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个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力量”群展于今晚(3月3日)亮相上海chi K11美术馆,这是该空间迄今为止举办的最大一次群展。参展的56位艺术家既有当下最活跃的青年艺术家,也不乏前辈艺术家,可谓中国当代艺术家一次群像式的集体展示。把他们作为一个整体“我们”也将是该展览作为一个大型网络社群艺术计划的预热……
3月将掀起新年来首次艺术热潮。上海私人美术馆的大型展览纷纷启动,香港的艺术机构也赶在香港巴塞尔艺博会开幕之前进入了排期密集的展季。TANC在本月末整理了3月期间大中华地区的重点展览推介,为您本季的观展行程提供参考。
2016年1月27日,路易·威登基金会与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联合举办的展览“本土:动荡与变革时代中的中国艺术家”在巴黎开幕。此次展览呈现了12位来自不同年代但同样生活在中国内地的艺术家,他们广泛运用着从本地传统和文化,以及前沿技术中汲取的技术与媒介,时而关联甚密,时而与其对抗。在《艺术新闻》的专访中,展览策展人田霏宇谈及了如何在欧美语境之中“负责地”传达中国当代艺术的观点与立场。
2月22日,“M+希克藏品:中国当代艺术四十年”在太古坊ArtisTree开幕。”结束了此前两年在瑞典于默奥和英国曼彻斯特的旅程,M+视觉文化博物馆令人瞩目的希克藏品展终于返回香港本地。展览以史论结合的策展视角,呈现了自2012年M+接受希克藏品以来,以其机构化的视角所做的增补和研究工作。作为机构自身,过去的4年间M+在展馆建设与人事上均面对诸多挑战,在香港缺乏发达美术馆文化的历史背景与矛盾现状之下,M+能够成为未来亚洲最重要的博物馆吗?
2月19日,瑞士联邦政府所在地两大艺术机构——伯尔尼美术馆(Kunstmuseum Bern)与保罗·克利艺术中心(Zentrum Paul Klee)联袂推出了规模庞大的中国当代艺术展:“中国私语”(Chinese Whispers)。继2005年希克中国当代收藏在欧洲的第一次大展“麻将”之后,此次展览再次呈现了其收藏体系中的150余件重要作品。由于这些藏品中的一部分将在2017年至维也纳巡展后正式落户香港M+视觉文化博物馆,“中国私语”即是希克中国当代艺术收藏最后一次亮相瑞士。
2016年1月22日,新加坡艺术家张奕满个展“闲言碎语”在上海外滩美术馆开幕。作为艺术家在中国境内的首场美术馆级别个展,张奕满以7件全新作品向我们日常生活中各类叙事媒介的功能发问,展开一场观念上的探索。这位出生于1977年的艺术家创作跨越图像、行为表演、装置、情境以及写作的中间地带,在“闲言碎语"中流露出荒诞调侃与黑色幽默的气质。
2016年1月21日至3月12日,著名美籍华裔艺术家、建筑师林璎首次在佩斯香港举办个展。林璎以她一贯的跨学科视野和诗意表达方式,将环境保护与艺术巧妙结合,开启了一个关于自然与生态的对话。
1月16日,“被遗忘的行为艺术家”夏洛特·摩门(Charlotte Moorman)的首次大型回顾展在美国伊利诺伊州的西北大学玛丽与雷·布洛克美术馆(Mary Leigh Block Museum of Art, Northwestern University)开幕。此次展览探索了摩门的作品与生活,并以其为线索,力图勾勒出上世纪60到80年代间美国前卫艺术圈的时代风貌。
冬季寒风未退,这13个国内新展却已在召唤艺术爱好者,2016年的观展旅程不如从1月,从身边的艺术机构和画廊展览开始。
在制定新年“艺术之旅”时,《艺术新闻》不仅放眼全球,也立足本土。从2016年1月至12月,我们以每月一个“特别推荐”+“展览推荐”的方式将全国各地重要美术馆的展览一网打尽。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今年更详细的艺术活动,请留意TANC出品的《2016全球艺术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