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exhibitions|展览 在荒诞与真实之间,置身陶辉的“荒丘”

“这个世界太残酷了……生活在这里,处处面临着危险。只有比生活更残忍,才能面对这片土地。”走入陶辉在香港大馆当代美术馆的个展“荒丘”的展厅,就隐约听到了用北方方言这样略显“接地气”的语调诉说着非常书面化诗意对白的女声低语。此时,稍微地遮挡了观众视线的是一道由七彩玻璃鸡脚串起的幕帘。

exhibitions|展览 进入美国西岸的“太平洋时间”:在原住民智慧中触发艺术与科学的碰撞

“太平洋标准时间艺术节”[PST ART,原名“太平洋标准时间”(Pacific Standard Time)] 是美国境内覆盖范围最广的艺术活动。其名称“太平洋标准时间”唤起了对美国西海岸地理的联想,尤其是南加州,从洛杉矶一路延伸至圣地亚哥、圣巴巴拉,直至棕榈泉。

exhibitions|展览 “另辟前卫”三十年:在西岸美术馆潜入蓬皮杜中心摄影馆藏的暗箱

摄影是否是艺术?这个问题几乎与摄影技术一同诞生,从那之后被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断探讨至今。1940年,建馆10周年之际,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在蒙特·纽霍尔(Beaumont Newhall)的带领下创建了摄影部。事实上,在纽霍尔上任摄影部主任之前,其所策划的展览“摄影,1839-1937”(Photography 1839-1937)就已经展示了摄影的艺术性不容被忽视的态度,他在沿技术与功用变迁这一线索去分类探索摄影诞生后近百年形态的基础上,怀揣着一种形式主义美学理念策划出一章“当代摄影”。

exhibitions|展览 以想象的肉身远涉重洋:与林顿·约翰逊在外滩美术馆“抵达”太平洋彼岸

艺术家、诗人林顿·约翰逊(Rindon Johnson)在上海外滩美术馆的个展“最佳合成答案”中通过多媒介作品探讨了太平洋的“复杂地理”,沿袭了上海外滩美术馆本年度的研究方向,以疆界、领土、国家、生态、殖民主义和身份认同等议题为落点,以上海(31.2304°N,121.4737°E)为圆心发散,篇章性地呈现研究性展览,而此次展览的标的在太平洋彼岸——旧金山(37.7749°N,122.4194°W)。

exhibitions|展览 以心为笔 、以境为纸:与雪松一同“游自然”

艺术家雪松生于重庆,自幼在江边的山水之间成长,故乡的自然环境是这位画家心灵的沃土。他从小嗜画,十几二十多岁时,雪松觉得自己在现实中是一个弱者,写生与探险让他以另外的方式找到自己的笃定。背着画架沿着长江一走就是一整天,天上的流云或岸边的群山都在画里,仿佛这个时候自己可以任意畅游;除此之外,就是和一两个相熟的朋友,常常仅凭彼此之间最原始的手与脚互相助力,在一切可以攀爬的山岭中徒手攀岩。2002年,雪松刚入四十岁,有数年没有拿过画笔,这个自称从来都可以靠手艺生存的四川人,从重庆浪游到深圳,此后又辗转到北京,就是靠着一身手艺与社会交接往来。这一年,他推掉所有社会事务的邀约,重新拿起颜料和画笔。这一年,他决定要郑重面对一个八十岁之后的自己,如果不能留下一些作品,让年老的自己看到,就是此时的自己既辜负了从前二十几岁的执着,也辜负了以后年老时的期待。

exhibitions|展览 “行云流墨”一世纪,在上海看见巴黎赛努奇博物馆的华人现当代艺术收藏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批中国青年留学海外,错综复杂的时代背景与充满传奇色彩的个人经历,交织着新旧思想碰撞下的创作火花,也见证了众多至今影响深远的名家大作的诞生——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或许就是以徐悲鸿、林风眠、常玉、潘玉良等人为代表的留法艺术家。他们在学习西方绘画的同时,也发展出了各自对改良中国画的新主张。当前正在上海东一美术馆进行的特展“行云流墨——巴黎赛努奇博物馆藏现当代中国绘画展”,呈现了89件赛努奇博物馆(Musée Cernuschi)馆藏中的中国艺术作品,以20世纪中国绘画发展的轨迹为线索,展现了从世纪之交中国书画现代化的不同尝试,到近年来中国艺术家在当代水墨方面的实践的多重切面。

