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关注着艺术家的创作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与今天科技的假设产生联系,用作品去塑造一个新型的空间载体。而在这样的时间和空间的衔接中,如何以“临界”为出发点,来探究艺术理想与科技现实之间所存在的必然关系。
作为国际权威当代艺术刊物,《ArtReview》以艺术批评和艺术评论见长。《艺术新闻》每月将带来《ArtReview》当期刊物的全球展览推荐。
该展聚焦在20年代最初的40年中,从欧洲乃至世界各地汇聚到巴黎的画家、雕塑家、摄影家,以及由他们形塑的一系列现代艺术运动,为阿联酋地区首次全面呈现20世纪前卫艺术创作的展览。
随着艺术活动的密集进行和发展,身处艺术行业的人身份变得多元,“艺术家-策展人”(Artist- Curator)的身份,能够让艺术创作与策展规划之间的关系,如何获得更多开创性?于10月5日在台湾美术馆正式开幕的第七届“亚洲艺术双年展”(简称亚双展)给出了一份答案。
在广州时代美术馆展出的“忘忧草:考古女性时间”同样关注着女性与家庭,试图通过何恩怀、张晓刚、笹本晃、罗丝·萨拉恩、马秋莎、王拓等14位艺术家及组合的作品,从“女性时间”和“解压家庭”这两个角度去重新阅读女性的自我指向和书写。
逾两小时长的影片《堡垒》正是马修·巴尼近期同名展览的核心,自9月28日起,它与脱胎于影片的五件巨型雕塑、五十余件雕版与电镀红铜版作品,共同在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展出。
9月28日,“体系的回响——隋建国1997-2019”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举行,近20年的梳理,让时间跨度超过了2018年这位雕塑家在深圳OCAT举办的“体系:隋建国2008-2018”大展,共展出200多件作品,囊括雕塑、行为、装置、影像和手稿、纪录片、文献记录等多种媒介和形式。
9月初始,第六届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将回归上海,由此带来本月上海摄影艺术展览的聚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现代艺术基地、龙美术馆和上海摄影艺术中心等均有新摄影艺术展览推出。除此之外,本月上海展览既有古代珍藏书画、十五世纪中期景德镇瓷器等传统艺术类别,又有与VR、代码结合的新媒体艺术,跨越文学、科学、音乐和时尚的艺术跨界展览。本期展览推荐,我们全面梳理了9月上海展览资讯。
9月8日起,曹斐个展“在过满的世界挖一个洞”于香港大馆当代美术馆举行。在国际当代艺术界,曹斐是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中国艺术家,她曾于维也纳分离派美术馆(Secession,2015年)和纽约MoMA PS1(2016年)等国际机构举办展览。
在结束关于19世纪印象派风格的上一个展览之后,新加坡国家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 SINGAPORE)将艺术的脚步向前推进了100年,2018年11月16日将与新加坡艺术科学博物馆联合呈现一场关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的极简主义风格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