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艺术家关小的英国首次个展“扁平金属”在伦敦当代艺术中心开幕,探讨当代语境下的感官体验与理性认知的关系。《艺术新闻》采访了艺术家关小,她讲述了本次展览及个人创作的构思。
4月14日,泰特美术馆总馆长尼古拉斯·塞罗塔与泰特现代美术馆新任馆长弗朗西斯·莫里斯公布了新泰特现代美术馆的开馆展览及行为表演项目。新泰特现代美术馆将以为期3周的行为表演和数量可观的馆藏作品,以及长达9个月的开放性论坛、讲座项目,为观众诠释其全球化视野下的现当代艺术。
继台北和江南地区的“吴门画派”展览热潮后,美国华盛顿的弗利尔美术馆及赛克勒美术馆在4月16日也推出了聚焦吴门的展览“吴门派与诗书画三绝”,以“诗书画三绝”为切入点重新解读了吴门画派的精神内核。
4月,日本民众对“书圣”王羲之的热情再一次被激起。4月11日,展览“王羲之到空海——中日名笔·汉字与平假名的竞演”在大阪市立美术馆开幕,展出不同的王羲之书法写本和欧阳询、苏轼、王铎等大家之作约90件,日本书道家空海、小野道风等人的作品约120件,以及战国至明末清初的篆刻、玉玺等约20件。大阪市立美术馆学艺课长代理弓野隆之在《艺术新闻》的采访中介绍了日本——尤其是关西地区——对王羲之的尊崇,并介绍了日本的寺院收藏。
4月16日,武汉K11艺术村举办了艺术家郑达、林欣的双人展“后机器:想象HOLOS——郑达、林欣艺术项目”。展览利用“智能化”及“半智能化”的机器为媒介,探讨机器、人与意识之间的关系。
4月3日,波士顿美术馆(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举行了展览“亚洲超级城市”(Megacities Asia)。通过对印度、中国、韩国等11位艺术家19件装置作品的集中呈现,首次将“亚洲城市”这一议题引入北美公共美术馆。
日前由长谷川祐子(Yuko Hasegawa)策展,在德国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ZKM)举行的群展“全球:新感官”(Globale: New Sensorium)囊括了16位亚洲地区活跃的媒体艺术家。他们用数字媒体作为表达工具,探讨媒体、材料构成的新型经济系统,对身体和感官的影响,并将其置于数字媒体、全球化的全景社会图景下探讨政治、经济和文化议题。从这一全新视角来重新检视东西方现代主义、城市化进程中的异同。
4月9日,北京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颁出了第八届三影堂摄影奖,来自香港和新加坡的艺术家组合林博彦和黄承聪摘得大奖,资生堂优秀摄影师奖花落旅英中国摄影师王岩。一共25位入围者的作品展览“无量:2016年三影堂摄影奖作品展”也同时开幕。评委荣荣、昆汀·巴耶克、巫鸿、田霏宇、町口觉对《艺术新闻》谈及对中国摄影新生代“无量”未来的展望。
2016年4月5日是好莱坞巨星格里高利·派克(Gregory Peck)诞辰100周年。近日,美国国家肖像博物馆(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刚开幕的“庆典:格里高利·派克”与展览“好莱坞与《时代》周刊:封面上的名流”为我们展现了世界上最大的电影工业--好莱坞,与这份全球流通量最大的周刊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也与《时代》周刊创始人的初衷不谋而合:读者需要的是在短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新闻事实,而印着电影明星封面的杂志总是最能吸引人眼球!
中国艺术家曹斐于2016年4月3日在MoMA PS1举办了同名个展“Cao Fei”。该展览集中展示了曹斐一向关注的社会议题:中国年轻人在社会变迁中的迷惘以及虚拟与现实之间的关联。此展览也是曹斐在美国的首次博物馆级别个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