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与上海之间,不仅仅是回归
中国年轻艺术家群展 “中国内部——巨人之内”(Inside China)继在法国巴黎东京宫展览、香港K11艺术基金会Pop-up Space展览之后,现在巡回至上海chiK11美术馆。而已经去世了的旅法上海艺术家 陈箴借由策展人侯瀚如“不用去纽约和巴黎,生活同样国际化”,让上海又添加了一份复杂气质。无论是八九十年代移居海外的艺术家,还是现在正在进入国际艺术平台的年轻一代,上海与巴黎之间的距离,的确越来越近。
中国内部——巨人之内
上海chi K11美术馆 | 8月1日-8月31日
吴昊作品 ,《卷帘门》,2014
作为自去年1月K11艺术基金会(K11 Art Foundation)与巴黎东京宫签订三年全面深度合作计划后联合策划的第一个展览,“中国内部——巨人之内”(Inside China)继在法国巴黎东京宫展览、香港K11艺术基金会Pop-up Space展览之后,现在巡回至上海chiK11美术馆。展览在把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带回上海展出的同时,也把法国艺术家作品呈现在中国观众面前。此次展览将介绍共十一位艺术家,包括程然、Mathis Collins、 Renaud Jerez、李钢、 罗润庭、Jonathan Martin、 Nadar、 Aude Pariset、吴昊、于吉和赵要。
展览由策展人王宗孚以及出生于香港、居于纽约和巴黎的东京宫策展人Jo-ey Tang共同筹划。展览题目“中国内部—巨人之内”得名自Nadar创作于1863年的一幅作品—他在位于60米高空的一个叫作“巨人”的热气球中的高空摄影,象征了对于不可确知空间的探索。同时“巨人”一词也暗含了对中国的比喻,如策展人所言:“标志了我们正在寻找也许来自我们内部的深度。”
李钢作品《柔软》(2014年)
陈箴:不用去纽约巴黎,生活同样国际化
上海外滩美术馆 | 展至9月30日
“不用去纽约和巴黎,生活同样国际化”,1997年,陈箴在上海地铁的广告上发现了这句话,并把这句话拍了下来作为一组照片——地铁广告、舞娘、高楼等——的标题标注在旁边。这组照片,与其它几组抓住了90年代上海城市生活中矛盾冲突的照片,被放大贴在上海外滩美术馆六层的玻璃幕墙上。
陈箴,《社会调查——上海2》,1998年,照片
除了摄影作品,此次展出的装置作品也与上海的城市文化、社会现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日咒》中使用的上海的旧马桶,是陈箴在上海老房子拆迁之际搜罗了运到法国的。展览中,巨大的编钟交替发出“水清洗马桶”和广播中的“混合人声”。他抓住了马桶“需要清洗的特质”,把它们和工业社会中“能发声”的电视机、收音机等并置在一起,用水的自然的力量来“净化”消费社会的“污浊”思想。外滩美术馆馆长拉瑞斯·弗洛乔介绍道:“‘上海’渗透在展览的各处,在每个作品当中。”
陈箴,《净化室》,2000年-2015年
此时此地,此间上海
当策展人侯瀚如为常年居住在海外的已故艺术家陈箴策划展览时,把陈箴创作中使用过的一句标语“不用去纽约巴黎,生活同样国际化”用作展览的标题。在这个城市里生活着或在此生活过的人有着怎样的体会,或多或少地在正在举办或将要开幕的展览中有所体现。
依然上海
上海当代艺术馆 | 展至10月8日
今年是上海当代艺术馆(MoCA Shanghai)建立十周年,该馆馆长龚明光本人也是在上海出生。这个名为“依然上海”的展览正是该馆体现“这方水土、这方人”的尝试,参与展览的不仅有上海的艺术家,也有电影导演、建筑师、文学家、诗人、社会研究学者等,似乎试图以参展人士的多元背景呈现更为多元的城市肌理。
“依然上海”展览现场
