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艺术世界不一定非要去博物馆看展览或听讲座,在家也可以轻松互联全球艺术大展和传世名作■
各国美术馆的最新在线项目
尽管香港M+大楼要预计2018年才能落成,但这丝毫不妨碍M+博物馆组织形态各样的艺术展和互动项目。最近,香港就出现了两个具有浓厚香港特色的互动网络项目《NEONSIGNS.HK 探索霓虹》和《拾·年》。同时,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在线项目“82nd & Fifth”也于今年8月推出了iOS系统下的APP,拥有12种语言版本。纽约新美术馆的在线展览项目“第一眼:新美术馆在线”(First Look: New Art Online)8月也推出了新展。在多媒体、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媒介的支持下,大众对艺术的观看、理解和参与正进行着一场革命。
No.1: NEONSIGNS.HK 探索霓虹
www.neonsigns.hk
凭借电影《东邪西毒》及《花样年华》知名的香港电影摄影师杜可风(Christopher Doyle)讲述他和香港霓虹灯的故事
(视频来源:M+博物馆)
“NEONSIGNS.HK 探索霓虹”是西九文化区M+博物馆举办的首个互动网上展览,旨在探索、连系和记录香港的霓虹招牌及展示这个香港独有的街道景观。“NEONSIGNS.HK 探索霓虹”是“M+进行”系列的第7个展览。“M+进行”是由M+团队策划和制作的一系列“游击”展览,旨在探索各种让公众参与及观赏的展览项目,利用M+目前没有固定展出场地所带来的可能性,超越空间的限制,试验不同形式与内容的视觉文化展示方式。
M+近年开始将具重要性、面临拆卸的霓虹招牌纳入永久馆藏。在这一前提下,NEONSIGNS.HK期望借展览加深公众对这个即将消失、鲜被研究的都市景观的了解。展览邀请公众参与,分享、上传香港现存的霓虹招牌照片和故事,共同构建香港的霓虹地图,并从设计、都市化、视觉艺术、电影、文学及流行文化等角度对霓虹招牌进行研究和探索。网站于2014年3月21日至6月30日网上展览期间不断更新内容,包括论文、相片集、年表、影像、特别委约项目﹐以及导赏、讲座及工作坊等公众活动资料。
湾仔区的霓虹地图
有关霓虹灯历史的梳理呈现了国外与国内发展情况的比对
对于霓虹灯的研究不仅涉及社会学、视觉文化等范畴,还有对制作技艺的介绍
森美餐厅的牛形霓虹招牌自1977年竖立以来便成为西营盘的地标,后因其庞大的体积而被现行法规勒令拆除。招牌呢拆卸后被纳为M+博物馆的永久馆藏
No.2: 拾·年
www.yourdecade.hk
网站主页
《拾·年》是一个穿梭香港百年电影片段及音乐创作的网上平台,由西九文化区管理局主办,Fieldwork Productions及香港电影资料馆联合策划,旨在开拓网上表演的可能性,同时探索在没表演场地限制下,艺术与观众之间不同的互动参与方式。
《拾·年》把香港过往一百多年珍贵的纪录片以及本地电影中有关香港城市风貌的片段,编辑成10部 4-5 分钟的录像作品,再由10位音乐家为每部录像谱上乐章,融合城市景观与集体记忆,以声音和影像重新演绎香港这个大都会。同时,观众也可以在《拾·年》互动网上平台创作,重新编排“拾·年”的影片及音乐,演绎自己心目中的香港。
香港著名的摩天大楼、维多利亚港上空五彩缤纷的烟花、《无间道》中以香港天际线为背景的经典天台… …这些视觉肌理中具有浓厚香港味道的景象随着电子乐和民乐穿梭在影片中,也带领着观众游走在国际现代化都市和本土市井生活并存的香港。
观众可以在线录制自己的创作
《拾·年》于2013年10月筹划演出,10位本地著名音乐家及作曲家在香港艺术中心麦高利小剧场为《拾·年》进行首次录音
“《拾.年》是一个旅程,穿越香港历史,描述这个城市的乡土与都市面貌不断进化的本性。”——《拾·年》联合策划Conor Roche
No.3: 82nd & Fifth
82nd-and-fifth.metmuseum.org
(iOS版本APP可直接在Apple Store下载,有中文、英文等多语言版本)
(视频来源: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82nd & Fifth 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在纽约的地址。2013年,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邀请了博物馆各个部门的100位策展人介绍100件改变了他们观看世界方式的艺术品,同时请11位摄影师来拍摄这些故事:每次一件作品,一位策展人,时长两分钟。
APP界面
APP界面
No.4: 第一眼:新美术馆在线(First Look: New Art Online)
www.newmuseum.org/exhibitions/online
由艺术家 Malcolm Lomax和Daniel Wickerham组成的DUOX组合作品“BOY’DegaEdited4Syndication”
“第一眼:新美术馆在线”是美国纽约新美术馆每月推出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在线艺术项目。其中许多项目无论是在表达媒介还是关注主题上都相当前卫。
