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外滩美术馆于今年9月举办的“费利克斯·冈萨雷斯-托雷斯”在华首展,到11月10日刚在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开幕的“谷文达:西游记”,上海的当代艺术展览大多由市场化运作的民营美术馆举办;而以余德耀美术馆的两大波普艺术主题展览为首,龙美术馆和 chi K11 美术馆等私人美术馆推出的重要展览,又意味着展览的品牌效应在上海尚未健全的艺术生态中发挥了更大作用。《艺术新闻》11月刊带来封面报道:更活跃的民营美术馆,更品牌化的展览。
11月12日,第十一届上海双年展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正式对外开放,本届双年展主题为“何不再问:正辩,反辩,故事”,主策展人为来自印度的艺术家团体 Raqs 媒体小组(Raqs Media Collective)。双年展由主题展和城市项目组成,主题展分为“终端站”、“复策展平台”和“理论剧院”三大板块,主题展由来自40个国家的92位/组艺术家参展。从主题“何不再问”出发,如果说叙事的要素是赋予意义、传达信息和激发情感,那么本届双年展呈现出来的诸多作品用知觉体验架构起了叙事和视觉表达的桥梁。
数字技术改变了人们观看世界的方式,也改变了艺术家展现其创作的途径和面貌。11月8日,上海 chi K11 美术馆以新开幕的艺术展览:“关小:弹性睡眠&尼尔·贝卢法:软·见”和“HACK SPACE”将科技、雕塑与影像等多重感官装置共融一炉,共同探讨数码世界与艺术创作、当代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
11月9日,特纳奖(Turner Prize)获得者英国艺术家马丁·克里德(Martin Creed)于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期间,在乔空间推出了他的首次中国个展。乔空间和豪瑟沃斯画廊(Hauser & Wirth)联合为此次展览策划机构。马丁·克里德此次带来了2015年以来主要的绘画、影像、霓虹装置以及现场墙面绘画作品,他以标志性的轻松调侃式的艺术风格灌注于作品之中,以极简主义戏谑日常事物与生活。
2016年对郝量来说算得上一个丰收年:9月初在广州镜花园开始的“郝量:此君”个展还在持续,他参与策划的龙美术馆的展览“敏行与迪哲:宋元书画私藏特展”又刚在10月28日开幕。11月4日,“郝量:潇湘八景”在尤伦斯艺术中心拉开序幕。对这位年轻的艺术家而言,深耕中国画传统,是他获得艺术滋养最重要的方式,“中国艺术要有自己的生命力,内在营养必须充足才行。”
作为古根海姆美术馆“何鸿毅家族基金当代艺术计划”3个委约创作展览的第二个项目,“故事新编”自宣布举办之后就引来了多方关注。“故事新编”中的8件参展作品使用绘画、动画、录像、摄影、雕塑与装置等多种形式,在题材与策略上充满多样性,分别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审视和认知“边界”和“地缘”的概念。策展人侯瀚如、翁笑雨与《艺术新闻》对谈了“故事新编”背后的深意以及对全球化问题的看法。
19世纪末活跃于英国文坛的唯美主义戏剧文学与艺术大师王尔德,曾以“艺术至上”理念影响了无数后继者。100多年后,他的名字依然闪耀着光芒。继今年9月在伦敦雷丁监狱向王尔德致敬的艺术项目之后,巴黎小皇宫近日推出的“奥斯卡·王尔德纪念展:绝对无畏者”展览。这场迄今为止世界最大规模的王尔德展已吸引了上万参观者,策展人王尔德之孙梅赫兰·奥兰德(Merlin Holland)首次接受中国媒体采访,与《艺术新闻》对谈展览台前幕后以及王尔德大胆无畏的艺术之路。
11月,上海艺术界再掀高潮,第11届上海双年展、多场艺博会都将拉开帷幕,各个博物馆、美术馆及画廊纷纷推出新展。《艺术新闻》为你总结了正在进行及即将发生的上海展览,从安迪·沃霍尔、吕佩尔兹等西方艺术大师之作,到中国传统艺术与宋元书画,与你一起在艺术中感受东西文化交融、对话古今,走进上海深秋的繁忙艺术季。
在第四届乌镇戏剧节这场国际戏剧盛宴行至尾声之际,坐落于乌镇西栅的木心美术馆于10月21日推出“莎士比亚/汤显祖”特展,以此纪念这两位东西方伟大戏剧作家逝世400周年。作为木心美术馆今年开幕的最新特展,展览以木心对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的评谈为视角,展出来自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浙江遂昌汤显祖纪念馆和苏州昆曲博物馆的戏服及剧本珍品。两位戏剧文学巨匠400年后在木心美术馆跨越时空的邂逅,一场典型“木心式”的东西文化漫游由此展开。
酝酿筹备历时三年、汇集海内外二十余位华人收藏家共80余件宋元珍品的“敏行与迪哲——宋元书画私藏特展”于10月28日在龙美术馆(西岸馆)开幕。龙美术馆创始人刘益谦所藏王羲之《平安帖》及苏轼《功甫帖》等均在此次展览中亮相。“参展的大多数藏品都可以达到博物馆收藏级别,其中更有几件堪当任何一间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展览联合策展人谢晓东表示。美学及社会观念已形成复杂完备系统的宋时期为中国当下现代性的思考提供了丰富的养分,龙美术馆创始人刘益谦认为:“我相信每个博物馆都希望能做一场宋元书画展,展览这些作品的意义自古就已经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