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feature|特写 新艺见 | 张移北:臣服于我们内心的流动不居

在张移北以艺术之名构建的世界中等待着我们的可能是知识的荒野、意义的沙漠以及概念的黑洞。但凡我们想要凭借着抽象概括的知识、意义、概念等认知工具去理解她的作品或者展览,可能都将无功而返。我们也不要妄图通过向张移北询问作品的意义、想法来获得满意的答案。因为她早就已经准备好了答案,那就是“不知道、不知道、不知道”。如果我们还想问她,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材料?为什么要这么组合?为什么……?她的回答将会是“随机、凭感觉、无意识或潜意识里流出来的”。到头来,执着地要找到一个确切合理答案的我们就只能瞠目结舌、无可奈何。或者,心有不甘的我们会报复性地暗自腹诽,“这难道不就是在乱做吗?”这样的话,我们就成功地从她的艺术世界中彻底地将自己放逐出去。

feature|特写 高世名:教学之道,自觉觉人

二十世纪之初,值初创之际,中国美术学院即秉承蔡元培先生的美育思想,以艺术涵养国民心性,以艺术教育推动民众教养,“以爱美的心,真正地完成人们的生活”;一个世纪过去了,在文创产业与创意经济大发展的全球语境中,艺术更成为民族自主创新能力的源泉与发动机。由是,艺术学院之使命即成为催生创意人才的实验室,文化创造与社会更新的人才库和思想库。而艺术学院之教育就是要从艺术的创造性实践中汲取教育的实验性方法,以实验的艺术推进教学改革,以实验的艺术教育推动社会更新,通过艺术这一身心交感的智性模式,重建我们时代日渐式微的感受力。

feature|特写 韩流汹涌:谁在推动K-Art新浪潮?

作为凭借电影、电视、音乐、流行文化在过去的30年里跻身世界文化软实力前列的国家,韩国打造的以“K—”开头的各类文化产品也在全球持续输出,而“K-Art”这一词条所代指的韩国艺术作为新受到国际关注的领域也在迅速发展。从在国际艺术世界中同样掀起“韩流”的韩国艺术家,到鼎力支持他们的国家及企业赞助;从当地数量傲人的私人美术馆和基金会,到国家政策支持下发展的多样的国立机构和艺术文化基金;从民间自发的艺术家和策展人团体,到非营利组织与替代性空间;从不同规模的各类画廊,到近年发展迅速的国际艺博会;从首尔到光州、釜山甚至济州岛,韩国当代艺术生态近年展现出蓬勃、多元发展的旺盛生命力。2022年,首届弗里兹首尔艺博会(Frieze Seoul)的开启为这座城市的艺术现场聚焦了更多国际目光,也联动起画廊、艺术机构与艺术活动,逐渐形成首尔艺术周。根据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的数据,随着国际画廊的涌入以及弗里兹艺博会的到来,韩国的艺术市场规模在该年达到了1万亿韩元(约合7.82亿美元)。

feature|特写 潘岱静的感官复调:我即是我所处的空间

2024年第12届德国国家美术馆奖(Preis der Nationalgalerie)首次同时颁发给四位活跃在柏林的艺术家,其中,潘岱静为首次获得此奖的中国艺术家。同年间,她于慕尼黑艺术之家(Haus der Kunst)举办个展“Mute”,新作《After Fugue》目前正在汉堡火车站当代艺术博物馆(Hamburger Bahnhof-Museum für Gegenwart-Berlin)国家美术馆奖联合展览中展出。本月,香港M+视觉文化博物馆宣布潘岱静入围第三届希克奖(Sigg Prize),将于2025年9月在M+“希克奖2025”展览中展出其作品。

feature|特写 徐道获再回首尔:一代游牧者的家园“推想”

在大学的最后一年,毫无缝制经验的徐道获(Do Ho Suh)买下了一台二手缝纫机。自此,他开始用可折叠携带的半透明布料在世界各地重现了无数个被其称之为“家”的软建筑。这些居所的原型或曾是他长期生活的公寓和工作室,或属于来自迥异文化背景的他人,或以一种普遍的形态矗立着,向观者发出了与其他身体、与建筑自身结构以及与美术馆这一更大的建筑结构之间的交互邀请—请观察,也请被观察。

feature|特写 蘑菇、萨满与自然疗愈:作为灵媒的艺术,破解现代性的“迷药”?|未来志异

“未来志异”是《艺术新闻》主编叶滢发起的一档联结全球不同地方的创作者和策展人的谈话节目。在这里,展开全球新一代华人当代艺术创作的拼图,听到本年度艺术世界不可忽视的新声音。

feature|特写 造一艘离散海域上的幽灵船,去威尼斯上演她的“异海歌剧”

“代际损失”(generational loss)这一计算机领域的常见概念,通常指图像、音频和视频文件在多次复制、转换或压缩时,数据质量逐渐下降的现象。广东裔瑞典艺术家林立施在文化领域中观察到类似的现象,并在创作中借用这一概念来描述语言的转译与时间的流逝如何侵蚀或改变文化身份。通过故障频出的3D扫描以及支离破碎的虚构叙事,她结合技术和历史,关注保留的残余,去捕捉那些正在悄然流失的珍贵事物,并颂扬那些无法被侵蚀的重要留存。

feature|特写 她布鲁姆斯伯里群体的灵魂人物,去世60年后才有了首次个人回顾展

伦敦考陶尔德美术馆(Courtauld Gallery)正于五月至十月举办英国现代艺术先驱、极具天赋的女画家和设计师凡妮莎·贝尔(Vanessa Bell,1879-1961)的个人展“现代艺术先驱”(A Pioneer of Modern Art),以纪念 100 年前这位伦敦最具创新精神的艺术家之一。贝尔同时也是布卢姆茨伯里派(Bloomsbury Group)和欧米茄工作室的创始人之一、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的姐姐。她曾一度被人们所遗忘;她的艺术和个人生活总是被神秘感和矛盾所笼罩——这一切无不令人着迷。这也是美术馆首次公开展示馆内收藏的一些凡妮莎·贝尔的作品。展出的作品包括油画,如她的成名作《对话》(A Conversation)、木刻、纸本作品以及她为欧米茄工作坊(Omega Workshops)所做的纺织品设计等。

feature|特写 新艺见 | 做一个平均数:刘诗园的影像“窃

“我想做一个特别普通的人,一个平均数。”
她的语气平静坚定,适才还聊着在丹麦乡间的度假生活,下一秒又谈起政治结构与教育文化的困境。在采访前,我已经在旁处了解到艺术家刘诗园的一些观点,但那日从通话界面传出的这句话,让我依旧感到脑子被击中了一下。对于刘诗园而言,艺术家作者性的建构和她追求的平均数目标仿佛并不矛盾,在与她的谈话中散布着责任心、人性、温度、大众、勇气等词语,但这却不曾使她作品深处锋利的思考能量锈封。刘诗园于上海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的最新个展“回文窃语”呈现了跨越她早期到最新创作的五个系列作品,经由展览我们可以得见她独特的艺术观念与工作方法。

feature|特写 潜流下的隐情:中国当代艺术叙事中被遮蔽的“半边天”|未来志异

“未来志异”是《艺术新闻》主编叶滢发起的一档联结全球不同地方的创作者和策展人的谈话节目。在这里,展开全球新一代华人当代艺术创作的拼图,听到本年度艺术世界不可忽视的新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