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exhibitions|展览 在安藤忠雄设计的21_21 Design Sight,想象你在10万平方米织物上行走

如何想象置身于一只能承载500人的气球内部,或是在覆盖湖面的10万平方米织物上行走?走进只有一米多宽的教堂、住在博物馆内部又是什么体验?由作家、编辑青野尚子(Naoko Aono)策展的“大计划:你能走多远?”(Grand Projects: How Far Will You Go)或许能给你答案。这场充斥着庞然大物的展览目前正在东京六本木的“21_21 Design Sight”美术馆举行。

exhibitions|展览 “政纯办”12岁了,他们如何在深圳“用我的红包,换你喜欢的蓝色”

7月16日,政纯办小组在深圳华·美术馆的首次个展,以“政纯蓝”这个始于2005年的标志性颜色作为展览的整体视觉基调,在回顾五位成员在过去12年来集体艺术实践的同时,也呈现了他们目前仍在持续实践的参与式艺术项目以及几件回应深圳地方语境的新作。

exhibitions|展览 当MoMA回顾女性艺术家与战后抽象:以性别为作品做标注是否还有意义

二战结束之后,社会环境的变化为女性打开了一定创作的空间。然而,与男性同仁享有的机会相比,画廊与美术馆为女性艺术家提供的资源仍严重稀缺。直到60年后的今天,她们在公众视野里仍仅占极小的比例。正是意识到了机构自身和艺术史叙事中的缺失,MoMA 希望通过展览来回应与纠正以白人男性为主的收藏和展览引来的诟病。在这一视角下应运而生的馆藏展“制造空间:女性艺术家与战后抽象”检视了从1945到1970年之前,女性在这个时期主导的抽象风格影响下创作的绘画、雕塑、摄影、拼贴和设计作品,正在 MoMA 持续展出至8月13日。

exhibitions|展览 他的生命终结了,他的照片中裸露的青春依旧新鲜

7月8日,“无须之美”:任航纪念展在 Modern Art Base 上海艺术基地开幕。展览呈现了19幅任航以少年男性躯体为题材的摄影作品,从古希腊所崇尚的理想美为切入口,探讨男性身体在当下社会中的艺术语义。今年2月24日,摄影师任航的突然离世让其身后作品的版权归属一度成为行业内的焦点,经由任母的准许,此次展览所呈现的作品都将成为任航的唯一且最后一版。此后,任航父母还将面对一些列处理作品版权的繁冗法律事务。

exhibitions|展览 夏天去普罗旺斯看什么?在阿尔勒摄影节遇见拉美与伊朗

7月3日,第48届阿尔勒国际摄影节(Les Rencontres d’Arles)在普罗旺斯拉开序幕,将世界的目光汇聚到这个南法小城。今年摄影节依然由40多个展览组成,展出来自世界各地的250位艺术家的作品。在法国-哥伦比亚文化年的框架下,本年度的阿尔勒国际摄影展览重点推出了聚焦拉丁美洲的“拉丁!”(Latina!)单元;并集结了66位伊朗艺术家摄影作品,推出“伊朗,38年”(IRAN, ANNÉE 38)单元,展现了1979年伊斯兰革命之后伊朗的社会生活;与此同时,摄影师马修·佩尔诺镜头下阿尔勒当地的民族生态也同样受到关注。

exhibitions|展览 与菲利普·帕雷诺在上海外滩美术馆“共此时”,进入一场没有作品清单的展览

7月7日,法国艺术家菲利普·帕雷诺(Philippe Parreno)在中国的首场个展“共此时”(Synchronicity)于上海外滩美术馆开幕。精确计算的电脑程序、即兴发生的“达郎”(dalang)表演,甚至无法预测的天气环境共同决定了展览中的的声色光影变幻,他的创作横跨电影、雕塑、素描和文本等多种媒介。展览的标题引自卡尔·荣格(Karl Jung)于1920年代提出的理论,用来描述无法用因果关系解释的“有意义的巧合”(uncasual coincidence)。荣格认为,这些表面上无因果关系的事件之间有着非因果性、有意义的联系,这些联系常取决于人的主观经验。

exhibitions|展览 “锡人的心脏”与Instagramable的艺术:制造一个“网红派对”般的后网络展览

收藏家、木木美术馆联合创始人,活跃在 Instagram 上的黄勖夫的新身份是策展人,以艺术与科技的联结为线索的展览“锡人的心脏”在北京开幕现场,随处可见网红模样打扮时髦的年轻人,他们随时在自拍或者拍摄展览,将现场上传到社交媒体。是迎向一个泛艺术化的消费时代,还是反思技术渗透之下艺术何为?是审视技术突变之下人的危机,还是自己动手刷新艺术圈的规则——或许这一代人还没来得及细想,就已经开始行动了。

exhibitions|展览 约翰· 凯奇、肯宁汉…在MoMA看劳森伯格如何与他的“朋友圈”一起创作

“罗伯特·劳森伯格:朋友之间”回顾展将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展至9月17日,展览回顾了在60年的创作生涯中,罗伯特·劳森伯格是如何让周围的艺术家、手工艺人、音乐家、舞蹈家和科学家走进他的生活,在他的作品中留下了鲜明的印记。在“朋友们”的直接影响和参与下,劳森伯格创作的绘画、雕塑(包括声音雕塑)、拼贴、互动装置、影像、舞台设计等学科。展厅内,约翰· 凯奇、赛·托姆布雷、摩斯·肯宁汉等人的作品穿插并融合于劳森伯格的创作线索之中——这似乎是一场以纪念劳森伯格为名义的亲密聚会。

exhibitions|展览 从巴黎出发:路易威登基金会开馆三年与中、俄、非连线的跨文化艺术版图

刚刚在路易威登北京 Espace 文化艺术空间开幕的“格哈德·里希特”作品展是基金会“Hors-les-murs 墙外”项目框架内,继东京、慕尼黑、威尼斯等城市后,第五个旨在分享、传播基金会馆藏之美的地标。路易威登基金会主席伯纳德 · 阿诺特曾在2014年开馆时说,希望路易威登基金会成为“巴黎艺术新地标”。近三年过后,这一愿景已成现实。作为一个当代的西方艺术机构,如何对今日世界的地缘政治现实发出质询,甚至促成改变,是基金会反复叩问的话题。

exhibitions|展览 在流动中寻找“全球定位”:新一代“海归”艺术家在西岸提问艺术系统

6月29日,作为正在建设中、即将于2018年年中建成的油罐艺术中心的预热,展览“全球定位”分别在乔空间和油罐艺术中心项目空间进行。展览由缪子衿策划,参展艺术家包括阿斯巴甜、何绍同、刘娃、刘辛夷、蒲英玮、谭天、于霏霏、钟云舒、朱田共9位与其有类似海外学习及生活经历、年纪相仿的艺术家。全球化既深刻影响了这群出生于八九十年代的年轻艺术家和策展人的知识系统,决定了他们所生活、工作及展览所需要不断变动的物理空间,在艺术家这一职业身份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对职业本身及自我身份的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