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近日于蓬皮杜艺术中心开幕的“安塞尔姆·基弗回顾展”全面回顾了基弗(Anselm Kiefer)从1960年代到目前为止的创作,以150件绘画、装置和纸上作品无声揭示了安塞尔姆·基弗——这位德国新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复杂而忧郁的迷思。
▲ “安塞尔姆·基弗回顾展”在蓬皮杜艺术中心的展览现场
▲ 基弗为本次展览专门创作的40个根据炼金术与犹太哲学体系卡巴拉理念所设计的玻璃柜
这场占地2000平方米的大型回顾展由一座夺人眼球的纪念性装置作品开启。这座由金属板和铅制成的庞大的结构建筑被放置在蓬皮杜艺术中心的接待大厅,以“数据库”的形式展示基弗的摄影作品,也为展览提供了索引的功能。“这些数以千计的照片贯穿了我的生命。”安塞尔姆·基弗说道,“这是一次关于我一生的展览。”
本次展览不以时间为线索,而是通过创作主题将基弗艺术生涯中的不同阶段巧妙串联起来。如《复活》(Resurrexit)(1973)、《玛格丽特》(Margarethe)(1981)等重要作品被视为转折点列于展览的重要位置;此外,基弗还受委托创作了40个根据炼金术与犹太哲学体系卡巴拉理念所设计的玻璃柜,这也是基弗近来最为关注的创作话题。
在本次展出的150件作品中,《艺术新闻》将由以下8件代表作为线索回顾基弗充满隐喻和神秘色彩的、带有厚重历史感的创作。
安塞尔姆·基弗(Anselm Kiefer),1945年生于德国多瑙埃兴根,是德国新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
● 《复原》(1974)
基弗与乔治·巴塞利兹(Georg Baselitz),西格玛尔·波尔克(Sigmar Polke)以及约尔格·伊门多夫(Jorg Immendorff)共同参与了1970年的德国绘画复兴,他们都是当时德国新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因为深刻的民族审视和对神话元素的探讨,基弗很快便从这个新生群体中脱颖而出。
生于一个非常传统的天主教家庭,基弗一直受到历史、宗教和神话的启发。具有冲击性的笔触和色彩是他的绘画作品中独一无二的标志之一。在《复原》(Resumptio)这件作品中,一个带着翅膀的淡蓝色身影盘旋在坟墓之上,其潜在的讯息则是:绘画使人拥有与过去打交道的能力。
● 《奥西里斯和伊西斯》(1985-1987)
基弗于1945年即二战结束的那一年出生于德国多瑙埃兴根,他的作品以德国神话为中心,通过装置、素描和油画,探索着二战对于德国人的影响。几十年来,追索历史,探求毁灭与创造的关系是安塞尔姆·基弗永恒的创作命题。
● 《玛格丽特》(1981)
基弗的许多作品涉及文学的内容。《玛格丽特》这件作品呼应了保罗·策兰(Paul Celan)的诗歌《死亡赋格曲》。该诗中提到了两名女性:玛格丽特(Margarete)和舒拉密(Shulamite)——一个雅利安人和一个犹太人。玛格丽特的金发没有被画出来,而是由粘贴在画布上的稻草来展现,她的名字则写在稻草背后。
● 《莉莉丝》(1987-1990)
1984年,基弗因展览之故前往以色列,在那里他对意第绪(Yiddish)犹太文化中的缺失与哀痛有了全新而敏锐的认知。与此同时,他惊觉这种丧失也同样体现在日耳曼文化的深处,而这恰恰都是种族清洗造成的。他学习塔木德哲学,研读卡巴拉的思想经典,从这些相当复杂的犹太教概念里汲取灵感,将个人反思置入哲学土壤中,从而创作出一些与传统西方艺术表达形式大相径庭的作品。
基弗不仅用颜料来创作架上作品,碳、灰烬、毛发也是他钟爱的创作材料。在犹太教中,莉莉丝(Lilith)是人类祖先亚当的第一任妻子,上帝用与创造亚当时同样的泥土创造了她,她因不满亚当而离开了伊甸园。这是一个既叛逆又充满忧郁的形象。为了表达这一点,基弗在《莉莉丝》中运用了铅和罂粟花作为材料。
● 《给保罗·策兰》(2006)
在后希特勒时代,面对哲学家西奥多·阿多诺的著名论断:“所有与奥斯维辛有关的连锁文化现象,包括对它们的强烈批判,都只不过是一堆垃圾。”艺术家们此时该如何进行创作呢?正是通过涉入历史,在记忆中重新构筑民族形象,基弗回答了困扰他们这一代所有德国艺术家的问题。
这件名为《给保罗·策兰》的作品,描绘的是一片绝望的风景,由清漆、灰烬和烧过的书本以及其他原料构成的。正如策兰认为他最重要诗歌作品与奥斯维辛有关,基弗试图在不被历史碾碎的前提下去探索历史——发展他自己的绘画语言,兼具建构和解构的特征。
● 《滑铁卢》
这件作品是基弗《滑铁卢》系列作品中的一幅。“滑铁卢”,顾名思义,与拿破仑在比利时的战败有关。棕黄的土地显得温暖而又脆弱,那些熟悉他创作方法的人意识到,这幅画与德国历史和第三帝国时期盛行的“本土”(native soil)的概念有关。
● 《衔尾蛇》(2014)
艺术曾为炼金术士所用,而如今炼金术如今却经常被艺术家所运用。这件铅制的装置名叫《衔尾蛇》,尽管炼金术士的形象本身难以在作品中觅得,但作为炼金术士的象征,衔尾蛇在咬噬着自己的尾巴。基弗将信息加密在他的作品中,而观者则需要去破译基弗留下的密码。
● 《土星-时间》(2015)
为了蓬皮杜中心的回顾大展,基弗设置了40个展示柜来放置他的旧作,它们由此成为一组新的装置作品。这些展柜中包括有植物、岩石还有钢铁——那些象征着生命起源和终点的物质。除此之外,本次回顾展呈现的作品还有:
▲ 基弗作品《内部》(1982)
▲ 基弗作品《骑在维斯瓦河上》(1980)
▲ 基弗作品《瓦鲁斯》(Varus,1976)
▲ 基弗作品《他站起来》(Resurrexit,1973)
▲ 基弗作品《夜晚的命令》(1973)
▲ 基弗作品《林中人》(1971)
▲ 基弗作品《板上绳索》(1977)
▲ 基弗作品《齐格弗里德忘掉布仑希尔德》(Siegfried vergißt Brünnhilde,1975)
▲ 基弗作品《对原质的破坏》(Shevirat ha Keilm,2015)
除了在蓬皮杜艺术中心的展览,“安塞尔姆·基弗:书的炼金术”也正在法国国家图书馆进行中,展示了基弗从1986年到2015年间所创作的100余本“书籍”。基弗亲自为这次展览设计了布置方案,在法国国家图书馆重现了他的工作室和书房,将观众带入了自己私密的内心世界。
安塞尔姆·基弗
蓬皮杜艺术中心 | 展至2016年4月18日
安塞尔姆·基弗:书的炼金术
法国国家图书馆 | 展至2016年2月7日
编撰 | TA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