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歌手、电影导演,冰岛艺术家拉格纳·贾尔坦森(Ragnar Kjartansson)的作品跨越剧场、流行音乐、电影、文学等多个领域,作品中充满了冰岛神话、歌剧选段和当代流行文化元素。他的行为艺术表演短则几小时,长则数月。他的作品曾于2009年和2013年入选威尼斯双年展,2014年在纽约新美术馆(New Museum)举行大型个展“我,我的父母和我”(Me, My Mother, My Father and I)。今年7月14日,他的首次英国个展将在伦敦巴比肯中心(Barbican Center, London)开幕。
7月4日,第47届阿尔勒国际摄影节(Les Rencontres d'Arles)系列摄影节在普罗旺斯小城阿尔勒开幕。今年,艺术节第一次将场地扩展到阿维尼翁、马赛和尼姆,开展名为“大阿尔勒速运”(Grand Arles Express)的系列展览。而今年11至12月,阿尔勒摄影节与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也将再度携手开启第二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充满流行文化的非洲、意大利面装饰的车辆和早期西部片成为本次摄影节的亮点,诸多摄影作品反映出非洲主题、街头摄影和档案记录的当代摄影趋势。
6月23日,国际摄影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of Photography)揭幕了位于纽约下东区的新空间,《艺术新闻》为此对其首位驻馆策展人夏洛特·考顿(Charlotte Cotton)进行了专访。新空间的揭幕展主题为“公众、隐私与秘密”(Public, Private, Secret),使观众对于个人身份、公共文化和社交媒体作出深入思考,并涉及名人文化、网络暴力、同性恋与种族身份等多重内容。考顿通过这次展览,也表达了不能孤立地探讨摄影的意见,而是需要把它们置于视觉文化的背景之下。
7月2日,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个展“82幅肖像与一幅静物”在伦敦皇家艺术研究院开幕。这一系列作品是继2013年霍克尼轻度中风以及助理意外身亡后,艺术家从一度消沉致无法创作,到重新提笔振作这个转变过程中,霍克尼为这3年内“走进”他朋友圈的82位不同身份的人所作的肖像以及一件静物作品。
7月3日,影像艺术家布鲁斯·康纳 (Bruce Conner) 的回顾展 “这都是真的”(It’s All True)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开幕。此次展览由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和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SFMoMA)共同呈现,将展出涵盖他整个艺术生涯的250余件作品,试图全面呈现一个真正的康纳。正如康纳所言:“我是艺术家、反艺术家、浪漫主义者、现实主义者、后现代主义者、披头族;我微妙、激进、易懂、晦涩、崇高、粗俗。这一切都是真的。”
6月28日,广东美术馆“林飞龙与诗人”展览开幕,呈现林飞龙的上百幅版画,其中包含他为当时许多作家和诗人创作的插画。对人类社会问题的共同关注,使林飞龙与文学界人士往来频繁,正是与该时期法国杰出诗人的交流促使他创作出风格细腻、自由与流畅的版画作品。
6月30日,浙江美术馆 “真山难老——傅山作品展”在浙江美术馆开幕。这是浙江美术馆与山西博物院的馆际交流展,共展出了山西博物院藏傅山书画精品66组(件),其中有13件册页,不少作品都是第一次亮相。浙江美术馆馆长斯舜威表示:“这次展览不仅仅是一个书画展,而是通过这些书画,带领观众看一段历史,看那一代人的精神世界。
今年夏季,全球范围内揭幕了多件户外装置作品。克里斯托(Christo)在意大利伦巴第海域建造的漂浮码头每日吸引了数以万计的游客,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在法国凡尔赛宫的作品运用光影的变幻探讨了生态议题,而美国猎人角滨水公园(Hunter’s Point South Waterfront Park)的新装置则成为了经济的晴雨表。这些艺术作品与当地的环境相结合,产生空间、观众与艺术品之间的公共张力
7月2日,“时间测试:国际录像艺术研究展”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展览以全球化背景下的录像艺术发展为线索,分为“移动的时间:录像艺术50年,1965-2015”及“屏幕测试:1980年代以来的华人录像艺术”两部分,全面勾勒国际录像艺术的发展历史。“香港录像艺术”则以特别单元的形式呈现。
盛夏各地的LGBT艺术展览延续了刚刚结束的LGBT“骄傲月”、伦敦同志骄傲游行的热情。从纽约亚文化的影像记录,同志摄影师罗伯特·梅普勒索普(Robert Mapplethorpe)的艺术生涯回顾,到酷儿文化史的追溯,《艺术新闻》搜罗了全球各地的LGBT艺术展览,呈上这份展览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