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普:时尚札记”(Camp: Notes on Fashion)正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Met)展出。“坎普”(Camp)一词“曾是一种专属男同性恋亚文化的圈内语汇”,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服装学院策展人安德鲁·博尔顿(Andrew Bolton)说道。直到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于1964年发表的“‘坎普’札记”(Notes on Camp),“坎普”一词才开始进入主流视野。
H Queen’s大楼十五楼,电梯门一开,托马斯·穆尔凯尔(Thomas Mulcaire) 的橘色霓虹装置作品便闪现眼前。 5月23日至7月27日,收藏家中的藏家——西尔维奥·珀尔斯坦(Sylvio Perlstein) 首次让他“积累”多年的112位艺术家的190件艺术品来到亚洲,在香港豪瑟沃斯画廊(Hauser & Wirth)的两层空间公开展出。为了布置这场名为“奋斗不息”的藏品展,策展人大卫·罗森伯格(David Rosenberg) 在纽约、巴黎与安特卫普来回奔波。展览呈现了西尔维奥收藏的“原生态”,还原了西尔维奥在巴黎家中的照片墙,而这组霓虹灯则是从他的院子里直接搬来的。
大英博物馆展览“爱德华·蒙克:爱与虑”(Edvard Munch: Love and Angst)已于4月11日开幕,聚焦挪威著名艺术家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1863-1944)的版画作品。蒙克的版画创作是具有实验性和创新性的,通过各种技巧唤起各种人物情感和情绪——悲伤、忧虑、嫉妒、渴望等。其1893年所作《呐喊》(The Scream)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尤其在当代社会演变成为特定的视觉文化表征。同期,蒙克的作品首次在俄罗斯进行展出。莫斯科国立特列恰科夫美术馆(State Tretyakov Gallery)的爱德华·蒙克回顾展围绕“蒙克与陀思妥耶夫斯基“(Munch and Dostoevsky)主题,表现蒙克创作中所受到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作的影响。
5月17日,在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开幕的群展“人间指南(上)”就将目光对准了上世纪九十年代,通过艺术家陈劭雄(1962-2016,出生于广东)、任戬(1955年出生于辽宁)和新历史小组、王晋(1962年出生于山西)一系列与当时相关的创作,聚焦和梳理中国艺术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以不断深化和加速的经济改革引起的大规模社会转型为背景进行的艺术实践。
“对我这一代人来说,电视非常重要。有大量的视觉信息我们无法经历,只能看,它们的冲击是巨大的。要画一张具有普遍性的绘画是不可能的,只能画图像的碎片。存在像是被编辑过了。”吕克·图伊曼斯(Luc Tuymans)曾在一次采访中说道。吕克·图伊曼斯的个展“皮”(La Pelle)目前正于格拉西宫(Palazzo Grassi)展出,该美术馆的持有者是法国开云集团总裁、亿万富翁弗朗索瓦·皮诺(François Pinault)。展览由图伊曼斯和卡洛琳·布尔乔亚(Caroline Bourgeois)策划,展出了逾80幅画作,其中的三分之二都是近期所作。
武汉。5月11日,德国艺术家马丁·格罗斯(Martin Gross)于武汉K11艺术村呈现个展“悖论湖(Paradox Lake)”。该展览是继张恩利和保罗·施耐德(Paul Schneider)分别于伦敦皇家艺术研究院和沈阳进行为期一个月的驻留创作和项目展览之后,K11 Art Foundation(KAF)与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Royal Academy of Arts)合作推出的“艺术家驻留交换项目”的第三阶段。
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将于5月11日开幕,本届以“愿你活在有意思的时代”(May You Live in Interesting Times)为主题。
3月26日夜,位于尖沙嘴梳士巴利道的Victoriadockside 第一栋对外开幕大楼K11 Atelier首场艺术展开幕。就算眼光老道,品味刁钻的世界各地顶级藏家,也对眼前的空间也免不了啧啧称赞:180度的大平层海景落地窗,可以一眼望到近在咫尺的维多利亚港,白天波光潋滟,夜晚灯火璀璨。
4月13日,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开幕的展览“叶锦添:全观”,最新视频作品《机器人Lili与孕妇Lili》(Robot Lili & Pregnant Lili)及《对话》(Conversation)中,Lili与人工智能Lili静坐在玻璃房中对话,怀孕的Lili也与人工智能Lili相遇。
她是毕加索眼中“欧洲最有灵气的女人”,是萧伯纳笔下“世界流行的掌门人”,自1913年开始,她便不断突破传统,为女性身体的自由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