参展的艺术家包括几个月前在上海龙美术馆举办过个展“何所示”的丁乙,现居上海的90后艺术家胡为一,不久前在上海沪申画廊举办过个展“魇”的杨泳梁,与杜可风联合在震旦博物馆举办“画影之间”展览的张恩利,以及李华弌、刘建华、鸟头、潘剑锋、邱黯雄、沙飞、汤南南、田伟、吴印咸等等。
“依然上海”展览现场
公园里的爱情
MoCA艺术亭台 | 展至8月9日
“公园里的爱情”展览海报
上海当代艺术馆的艺术亭台(MoCA Pavilion)的“公园里的爱情”项目包含两部分活动,其中,“免费婚纱摄影”部分试图用情景再现的方式,联系起现在与过去二、三十年间上海婚纱摄影的发展过程与审美变化。而周末的“偶遇”则根据人民公园现在相亲角的情况,在美术馆的空间里再次呈现相亲场面。这个以上海市民的公共空间为载体的项目试图对过去以及当下关于爱情与婚姻的问题进行艺术的参与与实践。
施勇个展——让所有的可能都在内部以美好的形式解决
没顶画廊 | 展至8月24日
施勇个展“让所有的可能都在内部以美好的形式解决”展览现场
在没顶画廊举办的展览“让所有的可能都在内部以美好的形式解决”展出了施勇全新环境装置作品。施勇1963年生于上海,是中国当代艺术界的重要人物之一。1992年施勇在结束了《最后一次古典式的礼拜》的架上绘画后,他用感光材料制作了一系列近似物理实验的现场,并在上海华山美校的地下展厅出。之后,施勇开始致力于录像及装置艺术的尝试。1995年的作品《扩音现场:一个私人空间的交叉回声》是这个时期的一个高峰,作品探讨私人空间被侵犯导致的不安和焦虑。1996年开始,施勇作品的关注点更为开阔,从“文化身份”、“话语权力”、“文化多元主义”等议题出发,把现代化和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作为个人想象和创造的基础,以理想化的上海市民为概念进行创作。
王郁洋:今夜我为何物
龙美术馆| 8月9日-9月16日
王郁洋2009年作品《今夜我为何物》
在私营机构推动下,上海的艺术界呈现出充沛的活力和多样性。大大小小的画廊、艺术空间,它们都从各自的主旨出发,为中国当代艺术界助力。
龙美术馆即将举办的展览“今夜我为何物”也延续了上海私营美术馆的活跃。这个展览主题借用自亨利·米勒(Henry Miller),也与王郁洋2009年的一件作品同名,暗示在缓缓燃烧的灰烬中所窥见的朦胧的未来,一种“它”中有“我”,“我”中有“它”的叠加的未来性。展览以30多件作品呈现了王郁洋自2007年以来的创作轨迹。
近年,在上海拥有浦东馆和西岸馆两个场馆的龙美术馆是国内私营美术馆中十分引人注目的角色。这里为那些在中国美术史有重要地位的艺术家举办过展览,7月下旬结束的“食洋而化风神独韵——关良先生115周年诞辰特展”就是一例,这位沉寂了半世纪的中国现代派大师在这一展览中得到较为充分展示。另一方面,龙美术馆不久前举办的徐震艺术大展,丁乙个展,以及即将在8月8日开幕的王郁洋个展又体现了该馆对当代艺术的关注和把握。
上海西风,国际视野进行时
上海在中西文化交流历史中占有重要位置。要从上海人的艺术创作,回到历史的探幽,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的“从徐光启到世博会——中西文化交流历史中的上海”正好可以在文献和史实上帮助思考。而离开徐家汇藏书楼,又从历史回到当下,眼前的上海依然是国际文化交流的重镇。在不断探讨上海艺术家的创作之时,国外艺术家的艺术展览也从来不会缺席。
即将在9月1日登陆余德耀美术馆的“雨屋”
当然,上海各处还有众多国外艺术家的展览。而在即将到来的展览中特别值得期待的,也许要算余德耀美术馆9月新展“雨屋”,由艺术团队兰登国际(Random International)创作的体验式装置《雨屋》曾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引起轰动。这场展览也许会是余德耀美术馆今年参观人次飙升的一个保证。
从徐光启到世博会——中西文化交流历史中的上海
