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er! I want it to go deeper, deeper!”展厅角落里的电视机方盒屏幕朝下,视频中一双手不停地向外推,仿佛想要推进地面,不断地穿越维度。
杨振中利用3D雕刻技术及人工技法,从大小不一的石块中雕凿出链条,使其从石料本体中“”。这批作品是杨振中在雕塑领域首次探索实践的成果,也是艺术家对于“劳动”再一次的凝视与讨论。
1992年,早期人生轨迹完全不同的刘建华和李季在昆明产生了首个交点,刘建华在89年毕业后来到昆明,任教于云南艺术学院。他们在学院中相识并一起筹划了“西南艺术关注展”等活动,并在接下来的十数年间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第十二届台北双年展正在台北市立美术馆展出,本届美术馆方将双年展视作社会与永续发展的载体,邀请法国哲学家布鲁诺·拉图尔(Bruno Latour)与法国独立策展人马汀·圭纳(Martin Guinard)操刀,探究气候变迁及其衍伸出的政治关系与经济议题。
在今天重提“人人都是艺术家”,艺术家和艺术传播者会以什么不同的方式来阐释和实践这个理念?在艺术家张志伟全新个展《二零二零》在上海ZiWU开幕之际,艺术家徐坦、张志伟与现代传播的创始人与董事长邵忠,以自身的思考与实践,对以上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从洗水牛仔布、循环利用的羊绒,传统植物染与小型织造坊的复兴,到农业废料合成的新材料,蚕桑业的生态回归,本次展览从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两个维度回顾了人类与自然在服饰发展历程中的关系,并导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今年疫情的时候不能出门,我就把以前没时间打理的花园收拾出来。自然的疗愈力量是不可思议的”周力对《艺术新闻》说,既然今年没有春天,那就画个春天出来。
在电子游戏本身成为当代文化的一个分支的今天,我们如何重新看待和定位“游戏”显得至关重要。在“游戏的人”转向“人的游戏”的过程中,我们憧憬着游戏在科技时代以人为核心,带来更多的疗愈、联结与重塑。
2020年年底正在北京木木美术馆798馆展出的“乔治·莫兰迪:桌子上的风景”,是意大利极负盛名的画家和版画家莫兰迪(Giorgio Morandi,1890-1964)在中国的首次个展,也是亚洲最大型的一次个展。