心笔蕴——院藏明清版画特展

台北故宫博物院 | 展至2016年1月10日

版画插图与书籍印刷有着相似的历史轨迹,两者紧密相系,自明万历迄清乾隆朝的书籍版画发展,在文化史上被视作令人惊叹绝美的出版成就。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的“匠心笔蕴——院藏明清版画特展”分为四单元:“书中有画”“版画创意”“雕镂妙技”“古今匠心”,不仅呈现明清书籍版画在教育、娱乐及传播功能的成效,更结合器物、书画与版画图像的对照,说明版画自下笔构图到雕镂成型,从平面到立体的创作思维,见识古人如何运用文化创意将艺术与商业巧妙结合。

《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神僧名经》,明成祖敕编,明永乐十五年刊本
▲ 《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神僧名经》,明成祖敕编,明永乐十五年刊本

铄金溢彩——馆藏珐琅器特展

国立历史博物馆 | 展至 2016年1月3日

自元代由西方传入华夏的珐琅工艺,于明清时期达到高峰,发展迄今已有近700年历史。珐琅工艺系在器物胎表涂覆珐琅釉药经锻烧而制成,向以色鲜妍丽,光彩耀目,并兼具固久防渗等实用特质著称,不但作为日常生活器用,亦常作为厅堂摆设或馈赠珍物。本次“铄金溢彩——馆藏珐琅器特展”精选馆藏珐琅器藏品,含括:掐丝珐琅、画珐琅及内填珐琅等技法类别。其中,掐丝珐琅系先以铜丝盘出图纹,将之黏固于胎表,并填施各色珐琅釉彩;画珐琅系在胎体底釉上绘画纹饰或涂面釉;内填珐琅则于胎面錾刻纹样后再以色釉填入;三者均经入窑烘烧,再经打磨润泽制成。

战后日本归还文物——掐丝珐琅炉
▲ 战后日本归还文物——掐丝珐琅炉

掐丝珐琅龙耳罍

▲ 掐丝珐琅龙耳罍

盛世风华——洛阳唐三彩特展

国立历史博物馆 | 11月24日-2016年1月24日

作为唐代陶瓷工艺的新品类,唐三彩在造型、装饰、色釉和烧制等面向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形成了绚丽多彩、矫健雄浑的艺术风格,它与同时代的文学、绘画、书法、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交互辉映,共构大唐帝国生气磅礡的盛世景象。适逢建馆60周年,国立历史博物馆展出的洛阳出土唐三彩胎质洁白坚硬、造型生动优美、釉色艳丽多彩,可谓洛阳历代文物中最绚烂的篇章,不仅具历史意义且富学术价值,既是国立历史博物馆代表性馆藏品,也是闻名国内外的珍贵文物。

三彩天王俑
▲ 三彩天王俑

稀世之珍——西北冈1001号大墓特展

中研院历史文物陈列馆 | 常设展

西北冈1001号大墓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安阳殷墟十五次发掘中最重要的发现之一。该墓不仅规模宏伟,殉葬人数庞大,出土器物更为西北冈大墓之冠。从数处的盗扰坑中发现许多制作精美器物,如大理石雕、木器、青铜器、白陶、玉器及骨器等等,让我们依然可以一窥商代文明的发达面貌。1001号大墓的发掘除了反映当时物质文明的辉煌以及工艺技术的进步之外,也透露出中国青铜时代国家文明发展的具体面貌,并呈现商王所拥有广大的资源以及商代国家机器的力量,商王甚至掌握臣民的生杀大权。

大理石虎首人身虎爪形立雕_副本
▲ 大理石虎首人身虎爪形立雕

印象,方寸之间——傅斯年图书馆古籍鉴藏章特展

中研院历史文物陈列馆 | 常设展

古籍鉴藏章包括了收藏者、观款题跋者的钤印,这些印记不只有助于了解“书”的流传,也是认识钤印者其“人”的线索,尤为鉴定古籍版本的重要依据,并可补充人物资料的不足。凡此更加增该书的附加价值,弥足珍贵。在方寸之间所呈现的“印象”,可以知道曾藏谁家,认识收藏者的背景,了解藏书者的心思意念。印文里的弦外之音,虽经许多年代岁月,仍能深深触动阅书者,可谓“印里乾坤无限大”,非止于方寸之间。

