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在这15个画廊展中进入2015年当代艺术的最后一季

Dec 19, 2015   艺术新闻/中文版

伴随着佩斯画廊“北京之声——宋冬:剩余价值”、空白空间“翟倞:笔记”等展览的开幕,2015年的最后一波展览热潮也终于登场。画廊是最鲜活的当代艺术发声场,本周末,《艺术新闻》从北京、上海和香港的画廊中精选了15个优质新展,带着好久没逛画廊的你感受当代艺术的脉搏。

·北京

北京之声——宋冬:剩余价值

佩斯北京 | 2015年12月19日-2016年2月27日

“北京之声——宋冬:剩余价值”以一系列全新作品呈现了宋冬对日常“废弃物”的价值和美学的再认识。作为其早先创作的“物尽其用”和“穷人的智慧”的延续,“剩余价值”仍然秉承着宋冬“生活就是艺术,艺术就是生活”的创作宗旨,不同的是,这一次宋冬通过非叙事的方式展现了日常生活在“抽象”方面的更多可能。

21件装置《无为之为》和9件装置《无用之用》较均匀地分散在空间中,这些作品的抽象形制展现出一种当代视觉经验中的美学,同时又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无为之为》的抽象的形态来源于宋冬将搜集来的旧窗框堆叠在一起时自然形成的形状和疏密。“它里面有所谓的可以上升到观赏性的审美价值。”宋冬在接受《艺术新闻》专访时表示。(关于本次展览的更详细报道,请点击:从“剩余价值”入手,宋冬北京新展重估日常生活美学

Song Dong 001

 

宋冬作品《无为之为-碎片002》(左)以及《无为之为-碎块002》(右)

A-World-in-a-Well-2015-v1

宋冬作品《坐井观天》

翟倞:笔记

空白空间丨2015年12月19日-2016年1月31日

翟倞个展“笔记”展出了翟倞最新的架上绘画和水彩作品,通过笔记式的记录,呈现了“典故”、“空间感”以及“古怪的情绪”三个线索。这是艺术家近年来对未知疆域的持续探索,也是对其长期进行的百科全书式艺术计划“夜航船”的呼应与推进。其中,“典故”包含了多个历史笑话,主要是关于绘画主题和内容的探讨,涉及主体与客体的叙事。“空间感”是关于几何形式的讨论;而在“古怪的情绪”中,艺术家则对绘画时常存在的作品情绪和气质问题进行了有趣的探讨,例如“夜”里面诗意的赏月;“十日谈”中人们多变的对话讨论……零散的古怪情绪,触发难以名状的错位感。

空白空间-空间感-The-Extensity--2015--布面油画-oil-on-canvas--180×300-cm
翟倞作品《空间感》

窥视秀

长征空间丨展至2016年1月31日

长征空间于今冬推出的群展“窥视秀”集合了六位活跃于当代艺术创作领域的年轻艺术家——陈天灼、何意达、胡庆泰、林科、唐狄鑫、杨沛铿,通过不同的媒介和途径,呈现了他们近期实践的新作。

本次展览中,陈天灼的装置、表演、或录像作品充满了从诸如宗教、流行文化及各种亚文化等领域汲取的形式和符号;杨沛铿的创作形态则以生态、园艺和摄影为主;何意达运用无足轻重和来源各异的材料,从雕塑的身体感出发,去讨论展示和表达之间的关系;胡庆泰的创作方式则像是在对现成物品、人或经验的发现、提炼、重新整合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和重新使用;林科的近期作品将艺术家本人从后台搬入前台,通过操作者头像在作品中出现,“即兴”和“现场表演”的概念在他的新媒体创作中越来越明显;唐狄鑫则在本次展览里精选了他在绘画和表演这两个领域里面的创作。

窥视秀

杨沛铿摄影作品《孤独佐治的肖像》

窥视秀2

唐狄鑫录像作品《芦苇》截图

欧阳春:一粒尘埃

北京香格纳画廊丨展至2016年1月24日

欧阳春此次个展展出的《一粒尘埃》由1300余件始于1993年在不同材质上创作的绘画以及一件最新的布面油画组成,是一组几乎贯穿艺术家整个创作生涯的空间绘画装置作品。这组作品在展览现场构成一个需要抬头仰望的似乎无限延伸的空间。作为欧阳春一贯的创作风格,这次他似乎也无意在概念上做过多的停留,而是选择了更直接的切入方式呈现出好似一粒从内部爆炸的尘埃所成就的璀璨世界。

