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文化之春行至半程,除了仍可以参观的影像、摄影、装置、版画艺术展,更多剧场表演将于6月在全国各大剧院上演。法国著名编舞家、舞蹈家杰罗姆·贝尔(Jérôme Bel)把自己的表演舞台延伸至卡塞尔文献展、蓬皮杜艺术中心等非剧场空间,6月他将带着自己的舞蹈实验来到中国;法国当代剧场艺术家帕斯卡尔·朗贝尔(Pascale Rambert)排演了获奖作品的中文版;图像小说创作者冯索瓦·史奇顿(François Schuiten)和贝涅·彼特(Benoît Peeters)还将与中国读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TANC精选了6月最值得一去的中法文化之春活动,带你感受多元的法国文化。
5月28日,塔提亚娜·图薇(Tatiana Trouvé)与劳拉·普罗沃斯特(Laure Prouvost)的首次中国个展将于北京红砖美术馆同期举行,两个展览以截然不同的方式重新塑造了美术馆的内部空间。“不在场者的光亮”点出了艺术家塔提亚娜·图薇的创作模式:以一种不在场、不着痕迹的方式塑造出各种形体。而作为第一位获颁特纳奖的法国人,劳拉·普罗沃斯特最具代表性的“祖父”系列作品中的一组近期新作将在“尽其所有”中展出。
5月28日,上海外滩美术馆带来了最新群展“告诉我一个故事,地方性与叙事”。展览以“从想象地理展开”、“重访、想象、建构历史”和“地方的能动性与新叙事”三条主线,探索了艺术家个人与环境多种方式的链接,在不同维度揭示了亚洲未闻未见,关乎本土性的另一面。
“秦·俑—秦文化与兵马俑特展”于5月7日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开幕,该展览汇集了来自中国大陆19个文博考古单位及台湾“中央研究院”共189组/件文物,涵盖了铜器、金银器、玉石器、陶器、陶俑、钱币、金石简牍、漆器、车马器、兵器等,其中近四成属一级文物。展览以历史时间线为主轴,结合历史文献与近代考古发掘证据,系统地讲述秦帝国的建立过程,及其对汉代以降有关制度、思想、艺术等层面所造成的深刻而长远的影响。
在这个5月末,威尼斯又再一次回到了艺术界的聚光灯下。伴随着第15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的召开,本周TANC的艺术之旅将在这儿启航。艺术家与文学家们记录下了这座城市的浮华与荣耀,使之成为城市认同的一部分。从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的艺术到20世纪中期意大利和美国的作品展,再到扎哈·哈迪德整个职业生涯的回顾,顺着河道,让我们一路深入威尼斯异彩纷呈的展览。与此同时,TANC还带来了4处小众游览地“远离喧嚣”,4处深巷餐厅可驻足小憩,5道锦囊更为旅途添色。凭海临风,感受水光潋滟下不一样的威尼斯。
1985年,劳森伯格在当时的北京国家博物馆(现中国美术馆)展出了47件集合了油彩、布料、照片、报纸、动物标本等混合拼贴作品。展览在3周多的时间里,吸引来了超过30万人次的观众。这股自由之风给尚束缚于意识形态和八五新潮的中国艺术家极大的启示。今年6月,劳森伯格将“回到”中国,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迎来劳森伯格的大型回顾展。几乎囊括其创作生涯所有重要主题的作品《四分之一英里画作》 将自2000年以来首次展出。
继今年3月在巴塞尔艺术博览会香港展会上的《芊子园-叶永青2016》的新作展之后,5月21日,上海龙门雅集又迎来了《芊子园·续篇》,“芊子”不是一种植物,指的是一种不断生长的状态。叶永青位于大理的“芊子园”已经筹建了2年多,他向《艺术新闻》谈起了在实地的水土营造与纸上笔墨之间游移的感受。
展览“敦煌莫高窟:中国丝绸之路上的佛教艺术”于5月7日在洛杉矶盖蒂艺术中心拉开帷幕。此次展览是北美,甚至全球范围内规模空前的敦煌艺术盛宴。除了展出来自莫高窟、藏于欧洲的40余件珍贵文物之外,盖蒂中心以洞窟复制、3D立体虚拟实境让观众得以身临其境般体验石窟壁画、雕塑艺术的原貌。盖蒂中心此次展览动用的全新数字化展示技术以及多维度的陈列方式,是否投射出世界文化遗产的未来?
5月11日,“菩提的世界:醍醐寺艺术珍宝展”在上海博物馆开幕,展出64件来自京都醍醐寺的重要文物,包含佛像、曼荼罗、法器、绘画、屏风画等。其中,24件为重要文化财,6件属国宝级文物。之后,部分展品将移师陕西历史博物馆展出,西安也是醍醐寺密宗的发源地青龙寺的所在之地。
5月21日,chi K11美术馆中“陈天灼个展”“龙争虎斗II”“坐井观天”以及“不可逆的上演”四个展览同时开幕,声势浩大。从置于购物中心中庭宋冬的现成物装置《坐井观天》,到展厅内张鼎的声音装置《龙争虎斗II》、艾萨克·朱利安的多屏影像装置《万重浪》、陈天灼的《三十三天》、丽丽·雷诺-杜瓦的多媒介项目《我的传染病》,美术馆给我们呈现了五位艺术家在四个相对独立的展览中,独具特色却又相互呼应的视听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