《文苑英华》,周必大刊本_副本
▲ 《文苑英华》,周必大刊本

居延汉简──汉帝国的防卫线

中研院历史文物陈列馆 | 常设展

王国维称誉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学术界有四大发现,其中之一是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晋(265-420)遗简。“居延汉简──汉帝国的防卫线”展出了民国年间在甘肃发现的简牍,它们开启此后沿河遗址一万余汉简出土的先声。由于这一带属汉代张掖郡的居延或肩水县,出土简牍被统称为居延汉简。汉代边塞遗留下来的这些简牍文书,内容十分丰富。它们直接、生动地记录了大约从西汉中晚期至东汉初,当地军民在军事、法律、教育、经济、信仰以及日常生活各方面活动的情形,为汉代史研究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广地南部永元五年至七年官兵釜硙月言及四时簿
▲ 广地南部永元五年至七年官兵釜硙月言及四时簿

董作宾书法捐赠展

中研院历史文物陈列馆 | 展至2016年2月27日

董作宾(1895-1963)是一代甲骨学大师,主持安阳殷墟甲骨文的出土、研究,成就斐然。其甲骨书法亦独树一帜,为世所重。董先生曾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并曾任第二任所长,为甲骨及考古事业努力不懈。台静农教授(1902-1990)为当代著名学者及杰出书法家,与董作宾为毕生知己。董作宾书赠台静农教授书法,不仅展现本人之书艺,同时也见证两位重要文化人的情谊。其价值与意义不言可喻。董、台二人都已故世多年,原藏家不希望这些饶有价值的作品,特捐款予史语所使国人得以欣赏,且以昭公信。


▲ 临金文扇面

甲骨明星展

中研院历史文物陈列馆 | 展至12月9日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刻或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迄今中国所发现最早有系统且成熟的文字。现藏于史语所的甲骨数量多达二万五千多片,是世界上藏有殷墟甲骨个别单位中,精品最多者。史语所甲骨不仅数量多,内容亦十分丰富,为研究中国早期文字与殷商的军政、宗教、历史和文化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弥补“文献不足征”的缺憾,藉由甲骨卜辞,殷商信史的建立就愈有可能。此次甲骨明星展选出史语所典藏最具代表性的十件甲骨,包含刻有甲骨文的人头骨、牛距骨、牛肩胛骨;还有世界上仅存的两件鹿头骨。
▲ 商代晚期(殷虚),带刻辞鹿头骨《甲》3941

飞瀑白云——黄君璧书画展

长流美术馆 | 展至11月4日

继张大千、溥心畬纪念展后,长流美术馆于十月推出“渡海三大家”又一水墨画家——黄君璧书画回顾展,更进一步解析三大家中,对台湾水墨画坛影响尤深的黄君璧大师,一生学兼中西、独辟蹊径的风采光华。黄君璧(1898-1991)从画家李文显(瑶屏)游,以山水画闻名,尤以云水烟瀑为人称道,画风综南北宗之长,墨色雄浑厚重,用笔刚健老辣,传统功底深厚,且兼学西画,引立体透视、光影、比例的概念入画,为传统水墨注入了全新的表现张力,被西方艺坛称为“中国新古典派”。


▲ 黄君璧,《秋溪垂钓》,1976

 

编撰 | TANC

Copyright © 2015 The Art Newspaper. All Rights Reserved.

《艺术新闻》为The Art Newspaper独家授权现代传播集团的出版物,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允许,不得擅自转载和翻译,否则权利人将根据知识产权法律追究法律责任。

世界仍然美丽吗?11月11个展览带你领略影像艺术之魅

11月的“集美X阿尔勒:东西方对话 国际摄影季”把国际著名的阿尔勒摄影节带到了厦门,而今年已有10年历史的连州国际摄影年展也即将开幕,又一波影像热潮在入冬之际涌起。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