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7个开启空间想象之门的最新建筑展览

May 16, 2015   艺术新闻/中文版

5月15日,年逾九旬的匈牙利建筑师尤纳·弗莱德曼(Yona Friedman)的个展“移动建筑”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开幕,以非常规的布展方式探讨“即兴”在建筑中的可能性。6月我们将迎来勒·柯布西耶作品在中国大陆的首展。伦佐·皮亚诺(Renzo Piano)、路易斯·康(Louis Kahn)、托马斯·赫斯维克(Thomas Heatherwick)等现当代建筑师的作品也在各地博物馆及文化机构中出现。

这些进入展览空间的建筑设计或天马行空,或充满诗意,它们探索着空间的可塑性,呈现出建筑师们对美学、生存空间、建筑与人、建筑与城市发展等问题的深度思考。

– 北京 –

新世代英伦创造:走进赫斯维克工作室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 6月4日-6月21日

www.museum.cafa.com.cn


2012年伦敦奥运会“铜花瓣”火炬

种子圣殿,2010年上海世博会英国馆

赫斯维克工作室由托马斯·赫斯维克创立于1994年,以建筑、城市基础设施、雕塑、设计和战略思维著称。6月,赫斯维克工作室在亚洲地区的主要新项目的竣工为“新世代英伦创造:走进赫斯维克工作室”亚洲巡展拉开帷幕,展示工作室成立20年来匠心独运的作品。此次展览也是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与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合作的“非凡英国”项目的中心环节及2015中英文化交流年的交流活动之一。

赫斯维克打造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获奖的英国馆种子圣殿,也曾被委任设计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铜花瓣圣火台和第二代Routemaster伦敦红色双层巴士,后两者令其声名鹊起。赫斯维克至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建筑项目在中国,上海黄浦江畔在建的42万平米的外滩金融中心·BFC是他担任创意及美学顾问的城市综合体项目。


黄浦江畔在建的外滩金融中心·BFC艺术中心

第二代Routemaster伦敦红色双层巴士

赫斯维克设计的南洋理工大学学习中心(Learning Club)

– 上海 –

移动建筑——尤纳·弗莱德曼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 5月16日-8月16日

www.powerstationofart.org

展览海报

5月15日,年逾九旬的匈牙利建筑师尤纳·弗莱德曼的“移动建筑”个人展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开幕。尤纳的核心作品“空中城市”也在展览中亮相。本次展览是PSA“空间与建筑”学术研究的重要项目。

《移动建筑宣言》插图,1956年。尤纳在1956年提出的“移动建筑”理论曾引起国际范围内的广泛讨论

尤纳在1956年提出“移动建筑”理论,认为住宅和城市规划应该由居住者来决定,公然质疑柯布西耶“居住者适应建筑”以及十人组个人主义的建筑理念,引起建筑界的极大争议和广泛讨论。他强调城市存在的真实原因是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实际需求的能力,因此需要建立一套能够与多变的社会制度抗衡的建筑架构体系。此理论对之后多个实验性建筑团体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次展览分为两个版块。其中一个版块是通过手稿、模型、动画,梳理“移动建筑”理论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另一版块探讨了即兴在建筑中的可能性。尤纳视即兴为自然法则,他对此的尝试开始于1970年蓬皮杜中心立面设计竞标。本次展览也是一个即兴的现场。工作团队将在尤纳的指导下,就地取材地完成“空中城市”、“街头博物馆”、“简单科技博物馆”、“狂草”等建筑结构。


展览现场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本次展览策展人龚彦为媒体和嘉宾进行导览

除此之外,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将在开展期间实施“街头博物馆”计划,每周邀请20位参与者,展出自己的收藏作品,讲述自己的故事。“街头博物馆”是2004年起由尤纳命名的计划,并在意大利科摩市实现了两次。活动邀请城市中的每一个成员尽情展示对他们来说意义非凡的物件,每个街头博物馆的形态都将随着环境和搭建条件的不同而变化。在尤纳创造的介乎艺术和神话的自治国度里,我们似乎可以预见一个公民社会的生活新形态。


尤纳·弗莱德曼与他的爱犬在巴黎荣军院前,身后是尤纳想象的“空中城市”

“空中城市”草图

“空中城市”凌空于地面,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高达20米的展厅内悬空而吊,重达3吨

尤纳·弗莱德曼:“我所追求的并非游牧主义而是变化的可能性。这就是移动建筑的全部。而我一直在等待着这种变化。”

– 上海 –

渐渐件件——伦佐·皮亚诺建筑工作室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 6月28日结束

www.powerstationofart.org

展览海报

普利策建筑奖得主、蓬皮杜艺术中心和伦敦碎片大厦的设计者、78岁的意大利设计师伦佐·皮亚诺(Renzo Piano)在中国的首次回顾展“渐渐件件——伦佐·皮亚诺建筑工作室”展览3月28日起已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开展。“完成一件事情是一步一步而来,并非一蹴而就。”展览名称由此而生。

自2013年起,PSA将“建筑和空间”设为重要的学术研究方向,每年推出主题性展览、研讨和实践计划,本次展览是该计划的第二个大型展。展览分为5个版块:“从建筑开始:建造的轻盈”、“轻巧的智能城市”、“中国项目”、“文化场所,艺术空间”及“为音乐和宁静而做的建筑”。皮亚诺力求科技与环境的融合、力与美的交汇。展览以建筑模型、设计手稿、展板、影像等形式直观展现他从业至今27件广为人知的代表作。展览不仅探讨材料、结构、氛围和使用者的关系,还将向我们展示这位建筑大师从米兰现代主义出发,超越传统,追寻诗意与自由的历程。

