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故宫博物院90周年院庆的一系列展览,到国家博物馆近十年入藏文物展,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刁德谦回顾展和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美国原住民艺术家个展,再到各个艺术空间、画廊的国内外艺术展览,曾是皇城并长期是中国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北京不仅拥有丰厚的历史底蕴和文物收藏,更在国内外的当代艺术发展图景中有其难以取代的地位。
故宫博物院的“石渠宝笈”无疑是今秋国内最受关注的展览之一,这场展示了皇家珍藏书画的展览与故宫博物院和首都博物馆合作举办的“盛世风华——大清康熙御窑瓷”为观众呈现了这座昔日的皇都所拥有的深厚底蕴;而三影堂和泰康空间的两个摄影展览,却又分别彰显了北京在接纳国际重要艺术家方面的迅速及对中国近代历史的注重;长期在纽约工作和生活的艺术家刁德谦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回顾展,和前波画廊带来的80后摄影艺术家塔可的个展,又显示出这个城市对各年龄段、不同背景的艺术家的重视和包容。
石渠宝笈
故宫博物院| 展至11月8日
故宫博物院90周年院庆活动中的“石渠宝笈”是乾隆及嘉庆初期清宫所藏书画的编录《石渠宝笈》中著录书画的首次展览,分为“典藏篇”和“编纂篇”两个部分,总计展出包括《清明上河图》、《伯远帖》、《五牛图》、《冯承素(传)摹兰亭序帖卷》等重量级展品在内的283件书画珍品,并着重呈现了书画的流传、递藏经历及真伪之辨。除了“石渠宝笈”,故宫博物院在今年还推出“普天同庆——清代万寿盛典展”“清淡含蓄——故宫博物院汝窑瓷器展”“故宫博物院文物保护修复技艺特展”等展览。
▲ “石渠宝笈”中的《清明上河图》(局部)(图片由故宫博物院提供)
▲ 宋代赵佶《听琴图轴》(局部)(图片由故宫博物院提供)
作为故宫博物院90周年院庆活动中的最受瞩目的展览,“石渠宝笈”甫一开幕便吸引了大量观众。人们为了看一眼《清明上河图》全卷真迹,排队等候3个小时以上。当然,此次特展除了《清明上河图》,还有大量难得一见的珍品。比如展览中王氏家族仅存的传世真迹——王珣的《伯远帖》,以及故宫失而复得的《五牛图》等等。而该展中“考订辨伪”单元是首度就《石渠宝笈》中所录书画的伪讹现象进行展览,伪讹作品与真品并置展出,同样值得观众们仔细品玩。更多关于“《石渠宝笈》特展”的报道,请点击查看故宫博物院90周年特展“石渠宝笈”,283件书画珍品打开清朝皇家珍藏,及给乾隆揭短儿,故宫特展对《石渠宝笈》中的伪讹之作“考订辨伪”。
近藏集萃——中国国家博物馆新入藏文物特展
中国国家博物馆 | 展至12月10日
近十年间,国家博物馆新入藏青铜器、佛造像、书画碑帖、陶瓷、家具、漆器、玉器等珍贵文物藏品40 多万件。本展览精选出百余件(套)近年来新入藏的代表性文物,分为宗邦重器、文人翰墨、出世神韵、传世良工和国宝回归五个单元进行展示。
▲ 士山盘,西周中期,2001年征集
▲ 髡残,《山水图轴》(局部),清顺治辛丑年,纸本设色,2010年国家文物局划拨
▲ “近藏集萃”展览现场
盛世风华——大清康熙御窑瓷
首都博物馆| 展至2016年2月28日
此前TANC的陶瓷展览推荐中曾经介绍过这一展览。“《石渠宝笈》特展”的皇家珍藏书画难得一睹,而在首都博物馆的另一皇家藏品展览也绝对值得一看。这个以康熙御窑瓷为主体的展览分为“幽靓脱俗的青花、釉里红瓷”;“纯正鲜丽的颜色釉瓷”;“缤纷灿烂的彩瓷”;“风格独特的杂釉彩瓷”4个单元。康熙帝为振兴御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与艺术修养,以及其对西洋先进科技和工艺的浓厚兴趣,成就了康熙御窑的振兴与繁盛。
▲ 青花铜雀台比武图棒槌瓶(故宫博物院藏)
刁德谦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9月19日-11月15日
本次展览囊括来自北美、欧洲和亚洲的多家公共和私人收藏的115件作品,为艺术家刁德谦迄今为止最大规模、最为全面的个人回顾展。