欧阳春展览 欧阳春一粒尘埃1
欧阳春《一粒尘埃》展览现场

朱青生&第三抽象

前波画廊丨展至12月27日

由朱青生策划的“第三抽象”研究性展览是对整个抽象艺术史的总结和未来发展的瞻望,展出了董其昌和尚扬、王怀庆、谭平、严善錞等艺术家的作品,在此,艺术家认为,随着不断地发展,抽象艺术的成就和价值在中国将愈发明显,也愈发呈现其独特之处。与此同时,在前波画廊同期开幕的展览“朱青生”作为“第三抽象”的映照,展出了作为艺术家的朱青生创作的几件中小型尺寸绘画及一件大型尺寸的绘画作品《放大书法》。在这件作品中,艺术家以抽象绘画的形式呈现了放大到100倍书法中的一道笔划,看似抽象的绘画背后凝聚着对中国传统书法中笔意的探究。

朱青生
朱青生作品《放大书法》

谢南星:无题三种

麦勒画廊丨展至2016年2月6日

在麦勒画廊的谢南星最新展览中,观众会看到一组肖像系列的作品、近期创作的《无题》(2014–2015)系列作品和谢南星以前的心理学绘画路径的综合呈现《三角关系逐渐移动》(2013)。谢南星是极具变革心的实验派画家,他总是在挑战着艺术教育中的那些传统的、看似已确立的成规。他对心理学颇有兴趣,往往以心理学质疑的方式去质询表面背后的东西,从而达成他的艺术实践路径。

在处理肖像画时,谢南星对人物的刻画不同于惯常的描绘人物容貌的方式,而是通过一则故事、构图或者色彩来塑造人物性格。在《无题》系列中,谢南星探讨的是经由一系列不同媒介加工处理后的图像会是什么样。借助光源、绘画以及其他摄影媒介,谢南星对他母亲生前拍摄的一些花卉、盆栽的照片加以转化从而创作出了这些作品。《三角关系逐渐移动》灵感则源自卢西安·弗洛伊德(Lucian Freud)的作品《The Artist Surprised by a Naked Admirer》,受其场景的启发,谢南星希望发掘“画家–参照物–表达参照物”之间的关系。

谢南星.webp
谢南星作品《无题No.4》

胡晓媛:蚁骨

北京公社丨展至2016年1月2日

胡晓媛的创作一直以细腻、思辨和隐含的冲突性为特点。无论在她的装置、绘画还是影像作品中均体现出她对材料的敏感,这种敏感源于她对于日常事物的微妙体验,并且从关于意义和概念的辨证里抽离出十分独特的美感。“蚁骨”、“草刺”和“石疑”将是艺术家在未来两年内陆续呈现的三部曲式创作,这三部分的标题共同指向了微弱纤细与所谓的坚固恒常之间的互生关系。

此次展出的装置系列作品《蚁骨》是她从2008年起延续至今的“木”系列的最新拓展,也是这一系列迄今为止最为庞大的尝试。艺术家将废梁、被反复切割的不明旧木、被拆解的栏柱等切割打磨,拼接或者与金属结合成新的结构。脆弱纤轻的生丝与粗钢硬木之间的冲突被强化了。此外,展览还《砰》、《又轻又痛的涟漪》、《人性特征》三个影像作品,通过人与人、人与物、直接与间接、猛烈与温和、被动与主动的接触,强调了互生以及整体的混沌性。