展览现场

纽约惠特尼美术馆新馆
乔治蓬皮杜艺术中心,1977年

梅尼尔收藏博物馆,1987年
伦敦碎片大厦,2012年

拉奎拉音乐厅,2012年

肯贝尔艺术博物馆,2013年

阿斯特鲁普·费恩利现代艺术博物馆,2012年

– 广州 –

克里斯蒂安·科雷兹:不确定的确定性

广州太古汇方所 | 5月24日至6月23日


展览海报

克里斯蒂安·科雷兹1962年出生于委内瑞拉马拉开波,曾大量发表过建筑摄影作品,于1993年在瑞士苏黎世开办了自己的建筑工作室。和时下某些当红的大牌建筑师的建筑以外形取胜不同,科雷兹的建筑总是更加注重空间本身。他的代表作一墙之宅和华沙当代美术馆都在业界引起不小的关注。

2013年科雷兹曾受邀在上海的“新锐建筑师系列讲演会”上对“不确定的确定性”这一主题进行深入讲解。他曾表示中国建筑师面临的建筑尺度很大,亟需寻找准确的概念和方式。5月,瑞士驻广州总领事馆、广州方所与广州又木文化联合发起此次展览,引领我们跟随这位新锐建筑师感受多样性的空间带来的美感。

– 深圳 –

勒·柯布西耶——巨人的现代建筑

华·美术馆 | 6月14日-7月31日

www.oct-and.com

展览海报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

2015年是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逝世50周年。AUBE欧博设计和深圳华·美术馆联合主办的“勒·柯布西耶——巨人的建筑”将首次在中国大陆地区展示柯布手稿。此展览是2015中法文化之春的重要项目之一。正在香港举办的为期近一个月的柯布西耶回顾展的策展人Pascale Mory也负责了此次深圳展二层空间的布展工作。展览将追溯他六十年的创作,呈现具有象征性的建筑及各领域作品逾150件,借此机会缅怀这位现代建筑运动的主将。

柯布西耶被称为“现代建筑的旗手”和“功能主义之父”,他对现代建筑运动的贡献是全面的,从理论到实践,包括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绘画、雕塑甚至家具,他的作品几乎是20世纪现代建筑成就的缩影,充满挑衅性以及对古典主义建筑理念的摧毁与创新,其影响延续至今。

萨伏伊别墅,1931年落成

马赛公寓,1952年落成

郎香教堂,1955年落成

– 台北 –

建筑之境:路易斯·康建筑展

台北市立美术馆 | 7月5日结束

www.tfam.museum


路易斯·康,约拍摄于1972年

本次展览是近20年来首见大型的路易斯·康(Louis Kahn)回顾展,由德国威察设计博物馆(Vitra Design Museum)、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档案馆(Architectural Archives of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与荷兰建筑学院(Netherlands Architecture Institute)共同策划。

展览以“建筑之境”为名,凸显路易斯·康建筑及其理论建构的真谛。展览分为6个主题:城市、科学、住宅、地景、社群和永恒。近200件的展品除建筑模型、设计手稿与素描外,还有照片和影像纪录片。康重要的作品皆在其中:美国德州沃斯堡金贝尔艺术博物馆(1966-1972)、艾哈迈达巴德的印度管理学院(1962-1974)和孟加拉达卡的议会大厦(1962-1983),还有他在纽约唯一的作品——1973为纪念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而设计的罗斯福四大自由公园。此项目曾由于1974年的经济危机而停滞,最终于2012年10月才竣工。

路易斯·康一生都在思考建筑哲理,甚少关注自己的财务和人际关系。而正是这位向来独自工作的建筑师在建筑设计中完美地融合了欧洲经典哲学概念,发展了建筑理论,他也是开拓光影运用的先驱。路易斯·康曾说,你无法创造一栋建筑,除非你充满喜悦。这也许解释了他的建筑为何能够给人一种难以表达的震撼、欣喜和不可量度之感。


罗斯福四大自由公园,纽约罗斯福岛,1973年-2012年

耶鲁大学美术馆,康乃狄克州纽黑文市,1951年-1953年

科曼住宅,宾州华盛顿堡,1971年-1973年

– 台北 –

后石油城市:城市未来的历史

台北市立美术馆|5月16日至8月16日

www.tfam.museum

城市发展的历史与能源息息相关。从世界史的角度来看,当今城市的样貌,在很大的程度上被“石油”这个主要能源的使用方式所决定。不管是都市的大小范围、都市的交通状况、都市与乡村之间的关系、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的移动方式与时间节奏,几乎在所有都市文化的面向上,都受到这种基础能源的影响。在石油成为跨国冲突主要的原因,以及石油储量大幅减少的今日,人类是否能够应该及早思考“后石油城市”的未来?此次展览借由一系列不同建筑师对于后石油城市与人类未来的想像,追溯人们如何思考“城市之未来”的历史。

展览聚焦能源、城市与人类生活知交互关系,以可持续发展、交通运输与都市系统三个议题为主轴,展出包括来自台湾、德国、迪拜等不同国家建筑师关于未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而做的设计案共16件,以及三件与此议题相关的图表。


各国城市的个人化捷运系统设计

玛斯达广场。新兴的德国建筑师事务所LAVA在玛斯达中央广场的设计竞赛中脱颖而出

阿布扎比酋长国的玛斯达市建设计划,以围有正方形城墙的传统阿拉伯城市为蓝图

展览推荐 | 16家私营美术馆展和它们形塑起的中国艺术生态版图

从北上广到非中心城市,一条由民间力量和私营机构勾勒起来的艺术脉络已越来越清晰,并逐渐影响和形塑着中国艺术生态版图。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