这位在1949年离开中国大陆随后在美国定居的艺术家深受纽约抽象绘画的影响。在60年代至70年代末,他的工作主要着眼对当时享有话语权的抽象绘画形式进行反思和修正。他也将对艺术家进行价值评判的艺术机构视为重要的创作主题,在展出的作品中,仔细寻找刁德谦所钦佩的巴内特·纽曼的痕迹以及他与重要艺术机构的关系、与其他艺术家之间的关系等等迹象,也许亦是颇有意思的观展方式。
▲ “刁德谦回顾展”现场(图片由UCCA提供)
寇拉克里•阿让诺度才:2558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展至10月19日
展览“寇拉克里·阿让诺度才:2558”以“总体艺术”的方式集中展出寇拉克里·阿让诺度才的诸多作品,包括“身体绘画”和记录其博伊斯式神话的录像装置作品。这场展览是由刘秀仪策划的“不明时区三部曲”的第二部,在展览开幕之前,TANC曾对刘秀仪进行采访,在在北京打开的时间虫洞,策展人刘秀仪谈“不明时区三部曲”一文中,刘秀仪谈了她对寇拉克里·阿让诺度才艺术创作的看法。
▲ 展览“2558”中的影像作品《在满是拥有滑稽名字的人的房间里以历史作画3》(图片由UCCA提供)
▲ “2558”展览现场(图片由UCCA提供)
新倾向:陶辉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 展至10月19日
1987年出生于重庆的艺术家陶辉在UCCA举办的个展由《演技教程》、《一个人物与七段素材》、《多余的》三件新旧作品组成,每件作品均通过剧情结构和演员表演,带动观众的情绪起伏,并营造异于现实的氛围。
▲ “新倾向:陶辉”展览现场(图片由UCCA提供)
汪建伟:脏物
长征空间 | 9月19日-11月1日
展览“脏物”展览是汪建伟“排演”的综合展示,既真实的记录了艺术家近两三年的工作,又延续了其不断的保持对已有事物怀疑的态度,呈现出富有意味的变化。展览作品包括装置、雕塑、绘画、表演等多种媒介。
▲ “脏物”展览现场
OCAT研究中心开馆展:记忆的灼痛
OCAT研究中心| 展至10月11日
6月,OCAT研究中心以法国艺术史家、哲学家乔治·迪迪-于贝尔曼策划的“记忆的灼痛”作为开幕展,展出了法国艺术家帕斯卡尔·孔伟尔、德国艺术史学家阿比·瓦尔堡、奥地利艺术家阿尔诺·吉西热、德国艺术家及电影导演哈伦·法罗基等人的作品。更多相关报道,请点击阅读用图像思考,以时间提问:OCAT研究中心以于贝尔曼“记忆的灼痛”。
▲ “记忆的灼痛”展览现场中阿比·瓦尔堡的作品《战争摄影1914-1918》
▲ “记忆的灼痛”展览现场中哈伦·法罗基的录像装置《不灭的火》
迪迪-于贝尔曼是今年法国阿多诺奖的获奖者。他不仅是“记忆的灼痛”的策展人,也是OCAT“OCAT研究中心年度讲座”邀请的首位学者。除了开幕期间的乔治·迪迪-于贝尔曼研讨班系列等活动以外,OCAT研究中心还在7月和9月推出展览相关的公共讲座,错过了7月25日的讲座“现代主义前西方艺术中的东方元素”,还可以在9月19日在OCAT研究中心参与汉堡大学艺术史教授、瓦尔堡档案馆馆长傅无为(Uwe Fleckner)的讲座“在视觉教学法的剧场中:处于科学图集和艺术实验之间的阿比·瓦尔堡的图像蒙太奇”。
基因:血统与人类家族
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 展至9月27日
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推出美国艺术家托妮·斯科特(Toni Scott)个展“基因:血统与人类家族”。托妮·斯科特是一位美国原住民艺术家,她关于美国奴隶史和本人祖先的装置艺术展《血脉传承》曾于美国各地巡回展出。在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的展览显示出这位艺术家对民族和历史的把握,她用黑奴真人图片资料重制的一艘贩卖黑奴的商船被悬挂在展厅中,而展墙上则展示了与她的家族历史、美国历史和中国人基因相关的照片,而在展览的入口与庭院中,则放置了她制作的大小两顶美国原住民圆锥形帐篷。
▲ “基因:血统与人类家族”展览现场
论方法——康迪达•赫弗个展
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 展至10月7日
