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发明了“时钟”作为计时工具,但物理时间能测量出人们对时间性的主观感知吗?德国波恩美术馆(Kunstmuseum Bonn)正在举办展览“实时:缓慢艺术”(EchtZeit: Die Kunst der Langsamkeit)。罗曼·西格纳(Roman Signer)、阿利西亚·科瓦德(Alicja Kwade)、布鲁斯·纽曼(Bruce Nauman)、河原温(On Kawara)、杉本博司(Hiroshi Sugimoto)等31位当代艺术家通过各自的艺术实践,在美术馆的空间中与观众一同探讨时间与时间性在人们当代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在盛夏渐入尾声之时,北京、上海、苏州、杭州和西安5座城市分别带来了建筑设计展、多元媒介的当代艺术展、文献展、纤维艺术展和影像艺术展。无论你身在哪座城市,《艺术新闻》都为你准备了如何开启周末艺术之旅的建议。
人类最古老的绘画可以追溯到距今3.2万年前的法国肖维岩洞壁画。当人类进入高度数字化的时代,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将何去何从?当传统的颜料、画布受到新媒介及技术的挑战时,绘画的“表达”将如何呈现?正在维也纳路德维希基金会现代艺术馆(Museum moderner Kunst Stiftung Ludwig Wien)进行的展览“绘画2.0:信息时代的表达”(Painting 2.0: Expression in the Information Age),对信息时代的绘画进行了全面的梳理。
8月20日,“比特宫-乌洛波洛斯”:次元穿越者吴珏辉个展在今日美术馆开幕。吴珏辉的跨媒介艺术新作《比特宫-乌洛波洛斯》以“乌洛波洛斯”(Uroboros)即衔尾蛇为灵感,综合了脚手架矩阵、循环阶梯、升降灯光、视频投影及沉浸声场,旨在探索艺术在不同维度空间的实践。在专访中,谈及 “比特宫-乌洛波洛斯”的由来,新技术之于作品的运用,以及对“浸入式”作品和“艺术游乐化”的看法。
地形学研究、社群参与、新媒体艺术,户外艺术突破了封闭的物理空间界限后,在艺术形态和问题意识上迸发出了巨大的能量。户外艺术不仅是一件放大的室内雕塑,它还可以是一次与自然的对话、一场社会运动,亦或一场激动人心的新媒体艺术表演。《艺术新闻》带你一览全球最值得关注的7个户外艺术发生地,从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现场到纽约的洛克海滩,从挪威的雕塑公园到巴西的私人户外收藏,一场激动人心的夏日户外之旅正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成为艺术爱好者的必然选择。
距离2016年巴西里约奥运会结束还有5天,在人们感受奥林匹克赛场上运动员展现的体育精神之外,也同样难以忽视竞技体育中人类身体所展现出来的动人线条。“运动的瞬间:1843年至今的体育摄影史”目前正在纽约布鲁克林美术馆(Brooklyn Museum)展出,除了明星艺术家镜头下的体育摄影外,也是摄影术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彼此见证。
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大地艺术运动强调回归自然,以超越人身尺度的规模进行创作;而随着城市化的拓张,人群聚居的公共空间为户外艺术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展示机会。从1970年代落基山谷的传奇巨帆,到洛克菲勒广场门前的“蓝色浴缸”,户外艺术挣脱的不仅是“白盒子”的束缚,也在寻求与公众之间更大范围的对话。《艺术新闻》本周聚焦“户外艺术”,回顾这一艺术形式如何从空间及与观众的互动性上,为创作开辟更广阔的天地。
8月14日起,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邀请美国爵士乐演奏家泰德·纳什(Ted Nash)在“劳森伯格在中国”的展厅内进行持续一周的工作坊和即兴演出,开启“泰德·纳什爵士乐工作坊:劳森伯格作为灵感”活动。最终他将于8月19日、20日晚在UCCA剧场与合作者进行两场表演。纳什的即兴爵士乐表演与劳森伯格经典作品的相遇,不仅是音乐和视觉艺术两个艺术门类的相遇,亦意味着中美文化通过不同门类的艺术、不同国籍的艺术家打开了另一扇相遇之门。
在中国,绝大多数的私人或民营美术馆均由房地产推动。一旦出资方退出美术馆经营,已经建立起来的收藏和品牌该如何延续便成为难题。这些收藏家和企业建立的私营美术馆,不仅涉足更具前瞻性的收藏和展览,也倾向以品牌营销的方式进行运作,他们看似激进的发展路径,会成为全球美术馆发展的新范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