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 | 常设展
徐光启与利玛窦
如果说上海当代艺术馆的“依然上海”汇集了上海当代艺术和文化的种种,那么上海图书馆的常设展“从徐光启到世博会”则是这个城市在中西文化交流历程中重要地位的一次回顾。历史学家朱维铮曾说:“谁要了解十七世纪迄今的中西文化交往过程,谁就会把目光投向历史上的徐家汇。”5月,上海图书馆中西文化交流研究资料中心在徐家汇藏书楼正式挂牌并对公众开放,“从徐光启到世博会——中西文化交流历史中的上海”文献展即是这个新挂牌的研究中心的首个成果。
明代的徐光启是松江府上海县人,他是上海成为中西文化交流之中心的重要人物。他曾与利玛窦有过交往,并与后者合作翻译《几何原本》;也曾与意大利传教士熊三拔合作翻译《泰西水法》,介绍西方的水利科学知识。且在1607年,徐光启回上海奔丧守制之时,邀请了意大利耶稣会士郭居静来沪,而这便是天主教进入上海的开端。
CURRENT | 不合时宜:苏格兰当代艺术年展
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 | 展至8月9日
大型苏格兰当代艺术展“不合时宜”作为首个登陆中国的苏格兰当代艺术展选择了上海,在力图向中国观众展示苏格兰当代艺术的独特魅力的同时,也与中国的观众探讨了有关时代发展的深刻议题。
“不合时宜”展览现场
“不合时宜”的中文展名和其英文展名CURRENT(当下)之间的悖论式对立,既影射着罗兰·巴特精辟的箴言“所谓同时代就是不合时宜”,也质疑着繁杂多样的政治、社会及经济语境对“当下”这一概念本身及附着其左右的种种文化幻像的探索和争议。
身处跨国现象不断演变的现实之中,“同时代”为塑造那个虚拟的“大同”幻像提供了一个情感语域,这一“融情功能”也印刻在对中国当代艺术的跨国性阐释之中。自90年代起,中国当代艺术震撼了国际艺术舞台,从此被冠以‘当代’这个最具全球认同性的前缀,其形式及话语的多元化特质也从此不可避免地被拘泥于一个简单化的“美学体系”之中。由此,通过在中国展出苏格兰当代艺术作品,《不合时宜》期望能对“同时代”所隐含的虚构性功能进行一次透辟的剖析。
伊利亚和艾米莉亚·卡巴科夫:理想之城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 8月8日-12月6日
卡巴科夫夫妇“理想之城”中的“玛纳斯”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8月8日开幕的展览“伊利亚和艾米莉亚·卡巴科夫:理想之城”将展出知名俄罗斯艺术家卡巴科夫及其夫人(Ilya & Emilia Kabakov)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装置作品。“理想之城”是卡巴科夫夫妇的长期艺术项目,也是对其一生艺术理念的总结,这次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展出的是其第六个版本,展览将结合建筑、灯光、声音、绘画、城市规划等多种表现形式。在“理想之城”这个乌托邦中,木制的残垣断壁将串联起这座白色的“理想之城”:“玛纳斯”、“坠落天使”、“暗教堂”、“门”、“如何一边聆听莫扎特音乐一边设法拿到苹果的20种方式”、“空美术馆”和“但丁剧场”。
黑特·史德耶尔 Hito Steyerl
BANK画廊 | 展至9月1日
黑特·史德耶尔影像作品《流动(资本)公司》截图(2014年)
