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exhibitions|展览 一场以苏州最古老园林为灵感的展览,“自·沧浪亭” 与中国文人世界的回响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

exhibitions|展览 摘下“破亿”标签:2020年莫迪利亚尼百年祭,维也纳大展解读他的创作核心“原始主义”

莫迪利亚尼(Amedeo Modigliani)的市场价格在近年逐步攀升,目前稳步进入“平流层”——其著名的《向左侧卧的裸女》于5月14日纽约苏富比印象派和现代艺术夜拍中以1.572亿美元的成交价成交,成为首位两度冲破1.5亿美元拍卖大关的艺术家(第一次发生在2015年,中国收藏家刘益谦耗资人民币10.84亿元拍下画作《侧卧的裸女》)。
作为一名大胆的创作者和毕加索的同侪,莫迪利亚尼所受到的市场青睐远多于学术界对其的关注。2020年,在莫迪利亚尼逝世百年之际,维也纳阿尔贝蒂娜博物馆(Die Albertina [Wien])将试图通过展览的形式对这位意大利艺术家进行重新定位。是市场推动学术,还是学术反过来为市场背书?不论如何,逐渐被“去神秘化”的莫迪利亚尼将被更广泛的公众所熟知。

exhibitions|展览 JINGART来到北京五月艺术时间,展览接连开幕释放集群效应

5月18日,“自然的力量:一万平米作品在北京”艺术项目在北京工人体育场完全展开呈现,这件赵要历时三年完成的装置作品长116米、宽86米,面积达10000平米,曾被固定在海拔近5000米的无人区雪山山顶,经过近半年的风吹日晒,作品的抽象几何图案色彩渐褪,回收后首次在城市中展示,为其自然与人文经历增添了新的发展和延续。UCCA馆长田霏宇在接受《艺术新闻》采访时说:“近年中国对艺术有了更高的接受度,经济在发展的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空间,5年前想让这样的艺术项目在工人体育场实现几乎是不可能的,现在则有机会在公共空间实现。与JINGART同期也是一种计划外的巧合。”

exhibitions|展览 除了真锅大度们营造的新媒体盛宴,“九个明天”还想用科技艺术触及人心

5月4日,位于杭州滨江宝龙城的宝龙艺术中心开幕,同期推出五个展览单元和一场大型户外演出。四个分展呈现了包括安迪·沃霍尔、荒木经惟、村上隆、梁绍基、申凡、郭工、梁铨、李秀勤等近百位国内外艺术家不同类型的作品。

exhibitions|展览 “心灵的风景”三百年,上博开展迄今国内最大规模英国风景画展

14世纪,诗人彼得拉克登上法国南部的文图克斯峰,被认为是西方第一位“旅人”;15世纪至18世纪,从南部的意大利到北部的尼德兰,普桑、丢勒、洛兰、雷斯达尔、老勃鲁盖尔等艺术家所描绘的风景成为了人类思考自然、投射想象的历史见证。这场上海博物馆与英国泰特不列颠美术馆合作带来的展览,则以18世纪以降的英国风景画作为主题,呈现其300年来发展的历史脉络,是迄今国内规模最大的英国风景画展。

exhibitions|展览 在纽约古根海姆,五位中国艺术家与人类未来“单手拍掌”

5月3日,“何鸿毅家族基金中国艺术计划”第三回暨最终章在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开幕。这次以“单手拍掌”为题的展览,则聚集了来自曹斐、段建宇、林一林、黄炳和杨嘉辉五位艺术家的新作。作为古根海姆亚洲艺术计划的一部分,“何鸿毅家族基金中国艺术计划”以委约作品的形式邀请中国当代艺术家为博物馆创作作品,并举办系列展览;此前的两场展览分别是2014年举办的个展“汪建伟:时间寺”和2016年举办的群展“故事新编”。

exhibitions|展览 到松美术馆赴“松风雅集”:文玩与书画再现的古代文人生活

“松下问”、“松上寿”、“松间游”、“松中物”,46件跨度从宋元至明清的古代绘画,与明代黄花梨松竹梅纹玫瑰椅、苍松白鹿香盒、清代竹雕香筒等文玩器物共同构成了松美术馆的第二个展览“明月松间照——中国古代绘画中的‘松’”。谈到为何以“松”为主题,展览学术总监、上海大观古书画研究院执行院长颜明说:“中国传统里,文人都很喜欢松,追求其坚韧不拔,坚贞、长寿、高洁的品行。王维早年间有首诗中写道‘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而中国古代文人把松作为绘画的主题,应该是从唐朝开始。”

exhibitions|展览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到北京:在人与自然的互动中制造光与奇迹

冰岛裔丹麦艺术家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的个展“道隐无名”正在红砖美术馆呈现。在美术馆的10个展厅空间内,一系列运用自然现象营造的装置综合了光、雾、影、水、几何等各种元素,显示出艺术家长期以来的研究关注重点。展览还包括了红砖美术馆馆藏的三件作品《盲亭》(The blind pavilion)、《声音银河》(Your sound galaxy)及《水钟摆》(Water pendulum)。

exhibitions|展览 回到艺术家的“青春期”,与叶永青重访那个无中生有的年代

“1982到1992的这十年,是一个无中生有的年代,一切都从一片贫瘠中开始。它是一个参照与反抗现实的阶段,充盈着个体强烈的欲望与知识渴求。而在这之后,伴随着我1992年的出国,所有的一切问题重心都渐渐导向了有关文化身份的认同问题。”叶永青在接受《艺术新闻》采访时重新回顾了他的这段创作时期。

exhibitions|展览 一看再看这位“翩翩佳公子”,常玉与他的浪荡子美学

耿画廊的常玉作品展“藏枒如华:常玉与浪荡子美学”仍在进行中。这场汇聚了华人现代艺术家常玉从上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中期不同时期、不同媒介作品的展览又一次向公众揭开了艺术家常玉神秘面纱的一角,而这已经是画廊主耿桂英历史上第7次举办常玉的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