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英国卡斯雕塑基金会(Cass Sculpture Foundation)举办了“无序之美”(A Beautiful Disorder)群展,这是基金会首个委托华人青年艺术家全新创作的大型户外雕塑展览,由张温惠(Wenny Teo)、克莱儿·谢伊(Claire Shea)和廖薇(Ella Liao)担任策展人。参展的18位艺术家分别是毕蓉蓉、曹丹、曹斐、程然、崔洁、何颖宜、李景湖、陆平原、徐震(没顶公司出品)、马文(Jennifer Wen Ma)、宋拓、涂维政、王思顺、王卫、王郁洋、张如怡、郑波和赵要。中英两国在园林美学上的历史联系和变迁是此次华人艺术家在地创作的重要出发点。
进入7月盛夏,除了美术馆与博物馆外,北京和上海两地的各家画廊也开启了暑期展览档。从苗颖对“后网络艺术”的反思,到“好汉是不能被打败的”的李振华,也有在本周末集中开幕的“绿光终将消失”、“重置已知”等群展。《艺术新闻》盘点了京沪两地的23场画廊展览,为夏季艺术生活提供行动指南。
6月17日,泰特现代美术馆新馆开幕。涡轮大厅(The Turbine Hall)位于泰特现代美术馆旧馆的0层,是一个庞大空旷的展览空间。2000年泰特现代美术馆开馆至今,每年在涡轮大厅都会展出一名艺术家的大型装置作品。涡轮大厅作为泰特现代艺术馆标志性的后工业时代展览场地,在最近几年间向外界呈现了多个备受瞩目的艺术项目。《艺术新闻》对这些大型项目进行了总结,带你领略涡轮大厅营造奇观的历史性瞬间。
6月26日,“关于展览的展览:90年代的当代艺术展示”在OCAT研究中心开幕,由巫鸿担任策展人。展览第一部分“90年代的当代艺术展示”呈现了从1997年到2000年初12个中国当代艺术展的核心文献。第二部分“取缔:关于展览的展览”,主要放映由吴文光拍摄的“是我--九十年代艺术发展的一个侧面”这个展览在开幕前一天“因故取消”当天发生的情景。
6月22日,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Centre Pompidou)聚焦“垮掉派”诗人的展览开幕,而法国作家米歇尔·维勒贝克(Michel Houellebecq)的展览也于23日在东京宫(Palais de Tokyo)迎来第一批观众。作家与文学受到美术馆和画廊的青睐,已经日渐成为新的趋势。
6月17日,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Asian Art Museum)“皇帝品味——台北故宫博物院精品展”开幕。展览由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许杰与中国艺术部研究员贺利策划,在4间展厅内呈现了跨越宋、元、明、清4个朝代150余件中国历史上9位统治者的宫廷收藏。其中,台北故宫博物院镇馆之宝“肉形石”也首次赴美,成为本次展览亮点展品之一。
6月8日,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两场新展“约翰·杰勒德:权力.演绎”和“新倾向:郝敬班”同时开幕。前者是艺术家约翰·杰勒德与UCCA酝酿两年的展览,杰勒德本人试图用三维影像和VR技术对现实中的存在物进行模拟,模糊了现实与虚拟之间的界限,以引起人们对现实边界的思考。后者是UCCA从去年开始推出的“新倾向”系列展览之一,郝敬班将主题指向了上一辈人的历史记忆,关注上个时代扮演重要社会角色的舞厅与钢铁、铜矿公司等场所。
在这个6月中旬,备受瞩目的巴塞尔艺术展又降临在这座位于瑞士、法国与德国三国交界的边陲城市。本周TANC的艺术之旅将在这里启程,带你领略被艺术“点燃”的巴塞尔同期进行的8场艺博会与20个展览。与此同时,策展人李振华也在此分享了3家巴塞尔当地适合游客一尝的餐厅,在白天充实的艺术游之余,待夜幕降临,坐在莱茵河畔静静品味。
6月12日,广东时代美术馆推出的展览“三角洲行动之大尾象:一小时,没空间,五回展”首次对大尾象工作组的主要作品、展览活动与文献进行回顾。这次展览是策展人侯瀚如发起的“三角洲行动”项目的第一场展览。在侯瀚如看来,即使在今日,大尾象的创作和思考仍然具有非同寻常的活力,蕴涵着巨大的时代能量。
6月11日,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上半年的重磅展览“劳森伯格在中国”开幕。本次展览由古根海姆博物馆高级策展人苏珊·戴维森(Susan Davidson)与罗伯特·劳森伯格基金会高级策展人大卫·怀特(David White)联合策划,虽然并非一次全面的回顾展,但占据了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绝大部分展览那空间的《四分之一英里画作》全面回顾了劳森伯格一生的创作。而另外一件作品《〈中国夏宫〉研究》(Studies for Chinese Summerhall)及相关文献资料的展出则将重点投向劳森伯格于1982及1985年的中国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