其最新展览是由女艺术家Frances Stark和著名照片分享应用Snapchat(阅后即焚)的开发者David Kravitz用iMessage聊天的视频记录,作品名称为“打开天窗说亮话”(Opening the Kimono)。二者就硅谷文化和带有性暗示的短信互动进行了幽默的反讽。
这一项目的灵感来自于由专门新媒体艺术平台Rhizome组织的一场会议(Seven on Seven Conference)。这项活动将艺术家和科技人员配对,让他们在一起共度24小时并合作完成一件事,在第二天向公众展示。起初,David Kravitz的同事建议David Kravitz和Frances Stark表演在舞台上做爱,但这个想法随后发展成了二者在iMessage上调情短信的截屏视频展播。在新美术馆的在线展览中,网友不仅可以看到二人对话的始末,还能感受观看对话展映当天现场观众的反映。
截屏视频的网络截图
展览名称“Opening the Kimono”直译为“解开和服”,这则带有性暗示的用语是硅谷IT圈中的一个惯用语,意为对业务信息的开源共享。但在这一展览中,这一用语的真正内涵是剔除将性爱高尚化、神圣化的托词。
二人之间的对话机智幽默,让人忍俊不禁,但同时也触及了许多重要议题。比如作为一个职业艺术家是否需要在公众面前坦露自己的私密世界?而当今社会中人们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私密照片和个人生活的现象到底是一种社会常态还是浅薄随便?同时,二人对于数字文化的讨论也颇具洞见——当人们熟悉“云端”(cloud)这样抽象的概念时,这种用词也加深了人们对于科技作为非物质存在的理解。然而,尽管“云端”听起来远在天边只是个虚幻的存在,但其建立、运行和维护是需要大量实在的人力投入的。数字文化的存在正是仰仗着物质基础,引导者物理世界。
故宫博物院走入数字化时代
北京故宫博物院制作的《雍正行乐图》动态版近日在微信圈疯狂转载,9张GIF格式的小动画《雍正行乐图》配以搞笑图说,令网友频频点赞。其实,这已经不是故宫博物院第一次采用科技手段和“卖萌”攻势对传世经典艺术进行重新演绎。
在国内博物馆中,故宫博物院在数字化和网络平台的互动上一直水准上乘:故宫现拥有故宫文化资产数字化应用研究所,全面、直观地记录故宫古建筑及文物的三维数据;通过虚拟漫游方式已完成了5部大型作品的拍摄;配合各种展览拍摄了二十余部视频专题;网站平均日点击率为100万次以上;在新浪、腾讯、人民网的三大微博吸引了近450万粉丝关注;其公众微信号“微故宫”和“掌上故宫”智能导览应用不仅提供实用信息也颇具娱乐性。据悉,故宫还即将推出《皇帝的一天》、《韩熙载夜宴图》、《清代皇帝服饰》等系列APP应用。
No.5: 胤禛美人图
(iOS版本APP可直接在Apple Store下载)
《胤禛美人图》是故宫博物院发布的第一款iOS APP应用,以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宫廷仕女画《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屏》为素材。该作原为绢本,设色,一幅一像,共十二幅,画法精细严谨,设色秾艳绚丽。从题材内容、形式设计到制作规模都颇具特色。
《胤禛美人图》APP的成功在于通过交互设计将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结合。一方面,故宫博物院有着不可比拟的馆藏和专家的学术研究作为支撑;另一方面,重视用户体验和艺术品位的设计将内容以创意形式完整呈现。书画、陶瓷、工艺美术、宫廷生活等领域专家的研究成果通过美人妆容发饰、家具装潢、器物陈设、图案寓意等多方面一一展现,再配合清雅悠然的古琴配乐,带来视觉、听觉的双重盛宴。
该款App的设计主持、中央美术学院交互设计实验室负责人彦风介绍,“这个App的精髓在于将故宫红墙里鲜为人知的故事搬到了墙外。让用户通过交互式体验感受中国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和意蕴。”此前,他还主持设计了《中国古典家具》APP,荣获德国红点传播设计大奖,并永久收藏于德国红点设计博物馆。
有关器物和纹饰细节放大及解释,让你不错过艺术珍品的每一个细节
有关构图的分析在图像的帮助下浅显易懂
No.6: 紫禁城祥瑞
(iOS版本APP可直接在Apple Store下载)
《紫禁城祥瑞》是另一款由故宫博物院官方出品的APP,用来以精美的绘图独家揭秘紫禁城里的祥瑞符号,带领观众了解宫廷珍宝上的皇家文化。
APP以紫禁城中的龙、凤凰、麒麟、老虎等祥瑞为框架,介绍各个祥兽的文化内涵和在馆藏珍品中的体现。高清图片使得观众可以观看到作品的各个细节。另外,这一个APP还具有教育性和互动性:人们可以在APP中通过选择祥瑞的颜色、纹理、背景等元素,DIY出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祥瑞造型,并分享到微信、微博上,寓教于之余也可与朋友分享、互动。
在APP上DIY属于自己的祥瑞萌宠
可放大的馆藏珍品高清大图
《艺术新闻》为The Art Newspaper独家授权现代传播集团的出版物,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和翻译,否则权利人将根据知识产权法律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