由马修·伯利塞维兹(Mathieu Borysevicz)创办的MABSOCIETY是位于上海的一家策展工作室。自2012年成立以来,MABSOCIETY策划了一些列的展览。2013年,MABSOCIETY在外滩——这个上海最具历史代表性,也是中西文化碰撞之处,找到了一处位于香港路老建筑内的展览空间,并将之命名为BANK。本次在BANK空间展出的德国艺术家黑特·史德耶尔(Hito Steyerl)作品《流动(资本)公司》(Liquidity Inc.)讲述了一位叫雅克布·伍德的金融顾问,在上次金融危机中失业之后,转行成为武术家的故事。延续史徳耶尔大部分作品风格,这件创作也基于大量的采访研究和对现成的视觉素材的使用,并在严谨的科学式纪录片和梦幻的蒙太奇风格之间来回切换。
黑特·史德耶尔1966年出生于德国,是当今视频艺术领域最受赞誉的艺术家之一。史德耶尔的作品关注于一系列当大社会议题,涉及女权主义、军事化、由电子技术带来的图像传播以及知识的大规模生产状况。她参与了卡塞尔文献展、威尼斯双年展、台北双年展、伊斯坦布尔双年展和光州双年展等一系列重要的当代艺术展览。
以上海方式浸淫在艺术与流行文化的欢愉中
在上海,艺术不仅仅是对审美和历史的严肃思考和讨论。2014年,曾在香港维多利亚港展出“大黄鸭”的荷兰艺术家Florentijn Hofman在上海首届“艺术设计双周展”展出了“粉红猫”,引来大量关注。也是在去年,上海K11购物艺术中心的“印象派大师·莫奈特展”也大获成功,参观者需排队数小时才得以进场。最近,在上海拉法耶艺术设计中心举办的“明日披头士——纪念披头士乐队成立55周年主题特展”和在新天地太平湖公园举办的“不朽的梵高”展览也受到民众的欢迎。从艺术、设计到流行文化,这些展览让上海人感受到欢乐的同时,也体现了这座城市的活力和包容。
将于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开幕的展览“设计:为了爱犬”由日本设计师原研哉策划,这位创办了著名品牌无印良品的设计师在中国设计界享有极高的知名度。众多上海地区的设计师、艺术爱好者和各行各业里日本设计师的粉丝们肯定不会错过这场展览。
“明日披头士”——纪念披头士乐队成立55周年主题特展
上海拉法耶艺术设计中心 | 展至10月7日
展览重现了1964年披头士乐队首登 “苏利文剧场秀(The Ed Sullivan Show)”的舞台
“明日披头士”展览每日展示15小时,分日场和晚场,除了大量此前未曾曝光的唱片、藏品以及100幅英国《镜报》记者拍摄的照,以多媒体技术重现了包括乐队1964年在美国第一次公开电视秀舞台在内的多个经典场景之外,还举办主题派对、音乐讲座和现场演出向披头士(The Beatles)这支可能是世界上最广为人知的乐队致敬。
展览现场
“不朽的梵高”感映艺术大展
新天地太平湖公园 | 展至8月30日
“不朽的梵高”展览把梵高的作品投射在展览空间之中,配合声乐,营造感官上的多重刺激
这个由澳大利亚Grande Exhibitions公司出品的巡展在美国、意大利、俄罗斯等地大获成功后,选择上海作为登陆中国的第一站。展览并非原作的展示,而是以感映技术展示3000多幅梵高的绘画和日常生活用品。据报道,在4月展览开幕之时,预售票就已经达到了12万张。
设计:为了爱犬
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 | 8月8日-10月11日
“设计:为了爱犬”中日本建筑设计师妹岛和世的作品
由日本著名设计师原研哉策划的“设计:为了爱犬”项目于2011年启动,邀请了Atelier Bow-Wow、伊东丰雄、MVRDV、马岩松、隈研吾、Konstantin Grcic、妹岛和世、TORAFU ARCHITECTS Inc.、内藤广、坂茂/藤本壮介、Reiser+Umemoto、原设计研究所及原研哉本人共14组建筑师、产品设计师、交互设计师,根据不同品种的狗狗为其设计居所。即将在喜玛拉雅美术馆举办的这场展览通过十多组作品的展示,试图在人和狗的尺寸之间建立连接的通道。展览将放大原研哉本人设计的作品D-Tunnel,观众可以进入该空间,借由狗的视角重新观察、审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