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先声夺人、万千瞩目的Met Gala之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服装学院的春季大展“手作 x 机器:科技时代的时尚”(Manus x Machina: Fashion in an Age of Technology)于5月5日正式向公众开放。展览以过去100年间流传于世的170余件经典服装,探讨了今天的服装设计师们在创作成衣和高级定制的过程中如何调和手工制作和机械制造之间的关系。策展人安德鲁·博尔顿在接受《艺术新闻》采访时提到,本次展览受到了弗里茨·朗1927年的电影《大都会》的启发,其中的经典台词“手与脑之间的调停必是人心”在展览中被再诠释为“手工和机械之间的调停必是人心”。
5月8日,黄永砅为今年的Monumenta创作的场地特设装置《帝国》亮相巴黎大皇宫(Grand Palais)。2007年起,Monumenta项目每年委任一位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家在面积为13500平方米,有着35米高的巨型玻璃穹顶空间中进行创作。黄永砅使用他一贯富含隐喻和象征的作品叩问宗教、文化和政治冲突,为目前充满争端的全球语境提供了另一种思考的维度。《艺术新闻》在Monumenta开幕前夕对艺术家黄永砅进行了专访。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大地震对加德满都谷地的大量遗址和文物造成严重损害。以喜马拉雅艺术收藏和展示闻名的纽约鲁宾艺术博物馆在地震发生后便发起了“Honoring Nepal”的一系列线上线下活动,而该馆在今年5月6日开幕的“尼泊尔的季节:降雨与仪式”则是对尼泊尔地震一周年的深远回应。
德国法兰克福现代艺术博物馆联合英国泰特利物浦美术馆及法国蓬皮杜梅斯中心推出的展览“想象中的美术馆”,正展出欧洲3家美术馆80余件馆藏作品,展览对安德烈 · 马尔罗最初提出“想象中的美术馆”这一命题作出回应,并构想出2052年美术馆的未来图景。在叙利亚等地文物和博物馆持续受到战乱的威胁,欧洲部分地区博物馆时常遭遇经费等方面问题之时,3馆合作的展览“想象中的美术馆”也正是引导公众去探讨艺术对人类社会的价值何在的一次尝试。
“视频是我们当今时代的媒介,而我们希望通过这些藏品来反映我们的时代”,法国著名收藏家勒梅特夫妇自1996年开始收藏影像艺术作品,其收藏的作品质量极高且非常国际化,被权威的国际艺术收藏数据库“拉里名单”(Larry's List)列入影像和新媒体艺术收藏的前10名。作为中法文化之春的核心项目之一,5月,“勒梅特影像艺术收藏展”系列将于北京、上海、沈阳和成都展出,来自不同国家的影像作品呈现我们的多维世界。
4月29日,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举行展览“真实的假像”,本次展览由姜节泓和马克·纳什(Mark Nash)担任策展人。来自世界各地34位艺术家的60多件作品以声、光、电激发人们对“影像”这一概念的新想象。展览标题“真实的假像”以别字“像”来指向探讨的“图像”,亦“真”亦“假”来回应对当代影像概念的诠释。
4月23日,丁乙个展“再十示”在湖北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美术馆副馆长冀少峰策划,展出了丁乙30年创作历程中的100件作品。艺术家丁乙一直以“十示”与创作日期的结合来命名作品,此次回顾展以“再十示”为题,既揭示了一种创作中承前启后的上下文关系,也表达了艺术家力图实现的自我突破。
一场“晚明绘画作品展”正在天津展出。说起明代绘画,人们定会想起吴门画派、松江画派、武林画派等江南地区的绘画流派。这些画派也是江南地区艺术机构的研究核心,苏州博物馆在过去几年就曾举办过“吴门四家”展览。而对明代的关注并不止于江南地区。以明清绘画为一大馆藏优势的天津博物馆,也举办了多场明清书画展览,今年年初开幕的“晚明绘画作品展”则试图打破江南各派的地域限制,呈现晚明时期书画发展的多元面貌。
旅美华人艺术家林延4月9日在诚品画廊推出其台湾首次个展,通过20多年的创作中30余件以宣纸为媒材的作品,完整地呈现了她将宣纸转化为艺术媒介的实验历程。林延接受了《艺术新闻》的采访,谈及了她的艺术观、具有建筑性格的绘画雕塑,以及如何在创作中转化对故乡北京的深刻情感记忆。
第3届Photo Shanghai,中文名称正式更名为“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将于今年9月重回上海展览中心。目前“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已经开放了参展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