exhibitions|展览 因她之名|从历史中走出,让世界看见:华人女性艺术家展览在海外

自中国第一代接受新式学堂美术教育的女性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出现以来,女性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女校中的图画手工课堂逐步迈入美术专门学校、接受美术科班教育并受美术业界洋画运动影响、整体专业水准提升,到1920年秋季上海美专首开中国美术 院校男女同校之例,女子开始接受高等美术学院教育,再到1921年法国里昂中法大学(Institut Franco—Chinois de Lyon)招生之际, 潘玉良、苏梅、方蕴、吴继新等女学生亦获得赴欧洲深造的机会,惠泽中国现代美术女性求学、积累、成长的重要时期就此到来[1]。同期,作为第一个考入巴黎国家高等艺术学院的中国女学生,方君壁于1924年凭借《吹笛女》成为入选巴黎美术展览会的第一位中国女性。潘玉良在欧洲先后就读于法国里昂美术学院、国立巴黎美术学校、意大利罗马皇家美术学院,其作品《酒徒》《女音乐家》于1927 年入选意大利国家展会;同年,赴日留学、就读于东京文化学院美术部的关紫兰携作品《水仙花》参加“二科会”美术展览,并于1929 年在日本举办个展;杨令茀、张荔英、曾奕等外出求学的艺术家也先后在美国费城、法国巴黎、德国慕尼黑、柏林及日本等地参加展览[2],中国女性艺术家在开放国际交流的浪潮中成为崭露头角的一部分。

exhibitions|展览 生成式艺术的迭代与在场:“来自人造未来的故事”将在南京上演

区别于对于传统绘画、雕塑的“观看”,数字艺术的涌现使得艺术史上的“观看”行为逐渐成为了流动而开放的多感官体验。如何从视觉表面,抵达创作真正发生的技术后端?我们如何感知、解释数据与信息技术?数字艺术又是如何成为即时参与公共对话相较于更为传统的媒介?相较于传统媒介,这些问题也许与生活在当下数字时代的公民更为息息相关。

exhibitions|展览 迷失在河流的多声部中:第17届里昂双年展“涉水而行”

主题为“百川之声,涉水而行”(Les voix des fleuves, Crossing the water)的第17届里昂双年展于9月21日开幕。本届双年展由新任巴黎美术学院(Beaux-Arts de Paris)院长亚历克西娅·法布尔(Alexia Fabre)担任策展人,展览空间扩展到里昂市的九个场所,包括旧修理厂(Les Grandes Locos)、里昂当代美术馆(Musée d'Art Contemporain de Lyon)、里昂维勒班当代艺术学院(Institut d'art contemporain)以及国际美食城(Cité Internationale de la Gastronomie)旧址等。展览聚集了全球78位艺术家,虽然不乏诸如香特尔·阿克曼(Chantal Akerman)、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Christian Boltanski)、安妮特·梅莎热(Annette Messager)等全球知名艺术家,但相对地,年轻艺术家的创作得到了更多关注。尽管800万欧元的预算相较于上一届1200万有所缩减[1],但近三分之一委任创作依然传递了双年展主席伊莎贝尔·贝尔托洛蒂(Isabelle Bertolotti)为新一代艺术家提供发声机会的愿望。

exhibitions|展览 巴黎向东看:蓬皮杜艺术中心以“目:中国境象”展现中国当代艺术新世代

10月9日,蓬皮杜艺术中心(Centre Pompidou)与上海西岸美术馆联合举办、香奈儿(CHANEL)特别支持的群展“目:中国境象”(目 Chine, une nouvelle génération d’artistes)正式开幕。展览由蓬皮杜中心新媒体部策展人菲利普·贝蒂内利(Philippe Bettinelli)、西岸美术馆与蓬皮社中心五年年展陈合作计划法方执行总代表、策展人费保罗(Paul Frèches),以及西岸美术馆展览部总监、策展人顾悠悠策划,将持续展至2025年2月3日。以“目”为主题,本次展览呈现了21位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中国艺术家的创作,勾勒这批艺术家的时代肖像,透视当代中国在发展与变革中的复杂面向。参展艺术家包括:aaajiao、Alice 陈、陈飞、陈维、储云、崔洁、郝量、胡晓媛、李明、刘窗、陆平原、陆扬、苗颖、娜布其、仇晓飞、沈莘、孙逊、万杨、姚清妹、于吉和张鼎。展览汇集了不同媒介与形式的创作,聚焦的核心问题包括中国与其他地区的互动与交融、对全球化与环境问题的反思、社会的流动与变化,以及艺术与数字生态系统的变革。“目:中国境象”是继2003年蓬皮杜艺术中心的展览“Alors, la chine?”举办二十余年以来,首个聚焦中国当代艺术的调研型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