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艺术家朱利安·奥培以简笔人物肖像闻名,这位“画家中的黑客”拥有随心所欲驾驭多种材料的技能——无论是油画、雕塑、壁画、马赛克、挂毯,还是LED、LCD影片,都成为了他表达观念的重要媒介。 “朱利安·奥培”(Julian Opie)展在毗邻上海外滩的复星艺术中心拉开帷幕,这是他在中国举办的首次大型个展,呈现了其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肖像等近50件作品。
3月18日,何翔宇的最新个展“乌龟、狮子和熊”即将在上海乔空间开幕,与此同时,艺术家在北京空白空间举办的个展仍在进行中。2017年,艺术家围绕生活在家乡的朝鲜战争老兵和“脱北者”创作的电影《游泳》(Swim)在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举行了首映。在此次展出的视频装置作品《乌龟、狮子和熊》及“柠檬系列”中,何翔宇将身体的感受与自己的创作以深层次的直觉联系起来,并从实验性的角度来探索创作主体的直觉与视觉传递之间的互动。
K11艺术基金会携手美国纽约新美术馆联合策划的群展“我们之后”(After Us),从今日起,在上海 chi K11 美术馆如期对公众开放。此次展览以“艺术挑战科技,而科技启发艺术”为出发点,展出了海内外15位当代艺术家的作品,来诠释当今数字科技影像下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情感面貌,同时也对未来人类社会的际遇表示出推测、展望或是忧思。在此次的展览中,艺术家们着眼于当下,以虚拟身份的文化与艺术意义作为切入点,审视、探讨个人和文化自我定义的新问题。
三月下旬,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和 Art Central 两场艺博会启幕前后,无论是中环这样的重要画廊聚集地,还是南岛黄竹坑一带的新晋艺术区将接连推出各类艺术活动:展览、表演、讲座以及多媒体项目。在艺博会和画廊展点燃艺术市场的同时,美术馆和艺术空间的展览也呈现出香港本地以及亚洲艺术的丰富面貌。在各种活动中,不难撞见全球重要收藏家、策展人、艺术家以及画廊主。此时香港艺术活动的国际化与专业化水准,将再次证明这座城市依然是当之无愧的亚洲艺术(市场)中心。
3月12日,杨诘苍个展“芥子园—美林湖”于广州美林湖 ART HOUSE 开幕。1986年,杨诘苍曾在广州举办首次个展,为省美协主办的“星河展系列”之一,时隔31年,此次邵忠基金会广州空间 ART HOUSE 举办的“芥子园—美林湖”成为艺术家在广州的第二次个展。展览集中展出了艺术家近年创作的50余件作品,包括新作“还是山水画”和“还是花鸟画”系列。
3月4日,在木木美术馆开幕的展览“克里斯托弗·伊沃雷:哀歌”,展出了法国艺术家克里斯托弗·伊沃雷(Cristof Yvoré)自1993年至2013年逝世前所创作的46幅布面油画,几乎囊括了其艺术生涯不同时期的代表作。
进入三月,平均每三天就有新的展览在上海的各大美术馆开幕,众多画廊也赶在这番旺季推出新的艺术家。眼花缭乱中,《艺术新闻》以开展时间为序,总结了近期沪上最新和将闭幕的展览信息,为你在“展览井喷期”中提供一份井然有序的随身指南。
每年3月,艺术界将进入繁忙的季节,北京、上海、武汉、深圳、香港……众多美术馆和画廊纷纷启动开年首个大展,北京画廊周和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一南一北两项盛事均在本地掀起了一阵艺术热潮。赶在3月展览大爆发之前,《艺术新闻》总结了70个当代艺术相关的展览,为你在这个春天的艺术生活提供指南。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非主流文化席卷美国,引发了旧金山湾区的数字革命与嬉皮士们的生态意识。尽管非主流文化支持社会转型的想法与先锋派推动激进社会重组的观念相左,而被撇除在先锋派历史之外;它对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强调又使其被1960年代的政治史所疏离,但当时的艺术家们依然致力于拥抱多元性、打破艺术与生活方式间的边界。伯克利美术馆于2月8日开幕的展览“嬉皮现代主义:为乌托邦而战”带我们重新认识那一风起云涌的年代。
泰特不列颠美术馆的展览“霍克尼:创作六十年”全面回顾了霍克尼60多年来的艺术创作,从他6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到近期在加州创作的画作以及数字艺术作品。展览将巡展至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和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两大世界重要艺术机构,作为大卫·霍克尼80岁生日之年的最佳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