蚁骨展览现场
“胡晓媛:蚁骨”展览现场
北京公社又轻又痛的涟漪-2015--单频录像--7’00’
胡晓媛影像作品《又轻又痛的涟漪》截图

aaajiao-不确定

杨画廊丨展至2016年2月29日

“aaajiao-不确定”是徐文恺(aaajiao)继2015年1月份在上海个展“代号:aaajiao”的延续。在此次展览中,艺术则试图在现实中对个体和群体的身份不确定性做出某种预言:是否存在一种高度信息化的新族群,以某种方式更有效地适应未来,甚至是替代我们。
aaajiao在作品创作中倾向使用跨领域的语言,如建筑、电子音乐、表演、产品设计、医学等,去探索数据处理、自媒体领域以及信息过滤,以及聚焦于今天消费网络技术、生活于社交媒体中的青年一代。这代人被艺术家称之为“屏幕一代”,在他看来,屏幕是人的另一面,人也成为了屏幕的另一面。工具不仅仅是人的延展,工具也有其自身的生长属性甚至意志。人们逐渐将面对世界的主要触角承包给科学,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中的经验无缝连接地呈现给我们。而徐文恺的创作正是致力于面对这种无序的经验并将其以独特的艺术编码呈现给观众。

aaajiao展览现场
“aaajiao-不确定”展览现场
aaajiao《碎片》-尺寸可变---装置、蚀刻铜片--2015
aaajiao作品《碎片》

王墒个展:家丑

魔金石空间丨展至2016年2月29日

生于1984年的艺术家王墒喜欢将自己的工作方式比喻成双重间谍——同时为两个或多个不同的阵营潜心工作,但是并不信任也不忠诚于任何一个阵营。正是在这样的逻辑中,王墒执行着艺术家与珠宝商的双重身份。在这两个行业中,各自存在不同的价值、美学、秩序和规则。出于对它们同等的不信任,他将做珠宝看做是为建立自己的艺术语言而做的“下乡采风”,而做艺术成为了他增加自己珠宝艺术性的途径。

本次展览中展出的雕塑作品将不断异化的大地转换为抽象的形态,价值在其陌生的面貌下显得异样而无关联。而《无光无影》这部融合了广告、宗教、艺术语言中常见元素的短片,挪用着那些时常被认为是构建意识形态的机制,陈述着一个关于自然零点的篇章。

3E9A9743
王墒作品《化石No.203》
IMG_9608
王墒影像作品《无光无影》截图

·上海

万曼:遗留之物

Bank丨展至2016年1月6日

BANK本次呈现的是万曼的橡皮泥模型作品,这个系列于1970年前后在欧洲制作,其原本意图是作为更大型织物的打样,其中仅有一些较大的作品被实现而剩下来的则主要还是模型。在这些小尺寸的神秘的模型中,我们可以窥看到艺术家重叠的意识,既现代又传统,既整体又无序,而这些复杂的情感已经渗透到中国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中。

BANK
“万曼:遗留之物”展览现场

卡斯特·傅丁格:诸物终将分离

天线空间丨展至2016年1月29日

德国艺术家卡斯特·傅丁格(Karsten Födinger)的创作母题围绕在与力学有关的概念上。他的作品经常运用建筑、营造与工程技术而达成,并总是试着让人意识到,雕塑是个严格遵照力学原则的艺术类别。其创作特别之处在于,他往往借由这些抽象的力的概念作为作品的动力,映照出当今的气候、地理、环境等条件。

本次展览中,卡斯特·傅丁格提出了对中国地理情况的调研,并最终制作出四件作品以及一组摄影系列,包括依照本地施工方式以及展间的楼板承重条件而定制的《诸物终将分离(地球自转惯性之盆)》、《影壁:来自河道的沉积层》;对长江沿岸进行调查的《诸物终将分离》摄影系列;以及较为着重隐喻层面的两组户外作品《罗蕾莱》和《罗蕾莱的河上木排屋》。展览的中文标题“诸物终将分离”取自德国诗人席勒所做的《铸钟歌》里的一句词,描写熔化的金属开始流动的那一刻(“The masses flow at last”)。艺术家以此来标示出他对于各种材料在汇聚成一定的体量之后,其静力转变成动力那一瞬间的关注。