德国摄影家康迪达•赫弗(Candida Höfer)的名字在不久前的上海艺术影像展相关报道中频频出现,这位生于1944年的摄影家是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摄影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的作品曾在巴塞尔美术馆、伯尔尼美术馆、法兰克福门廊博物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多伦多能源工厂画廊、布雷根茨美术馆和科隆路德维希博物馆等地展出。展览中的77幅作品包括赫弗最早的摄影项目之一——她自20 世纪70 年代中期开始创作的在德国的土耳其劳工系列作品,还包括她在同一时期拍摄的杜塞尔多夫街景。此外,赫弗使用轻便的小型相机于2014 和2015 年创作的33 件小画幅作品也在这次展览中首次展出。
▲ 康迪达·赫弗于2014年在北京篱苑图书馆拍摄的作品《篱苑图书馆 III 》(图片由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提供)
白求恩:英雄与摄影的成长
泰康空间 | 9月24日-11月21日
泰康空间的这场展览聚焦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的摄影实践。摄影家沙飞、吴印咸、罗光达自1938年到1939年间拍摄记录了大量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大夫在晋察冀边区援助中国抗日,救死扶伤直至牺牲的完整历程。对中国早期摄影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在这里看到沙飞等人的对同一内容的不同呈现。
▲ “白求恩:英雄与摄影的成长”展览海报
大栅栏:居住之间
大栅栏杨梅竹街122号 | 9月23日-10月7日
展览“大栅栏:居住之间”由Studio X 与大栅栏跨界中心合作、为2015北京国际设计周举办的一系列论坛、展览及工作坊,由Jeffrey Johnson (Studio X 北京)、徐轶婧与Neill Mclean Gaddes(SANS,大栅栏跨界中心)策展。
陆垒个展:回声
香格纳北京 | 展至10月11日
本次展览是70后艺术家陆垒在香格纳画廊的第一场个展,展出了三组大体量的装置作品。展览围绕着艺术家2005年一件未完成的大型装置作品展开,通过恢复并完成这件作品,并试图通过场域的构成,作品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勾勒出“回声”在内心产生的形态和质感。
▲ “回声”展览现场
萧昱:遗忘
佩斯北京| 展至10月24日
萧昱在佩斯北京的个展“遗忘”展出了这位艺术家近期的新作,展览由“忘”、“想”、“梦”三个部分构成,以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的工艺品模型为引子和标本,借此隐喻消费时代:当最先进的武器被制作成模型从而具备礼品的交换及赠予属性时,它的实用性便转化为审美性和消费性,同时进入内化于其消费品身份之内的快速更迭周期中——正是这种“快速更新”和“快速遗弃、遗忘”共同构成了当代生活吊诡的辩证法。
“萧昱:遗忘”展览中展出的作品
刘小东:空城记
林冠艺术基金会(北京) | 展至10月18日
刘小东在北京林冠艺术基金会举办的个展“空城记”展览由杰罗姆·桑斯(Jérôme Sans)策划,展出刘小东2015年夏天在内蒙古鄂尔多斯驻留期间的新作,通过对这个西方媒体眼中的“鬼城”的描绘,刘小东向观众发问:“我们的梦想是什么?”更多关于这个展览的报道,请点击查看刘小东北京唱响“空城记”,鄂尔多斯现场绘画项目探讨何为“中国梦”。
▲ 刘小东,《照片绘画 1》, 2015,照片上丙烯,41.5 x 50 cm
塔可:碑录——黄易计划
前波画廊| 展至11月1日
青年摄影师塔可作品曾被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永久收藏,并在大都会最近名为“中国册页艺术”的展览中展出。这次的“碑录——黄易计划”是塔可在前波画廊的第二个个展,展出的作品以清朝乾嘉时期的科举官员兼金石学家黄易(1744年-1802年)的一系列访碑日记和册页为灵感。
▲ 塔可,《鲁王墓 1》,2015年,收藏级艺术微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