屏幕快照 2015-12-19 下午6.55.50
“卡斯特·傅丁格:诸物终将分离”展览海报

模型演进
A+ Contemporary 亚洲当代艺术空间

2015年11月21日 – 2016年1月17日

由鲍栋策划的“模型演进”群展将带来蔡磊、陈熹、Mi Young Cho、高伟刚、季俊、谭天、王郁洋几位年轻艺术家的创作。模型(model)在艺术领域中,包括认知模型,即视觉范式,以及艺术母题 (motif),如艺术家常用的形象与题材、纹样的图像单元等。在某种意义上,传统的艺术史就是一部视觉认知模型的演化史。策展人表示,本次展览即是要以 艺术家的工作来呈现模型演进的方式,以更确切地观察某种建立在方法论上的艺术实践。

640.webp
▲ “模型演进”展览海报

MOVEMENT——名和晃平个展
阿拉里奥画廊

展至2016年1月30日

日本当代艺术家名和晃平生于1975年,他在中国的首场个展于11月17日在阿拉里奥画廊开幕。展览的名称来自名和晃平的“moment”和“vessel”两 个系列,也体现了艺术家近期对“运动”(movement)的兴趣。而展览中除了展出他的“moment”和“vessel”两个系列中的大量作品外,还展出其“PixCell”和“Directions”系列的作品。

名和晃平1.webp
▲ 名和晃平个展“MOVEMENT”中展出了“PixCell”系列作品中的《Deer》
名和晃平2.webp
▲ 名和晃平作品《Direction#38》

·香港

杰夫·沃尔

白立方丨展至2016年1月24日

杰夫·沃尔(Jeff Wall)被誉为过去三十年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本次是他在香港之首次个展。将展出艺术家过去18个月的全新摄影作品。在这些新作中,沃尔继续将焦点放在日常生活的命题,尤其是北美城市中的人物以及生活破碎的一面。这些照片摄于洛杉矶和邻近地区,以及艺术家的故乡温哥华;作品中的影像既有根据曾经目睹的情景重新构建出来的画面、也有在街上纪实拍摄的题材。沃尔认为:“日常生活就是一张大拼图,由许多具体事物构成,没有人可以左右一切,但每个人都有份儿造成这个局面,当它们汇聚在一张照片里,一切便会一目了然。”他透过摄影呈现现实生活的拼图,重新激活我们对生命的观察和体会。

杰夫沃尔
杰夫·沃尔个展展览现场
杰夫沃尔Property-line-2015-Inkjet-print
杰夫·沃尔作品《Property line》

邓国骞:百货

安全口画廊丨展至12月23日

消费文化充分渗透着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我们的生活建构在各式各样商品上,混合媒介艺术家邓国骞由基本出发,从日常物探讨生活的本质。本次在安全口画廊的展览将展出一系列邓国骞的旧作与新作,我们从中可看到艺术家一贯对日常物的沉思与执迷。艺术家利用这些毫不起眼的生活碎片,抒发他对个人际遇及生活想像的一些感悟及启发, 使其作品不但唤起个人的生活经验,也希望触发观赏者的好奇及想像。

拼贴是邓国骞一贯的创作方式,在拼贴的过程中,艺术家组合各式各样的符号,拼凑出看似熟悉,但亦令人却步深思的作品。在利用名种相关与不相关的符号进行拼贴时,符号原有的社会意义虽然得而保留,但与此同时新的解读方式及意义亦会产生。故此,拼贴现成物既能重新展现某些原本隐藏或忽略了的社会讯息,同时也能创作出新的叙述故事。

邓国赛
“邓国骞:百货”展览现场

 

编撰 | TANC

Copyright © 2015 The Art Newspaper. All Rights Reserved.
《艺术新闻》为The Art Newspaper独家授权现代传播集团的出版物,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允许,不得擅自转载和翻译,否则权利人将根据知识产权法律追究法律责任。

 

神话、宗教与历史:蓬皮杜以150件作品回顾安塞尔姆·基弗的艺术生涯

正在蓬皮杜艺术中心进行的“安塞尔姆·基弗回顾展”以150件作品全面回顾了基弗从1960年代到目前为止的创作。作为德国新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追索历史、探求毁灭与创造的关系是基弗永恒的创作命题。《艺术新闻》将由8件代表作为线索,带你读懂基弗神秘、厚重与忧郁的迷思。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